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評價優秀報告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評價優秀報告

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評價優秀報告

篇一: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評價報告

在《season》中,教師比較科學合理地運用了以資訊化手段爲主的多種教學手段,不僅有力地支援了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任務,而且明顯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水平,體現出了資訊技術在創建理想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和全新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方面的關鍵性作用。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爲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我認爲本節課做得好的方面如下:

⑴在本節課中,教師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多樣的學習活動,如自編自演故事、同桌交流會話、角色扮演等,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活潑的語言學習環境。不僅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協作交流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進行表達的能力。 ⑵王老師使用了語音室,體現了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科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使用相應的技術輔助教學。完全與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六大優化策略相符合。

⑶在Step 1 :Warming up階段,Free talk 爲學生提供一張新年和聖誕節的圖畫,Revision出示一張服裝店的圖畫,這利用了小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點,有助於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⑷Step 2:Presentation用猜謎的形式學習新單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⑸Step 3播放歌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鞏固新學單詞。

⑹在教完單詞後,王老師引導學生練習了兩段對話,並且先後兩段對話,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降低了教學難度,符合小學生接受能力循序漸進的特點。

⑺每次學生兩兩對話,之前王老師儘量T-S示範,利用了小學生善於模仿的特點,降低了對話的難度,增強學生表演對話的自信心。

⑻步驟清晰,講練結合,重難點突出。

下面是本人認爲值得商榷的地方:

⑴spring , summer, fall (autumn ) , winter這幾個單詞是生詞,可在教讀音之前就點名學生讀,如spring和winter兩個單詞是生詞,可老師是在呈現圖片後馬上叫學生讀,然後又帶領全體同學多遍朗讀,給人以作秀的感覺。

⑵王老師用全英語組織教學,可是好像沒有考慮學生聽力能力。比如講spring及season後,老師問“What season is it?”學生都沒一點反應,我覺得,學生至少應該會說“It’s….”因爲“What’s this/that?”的回答學生應該朗朗上口了。還有在講fall(autumn)時,老師問“What color is it?”“Is it red?”“Is it yellow?”學生都也沒一點反應。對於顏色詞及它的簡單問答,學生應該早就掌握了。要不就是老師平時,用英語組織教學比較少,不然學生就不可能反應這麼慢。 ⑶Step 4:創設情境裏的那段話似乎難了些,學生操練的時間又很短,學生在表演的時候結結巴巴,王老師似乎沒介意,很快進行下一步聽錄音階段,讓人感覺這一步有點像走過堂。

課例2《找春天》

一,教學設計:

1,課題概述能夠說明課的基本情況,以及課的意圖。教學思想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

2,教學目標分析: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能體現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目標闡述比較清楚、具體。

3,學習者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列出了學生所具備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學習基礎等,對學習者的興趣、動機等有適當的介紹。教學策略與目標基本統一,圍繞總體目標的實現展開。

4,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包括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ppt,以及閱讀材料。導航比較清晰,無錯誤連結,圖文比較清晰。

二,實施過程:

安老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安排合理,教態自然,有親和力,課堂氣氛活躍。從找春天、說春天、抓重點詞讀課文、拓展閱讀、寫春天,條理清楚,環環相扣,一步步實現了自己在教學設計中的目標,過渡也比較自然。

教學策略要求明確,對師生的要求比較具體、可操作性較強。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

三,有待改進:

1,知識目標,沒有具體指出哪些詞需要認識和掌握,而且課文講授過程中沒有具體出示。 2,有些目標不太符合年段特徵,比如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後進行仿寫創編,這樣的目標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似乎要求高了些。

3,部分教學媒體ppt比較簡單,對於其呈現的內容未作說明,可操作性不強,應該更細化。 4,本節課沒有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小組討論自己心中的春天,以便資源共享。 5,時間安排不合理,以至於最後環節時間倉促。並且時間分配有點平均,沒有突出重點。 以上只代表個人意見,不當之處敬請諒解與指正。

課例3《電磁繼電器的應用》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物理的內容,這節課屬於“電磁繼電器”這節的繼續和延伸。在這節課的學習中,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利用電磁繼電器製作出報警電路,解決實際問題,瞭解電磁繼電器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時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屬於“物理走向社會”的內容。

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不是把資訊技術僅作爲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資訊技術來營造一種資訊化教學環境,該環境能夠支援真實的情景創設、啓發思考、資訊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也就是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爲特徵的教與學方式,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在這節課上,資訊技術創設了適當的學習環境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資訊技術已經成爲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有效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了學生的資訊素養,提高了學生利用資訊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益。如:教學開始階段利用錄像,使同學們看到自動化生產線和高電壓危險環境中使用了許多的電磁繼電器,體現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轉變,拉近了學習內容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繫。教學之中利用課件展示、實物展示、圖片展示等做法,又使學生們迅速理解了繼電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尤其讓學生利用仿真物理實驗室開展簡單的電路設計,使同學們能在虛擬的環境下,在人機交互中應用繼電器進行設計,不僅達到及時修正使用錯誤和強化正確設計的目的,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資訊素養。 仿真物理實驗室這一工具軟件的支援是實現學生自主設計探究的關鍵,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益,解決了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重新選擇教學材料並確定了教學內容,使得《電磁繼電器》的教學體現出一種生氣,更加富有“時代感”。

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具體體現在:

1、本課比較成功地將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結合起來,製作了精美的課件,對教學媒體的選擇基本到位。

2、本節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先進的教學思想。體現了三維教學目標,目標闡述清楚、具體、可評價。

3、對學習者特徵分析準確。

4、教學過程設計思路清晰,條理清楚,課堂上部分體現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動設計有層次性,體現了學生不同階段的能力要求。

5、培養了學生動手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值得商榷的地方:

1、我認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對於一些難點內容,比如讓學生設計和完成的實驗,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引導才行,不然全體學生不一定都能完成任務。

2、我覺得整堂課老師的主導作用並沒有得到體現,這樣就導致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不到很好的發揮,

3、應該增加師生共同探討的時間,學生設計好了以後,應該把學生的方案進行展示,或讓學生先進行討論,老師、學生來幫助判斷看看每組方案的可行性。這樣學生從實驗中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穫。

4、教師缺乏對學生應有的'正確的評價,課堂氣氛沉悶。

篇二:模組七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評價報告

一、在教學設計方面:

課題概述能夠說明課的基本情況,以及課的意圖。教學思想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分析與課程整體學習目標一致,體現了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符合年段特徵,與學習課題相關,目標闡述比較清楚、具體。學習者特徵分析列出了學生所具備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學習基礎等,對學習者的興趣、動機等有適當的介紹。教學策略與目標基本統一,圍繞總體目標的實現展開。各教學環節的操作描述具體,有清晰的目標說明。活動設計具有層次性,體現對學生不同階段的能力要求,但沒注重學生差異。未提供教學評價。能夠說明課題學習所需的資源(人力、資訊資源、工具等)的支援,以及學習環境。教學資源與主題相關,表現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學習者的年齡特徵和學科特點。導航比較清晰,無錯誤連結,圖文比較清晰。

二、在實施過程方面: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安排合理,教態自然,有親和力,課堂氣氛活躍。安老師從找春天、說春天、抓重點詞讀課文、拓展閱讀、寫春天,條理清楚,環環相扣,一步步實現了自己在教學設計中的目標,過渡也比較自然。教學中體現了學科特色。媒體運用較恰當,

但比較簡單,可以在找春天、說春天環節適當增加些視頻或動畫,我覺得會更好些。

另外,對於學生而言,對字詞的把握這是重點,必須讓學生會寫且理解。在這方面還欠缺。時間分配有點平均分配,沒有突出重點。

篇三: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

本案例,我選擇了教學設計成果評價量表(一)進行課例評價,該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設計和展開:

[教學前期分析]:第一,對教材進行了分析,課例《找春天》是二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文章結合時節,把孩子們引領到大 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培養留心觀察生 活,熱愛大自然的的情感。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

第二,對教學目標進行了分析:首先,本設計與學習課題相關,其次與課程整體學習目標一致,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其也體現對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節課目標闡述清楚、具體。本課的知識點集中在會認、會寫9個生字,至於仿寫創編有些不符合年齡段,要求過高。

看得出教師深鑽教材,結合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在設計中教師沒有列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另外發現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了實用、有效的課件。根據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能夠在遠教資源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媒體的直觀的演示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識字任務。閱讀能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能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因此,淡化教師的講,讓學生透過反覆多形式的閱讀等多種形式來理解感悟課文是本課主要的學習方法,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模式與策略]: 從教學過程1、課前準備;2、課文處理;3、和教學策略;4、擴展閱讀;4、仿寫創編等程序上展開教學環節。透過先是創設情-整體感知-感受領悟-擴展閱讀-選擇喜愛的文字閱讀-課內外延伸讓孩子們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得到了昇華。總體感覺《找春天》一課的教學策略與目標基本

統一,圍繞總體目標的實現展開。各教學環節的操作描述具體,有清晰的目標說明。如緊緊抓住課文文字,詞句去感受春天。課堂一開始,教師就引導學生讀“春天來了,春天來了。”“??仔細地找啊找啊”使學生讀出了感情,讀出了感悟,把學生帶入了春的世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進而透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自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感悟語言的能力。教師重視學生閱讀。從讀入手,以讀導讀,以讀導寫。尤其在教師範讀後學生試讀環節,處理的非常到位。教師在具體語境中抓住重點詞句品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課堂上透過學生談感受這一環節,抓住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衝、奔向、脫掉”等重點詞語和“春天像害羞的小姑娘”等重點句子,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學環節的設計也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教師透過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春天,觀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讀春天、描繪春天。但在結束語時,我認爲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春天這一大好時光,珍惜光陰,努力學習,使文章主題得以昇華。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不明顯。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注重不夠。 [教學資源]:能夠說明課題學習所需的資源(人力、資訊資源、工具等)的支援,以及學習環境,主要體現在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PPT、閱讀材料)

[教學實施]:1、教材處理:本節語文課,語文的本體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本節課決不是爲了記住春天具有的一些知識,而是學習作者如何抓住關鍵詞句如“脫掉、衝出、奔向、害羞、仔細、探出、早開、吐出、解凍”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這是學習的重中之重。課堂上,語文味表現在“自讀課文”“ 帶着感情再次朗讀”“擴展閱讀” 的“讀味”,“仿寫創編”的“寫味”。但“仿寫創編”難度對於二年級學生較大。

2、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平實,雖然不精彩,但很紮實。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安排合理,能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找春天、說春天、抓重點詞讀課文、拓展閱讀、寫春天,條理清楚,環環相扣,一步步實現了自己在教學設計中的目標,過渡也比較自然。教學中體

現了學科特色,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是主流。合作探究時間稍少,時間分配有待商榷,沒有突出重點。板書設計過於簡單。

3、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種方式的“讀”來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將資訊技術和語文課程合理整合,利用多媒體教學和電教手段相結合,運用課件和學生主動探究、反覆閱讀來體會和發現春天,以此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者很明顯的是教師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學生體現了主體地位這樣的一個學習模式,體現新課改理念。

4、教學效果: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但仿寫創編只提問了個別學生,建議是課堂應加強檢測。

[教學評價]:在本課例中,未提供教學評價,所以建議應該加以補充。教學評價設計要有可操作,體現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學設計選取的教學組織形式與該方案的教學內容密切相符,有利於學習者的學習,有利於本節內容知識的系統傳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所選取的資訊化教學環境組織的教學適應學習者的特徵,所採用的整合實施方法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能夠成功實現教學目標,符合學習者的特徵,活動設計和策略一致,教學活動做到了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篇四: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點評

看完了安瑞潔老師《找春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視頻,我試着對這堂課進行如下點評:

1、教學設計方面:安老師設計的很全面,有概述、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課題概述說明了課的基本內容,以及本課的感情色彩。教學目標分析體現了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學習者特徵分析列出了學生所具備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學習基礎等。對學習者的興趣、動機等有適當的介紹。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有清晰的設計意圖說明。

2、實施過程方面:(1)教學過程方面。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緊扣“找”字,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並且把找到的春天帶到課堂上,設計精練合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作用能很明顯地發揮出來。學生動腦、動手又動情,開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運用自身的情感體驗投入到學習中。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要求學生邊讀課文畫出喜歡的詞句和有相同感受的詞句。學生交流找到的詞句,教師抓住重點詞句指導朗讀。《新課標》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詩如畫的語言給予了學生豐富的聯想,也啓動了學生豐富的課外積累,或聯繫有關春天的詞句,或比較印象中的春天,課內外閱讀在此匯合、碰撞,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感知與表達。安老師讓學生仿寫創編,使同學們將課外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課文內容有機交融在一起,升騰出了發自內心的理解與讚歎。他們在開放的思維空間裏將課內外的資訊有機融合,放鬆地表現自己,發揮着自己的潛能,經歷了由讀到寫,由積累到運用的全過程。使實踐體會和課堂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教態方面。安老師教態自然、大方,和藹可親,課堂氣氛活躍。(3)多媒體方面。媒體運用較恰當,教學資源與主題相關,表現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學習者的年齡特徵和學科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航比較清晰,無錯誤連結,圖文比較清晰,但比較簡單。(4)不足之處:對二年級學生,字詞的把握這是重點,必須讓學生會寫且理解,在這方面還欠缺。我覺得對於各階段的時間還要很好地調控。

篇五:模組七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課例點評《找春天》

一、教學設計方案點評:

1、課題概述:對教材版本、學科、年級作了說明,但總體感覺介紹得太籠統,對學習內容和本節課的價值、地位及重要性介紹不夠清晰。

2、教學目標分析:使用了新課程標準描述課程教學目標所使用的行爲動詞,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闡述比較清楚、具體。但有些目標不太符合年齡段特徵,像閱讀相關資源,進行仿寫創編,這樣的目標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似乎抽象了點,要求也高了點。

3、學習者特徵分析:對學習者的學習起點能力、學習態度能力、心理特徵進行了簡要分析,但有些欠缺,應再具體些:二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等。

4、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在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時,無論採用什麼具體模式、什麼技術手段,它的重點都應該落在課程上,應該增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本節課包括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PPT,以及閱讀材料。具體怎麼使用、採用何種技術手段沒做設計說明。

5、教學過程設計:在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中設計教學活動時,能根據教學活動的特性來結合實際需要進行選定,並採用相應的技術工具作爲支援;

能根據實際情況動態選擇,使教學效果最優化以“教”爲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爲“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 。做到了教學策略與目標基本統一,圍繞總體目標的實現展開,教學策略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便於發展學生的多種智能。教學策略要求明確,對師生的要求比較具體、可操作性較強。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爲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課文,教師採用的不是傳統的講解,而是提出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課文。教學環節的設計也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教師透過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進春天,觀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讀春天、描繪春天。但在結束語時,我認爲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春天這一大好時光,珍惜光陰,努力學習,使主題得以昇華。

6、在本課例中,未提供教學評價,所以該部分應該加以補充。

二、教學資源點評:

在本課例中,針對教學現狀和學習目標,選擇了合適的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PPT,以及閱讀材料,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於其呈現的內容未作說明,可操作性不強,似乎就是爲了說明我是用了資訊技術的,沒有說明設計目的、如何連結與導航, 在以各學科知識爲中心的整合過程中,合理運用資訊技術是爲了高效地解決學科課程中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本課課件設計很好,但視頻中可以看出,老師過多地展示多媒體,忽視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