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育改革(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資訊時代,一種新的經濟----知識經濟已經來臨。一個以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的使用爲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爲使用爲依託,以高科技產業及智力爲支撐的經濟佔整個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大。資訊社會已初露端倪,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學生面臨衆多的知識傳播途徑及迅捷的傳播速度,如何培養學生多渠道汲取自己所需的資訊,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教育改革(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

我國目前教育是一種應試教育,信奉的是考試主義,即教學以應付考試和獲得高分爲第一目的。這種以“應試”爲中心的教學必定是重結果輕過程。爲了應付考試,我們的教學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儘可能直接,快速,簡便地使學生牢固掌握既定的知識和結論,至於達到這一目的所需經歷的教與學的過程,卻往往被過於簡化和忽略了。這種教學過程的忽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比較習慣於透過灌輸,把現有的知識和結論直接塞給學生;二是教師比較習慣於以教代學,越俎代庖,即以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過程代替學生學的過程。這樣,教學的過程尤其是學生學的過程被不恰當地簡化或省略了。在這種教學中,學生的創新素質是很難得到培養的。

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着“知識爆炸”時期的到來而逐漸興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識的傳播爲主轉移到以開發智力爲主,告別了知識累積式的消極被動的教育形態。教育發展的今天,人們進入了加速更替的開放時代,憑藉人類已有和文明之總和,再也無法從容應對未來之衝擊,許許多多的人越來越感到無法適應新事物,新變化。因此,人類不但要與過去時代告別,而且要從消極接受者變爲獨立自主的創造者用駕馭未來的先導者。因而我們中學教育應體現下列幾種新理念。

首先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是指教育應面向未來,爲社會培養現代化人才,以帶動社會,求新求變。教育必須具有未來意識,我們不能留戀“過去”和“現在”,而是要選擇“未來”,只有面向未來,才能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並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其次是教育內容的現代化、資訊化。資訊時代的最大特點是資訊共享,透過因特網實現資訊資源的超時空的傳遞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溝通的`時滯,使處於地球上每個角落的人在同一時刻可以進行直接交流,諾大的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學生可以透過互聯網,汲取自己所需的資訊,構建自己的資訊體系。這就要求學生能有意識,有目的地把資訊變爲自己真正的個人知識。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要學會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加工資訊的能力。

最後,教育要體現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成人教育會議上首次專門以“終身教育”爲題作了報告,主張教育應當“是在人類存在的所有部門進行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由原來的各種不同的教育活動的狀況、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絕的牆壁必須加以清除。”也就是說,爲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社會則要把所有的教育機會與機構統一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能夠隨時隨地向人們提供不同教育的一體化組織。學習化社會則是由美國著名的新理性主義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義成人教育倡導者,原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哈飲斯。在《學習社會》中,他指出“所有全體成年男女,僅經常地爲他們提供定時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以成長及人格的構建爲目的,並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來促進目的的實現,而由此建立一個朝向價值的轉換及成功的社會。”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的理念是相對學校教育和學校化社會傳統而提出來的。學習化社會的建立應該具備六項基本條件:學習的個人,學習的家庭,學習的組織,學習的社會,的政府和學習的網絡。這種新的理念是爲了謀求對社會巨大變化的適應性,警惕性,爲了獲得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主動性,爲了實現促進人的發展的持續性、全面性,爲了獲得傳統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改革的徹底性。基於終身教育及學習化社會的理念,教師應當把課堂教學整合到社區生活,生產實踐,生活方式,個人和諧全面發展中去,整合到學生一生髮展當中去,開發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學習方式多樣化。在學習內容上,教學要突破教科書的侷限,學生可以透過網絡、電視、社區、自然獲得豐富的課程資源;在學習方式上,要打破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學習可以透過資料檢索、調查實驗、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獲得知識;在教學組織上,要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採取分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個別輔導、開放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育系統,使每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控制權,使得以促進人的發展爲目的的終身教育成爲現實。

根據以上幾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平時教學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教學價值觀。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受高考指揮棒的壓迫,我們中學教學要從升學率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們的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爲本,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提倡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開和發展,提升人的地位和實現人價值。教學要從以傳授知識爲主要任務的教學結果轉移到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方面來,教學重點要從“知識”轉移到“能力”。要打破傳統的標準化、封閉式評價方式,而代之以學生獲取資訊,分析資訊,整理資訊,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爲衡量尺度。

2.教學時空要由封閉走向開放。目前社會上流行校園封閉式管理,學生侷限於課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早晚自習,假期補課,嚴重束縛了學生的生活空間,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試想沒有一點社會生活經驗的人如何能面對知識和資訊變化如此之快的未來社會,如何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交往,又如何獲取參與合作意識和社會化意識。因而我們提倡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生產,儘可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得他們充分理解現代社會,把握現代社會的發展前景。

3.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由重視學生共性轉向培養學生個性。程序教學首創者普萊西及其後的斯金納在20世紀50年代創建了程序教學以來,個別化學習取得了很大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於教學以來,個別化學習更是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重視個性的教學模式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種寬鬆、和諧、民主、師生平等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不同的學習風格,選擇所需要的資訊資源,自定步調,主動參與討論和進行實驗,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相關知識去重組和建構新的知識。從而使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由“教”轉移到“學”,由“教學結果”轉移到“學習過程”。

4.重新設定教學評價系統。作爲一名中學教師,我深深認識到,目前我國的評價機制嚴重阻礙了現代教育理念的實施,也可以說是最大的障礙。在我們的教育專家大聲疾呼現代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校長及教師又是如何進行實行操作的呢?統一的課程標準,統一的試卷,統一的評價標準,嚴格的教學排名和升學率攀比,使得教師、學生不堪重負。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又有誰敢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爲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應試的成績作爲最終的權威,使得教師學生奔波於題海,疲命於考試。因而我認爲我們國家的教育改革應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要使得教育行政的領導們徹底轉變教育理念,重新構建新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注重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重視教師的生長及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個人學習過程及發展的評價。

5.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師生觀,進而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資訊社會裏每個人對社會、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們不應該壓抑扼殺每個人的獨特精神,而應該竭力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權利選擇自己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平等對話,從而達到學生在更具情感吸引力和心靈共鳴的環境中進行自主、主動地學習。

總之,作爲一名中學教師,我們自身首先要獲得觀念上的解放,進而在實際教學中自覺地應用現代的各種教學模式,爲新世紀培養出一代優秀的具有朝氣的、充滿活力的、關心社會及生活環境的創新型人才。

 

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