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與學科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和繼承性,同時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結構類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摘 要】國家提出在中小學普及資訊技術教育,加快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然而對於教師和教育研究者而言,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容易與熟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混淆。本文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進行了梳理,在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比較中,明確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在世界教育改革風浪中,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爲最重要的議題。我國高度重視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新課程中明確了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內容。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後,各地區和學校都在積極地進行探索與實驗。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理論與實踐層面都出現了一些偏差和誤區。

一、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國內關於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說法與定義很多。綜觀這些觀點,我們發現主要是基於對課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的分歧。我們可以將目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分爲“大整合論”和“小整合論”。

大整合論主要是指課程是一個較大的概念。這種觀點主要是指將資訊技術融入到課程的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黃甫全認爲,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透過基於資訊技術的課程研製,創立資訊化課程文化。它針對教育領域中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存在的割裂和對立問題,透過資訊技術與課程的互動性雙向整合,促進師生民主合作的課程與教學組織方式的實現和以人的學習爲本的新型課程與教學活動方式的發展,建構起整合型的資訊化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從而對課程的各個層面和維度都產生變革作用,促進課程整體的變革。“大整合論”觀點有助於從課程整體的角度去思考資訊技術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論”則將課程等同於教學。這種觀點將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同於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資訊技術主要作爲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這種觀點是目前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踐中的主流觀點。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們看待資訊技術作用的不同視角。在研究與實踐中,持“大整合論”的人一般都是專家學者,而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則比較認可“小整合論”。筆者認爲從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發,“小整合論”是符合當前的發展趨勢和實踐要求的。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特別需要關注教學實踐層面的問題。

二、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資訊技術和課程整合

1、從計算機輔助教學到資訊技術和課程整合--基於實踐的反思

我國計算機應用於教學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開始發展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觀念與實踐對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推廣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問題,例如所謂的“課件”很多還沒有改變教學的方式,還是以講授型爲主。演播式的多媒體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讓不生動的生動起來,只不過教學過程更加具體化、細緻化和人性化。這種方式並沒有突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遞式教學,所以只會成爲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完善和發展。國內研究人員對多年來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和教學軟件開發與推廣進行了反思和探討,並且借鑑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引入了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

國內很多研究者都認識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侷限,並且對計算機輔助教學同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係做出自己的論述。例如何克抗指出“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不等同於CAI(計算機輔助教學)”。他說,“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實際上資訊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解月光則提出基於整合理念的資訊技術教學應用模式的觀點。她提出資訊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可以有兩個層面:一是基於“輔助”的理念,將資訊技術作爲教學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二是基於“整合”的理念,使資訊技術作爲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援學習。

2、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異同

臺灣學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實驗室柳棟都曾經系統地將二者進行比較,本人在借鑑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後,提出下面的具體分析(參照下表)。

(1)理念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強調的是整合和融入。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基於全局觀和系統觀的。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考慮整個課程的整體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識點。它考慮整節課甚至整個單元,強調採取資訊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來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強調的是輔助,即考慮強化某一個知識點,它考慮的只是促進某個知識點的教與學。

(2)資訊技術的作用

在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中,資訊技術已經成爲課程與教學中的一個因素,成爲教師教的`工具、學生學的工具以及環境構建的工具。計算機輔助教學則只是把資訊技術作爲輔助的媒體和工具。根據臺灣學者的觀點,資訊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可分爲五個等級,從等級0到等級4:

無(等級0):教學中沒有使用任何的資訊技術,資訊技術在教學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離(等級1):資訊技術被用來教學生如何使用資訊技術;資訊技術與其他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接性很低。

補充(等級2):師生偶爾使用資訊技術來教學與學習;資訊技術在既有的教學活動中被視爲補充的角色。

支援(等級3):在大部分學習活動中需要用到資訊技術;資訊技術在教學中扮演着支援的角色。

整合(等級4):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很自然地使用資訊技術來教學與學習;資訊技術被延伸地視爲一項工具、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

(3)範疇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所包含的範疇很廣。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實質上包含計算機輔助教學。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在計算機輔助教學基礎上發展起來,不但理念提升,而且範疇擴大。凡是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教學活動都可認爲是屬於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資訊技術作爲教學工具、學習工具、環境構建工具。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範疇則較小,主要是教師使用資訊技術來輔助教學,也有較少的時候學生使用資訊技術來輔助學習。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相比較,從計算機擴展爲資訊技術,從教學擴展到課程,從輔助擴展到整合。

(4)目的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乃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在資訊技術沒有與課程整合之前,學生的學習仍然進行,並能夠取得一定的學習效果。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將有效地改善學習,革新傳統的學習觀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構築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文化。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計算機輔助教學則主要是爲了提高教學效率,結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5)實施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施需要將既有的課程與教材進行重新設計。教師需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受到資訊技術基礎設施、教師資訊化技能和教學設計能力、學生資訊化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在實施上難度較大。計算機輔助教學則一般只需要教師使用固有的軟件進行演示,對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計算機輔助教學實施的難度較小。

結束語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資訊技術應用於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資訊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資訊技術,讓資訊技術成爲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資訊技術,切勿爲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爲代價。應以課程目標爲最根本的出發點,選用合適的技術。避免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資訊技術。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們強調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應該倡導一種觀念。引用臺灣學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話作爲結束語:“資訊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爲教學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其實最簡單常見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達到所需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質的教師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爲一門創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