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鴻門宴》上說劉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司馬遷的《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爲精彩的一筆。在這篇課文中,太史公用他神奇的畫筆爲我們描繪了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象劉邦的機敏精細、能謀善斷,項羽的寬容大度卻無謀,范增的目光深遠卻不被重用,樊噲的勇猛智慧又講禮儀以及項伯的“告密”與“翼蔽”,張良的積極主動與精闢,項莊的“似巧”而“實拙”等都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在這衆多人物中,劉邦是最光彩奪目的。因爲《鴻門宴》是劉邦成就帝王之業的轉折點,從此他步步爲營,終於走上光明的坦途。

《鴻門宴》上說劉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扭轉乾坤、化不利爲有利的:

宴前,面對戰情和張良的責問,劉邦連續兩次發問“爲之奈何”,足見他此時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在張良自述與項伯的交往中,劉邦捕捉了許多有用的資訊並充分運用了項伯的“講信用”這一點,於是他極力逢迎、巴結,又是奉酒,又是約婚,又是申辯自己冤情,以藉此打動項伯,減輕自己的危險度。結果也的確如他預想的那樣。可見,劉邦是一個很會見縫插針且知人善任的人。

來到鴻門,見到項羽後,劉邦有一段非常精闢的話,真可謂“字字是金”“句句擲地有聲”。首先,開口閉口稱項羽爲“將軍”,一來滿足了項羽的自大心理,二來表示自己在對方面前的謙虛,三來麻痹了項羽與之爲敵的神經。其次,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這一句可謂意義深遠,分明是在暗示項羽:“攻破秦國是你我兩人的功勞,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要說不同,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你神氣什麼?”諸位細想:這哪裏是在誠心道歉,分明是來邀功請賞的。可惜項羽沒聽出來。接下來的一句更精彩,“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此句更是話中有話了,分明是在提醒項羽:你還記得和懷王的約定嗎?‘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別說我劉邦不稱王,就是稱王也是天經地義的,何來罪過?”另外,我可是“不自意”,我自己根本沒想到能先入關,如果不是地利、人和,那隻能是天意了,看老天都幫我了。至此本句收到了一石二鳥的功效,一表明自己是個謙謙君子,二明示項羽,我可真沒心稱王,否則不會等到今天,從而進一步打消了項羽的戒心。到此,劉邦天才的雄辯力可見一斑。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郗”更是將責任推向自己與對方以外的人,並且斷言:“‘那可是小人,’小人的話怎麼可以聽呢?將軍您可不是那樣的人,一定是小人蠱惑,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一點,也不會恨你。”對此,項羽怎能再不信任劉邦呢?於是衝口而出機密。到這裏,劉邦八面玲瓏的口舌之工不得不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宴中,劉邦仍然感到不安全,於是藉故離席,招出樊噲,本意是逃走,卻裝出不能違禮的樣子,“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從而看樊噲怎麼說。忠心耿耿的樊噲當然會竭盡所能替主子找藉口了: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於是劉邦借坡下驢,順理成章地留下張良,獨自逃脫了。

大家都知道,歷史記載中的劉邦原本是一個很傲慢無禮的人,可“鴻門宴”上他精湛的表演不得不讓我們相信:作爲成功者,他有着所有成功者的共性-能屈能伸,能謀能斷,能言善辯,同時還有着別人所沒有的一面-知人善任,人盡其才。象項伯的義氣,張良的智慧,樊噲的勇猛,韓信的軍事才能,蕭何的宰相之才都在劉邦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所以劉邦能最終打敗項羽,由弱勢起步,一步步走向帝王寶座,我們應一點也不會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