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研討論文

論文1.79W

(一)

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研討論文

一、高職課程建設現狀及分析

1.教育行政部門在課程改革中起主導作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定、精品課程的評選標準、各種評估指標的設定等都是以政府爲主導來完成的,這種課程改革方式在推動改革的速度、廣度上無可厚非,頗有成效,然而卻容易“一刀切”,忽視了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專業、不同辦學條件、不同生源質量對課程設計內在要求的差異,造成同樣標準設計的課程有的深受歡迎,有的卻水土不服。

2.對“工學結合”課程開發理念理解的偏差。“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模式有別於傳統的學科架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而是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模式,最顯著的特點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透過工作實現學習。然而,很多課程改革實踐者對“工學結合”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認爲在學校建實驗室、仿真實訓室,然後在裏面上課就是工學結合;有的認爲在三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用半年、一年時間在企業頂崗實習就是工學結合;有的認爲從企業聘幾個能工巧匠、大師專家來學校上幾次課就是工學結合……以上這些看法不能說不對,但只是“工學結合”課程開發的某個環節,“工學結合”不是孤立的一個方面一個環節,而是貫穿課程開發的整個過程,從課程標準的制訂、授課、課程實踐直至課程效果的評價。

3.教學資源無法滿足課程改革需要。課程教學的實施和改革必須有相應的教學資源做保障,這裏所謂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師資力量和教學環境。長期以來傳統的師生關

系已經在教師的頭腦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師很難在短期內轉變觀念,更不願意去嘗試“以學生爲主體”的課程教學改革。除了觀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的經歷,也導致教師無法適應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實施需要相應的教學環境與之配套,而現實是,部分高職院校教學設施要麼陳舊不堪,與行業要求相去甚遠,要麼只有傳統的理論學習教室,實踐環節完全靠頂崗實習來完成。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實施課程改革就只能成爲一句口號。

4.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科學。經過調研發現,還有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評價時仍沿用傳統的考覈方式,理論課程的成績即平時考勤分+期末考試(試卷)分,實踐課程以一篇實踐報告論成敗。“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60分萬歲,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費”,“平時從不自習,考前拼命突擊”……正是這種課程考覈方式下的真實寫照。這樣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方式不僅不能檢驗學生知識技能的真實掌握情況,更容易造成逃課的現象。

二、高職課程改革的建議

1.更新課程改革理念,因地制宜制定課程改革方案。要樹立以人爲本的育人理念,以就業爲導向的課程建設理念,以工作過程爲導向的課程開發理念,以行動爲導向、能力提升爲目標的課程實施理念,以過程考覈和多元評價爲導向的考覈與評價理念。在學習和借鑑國內外成熟的課程改革模式基礎上,要與區域經濟、專業特點、課程類型、生源質量等相結合,選擇適合的課程開發模式。

2.完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目前高職課程評價的實踐看,更多是把重點放在課程本身,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條件等,對學生情況、行業動態、崗位要求等關注不足,就容易造成專家評價高、學生不感興趣的情況。因此,要科學評價課程的教學質量就必須滿足:一是評價目標要以能力掌握爲主,兼顧理論知識的積累;二是評價主體以學生爲主,授課教師、督導,包括企業專家都要參與其中,綜合評價;三是評價對象要全面,除了課程目標外,還有學生、課程的實施者、參與者也應該成爲評價的對象;四是評價的方法應該多元化,除了傳統的試卷測評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動態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不同的課程類型可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

3.建設雙師型課程教學團隊。課程教學團隊的水平是高職課程改革能否深入開展和取得成功的關鍵。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不僅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更要具備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能力。建議從兩個方面打造雙師型課程教學團隊:(1)全面提升校內專任教師的教學水平:課程負責人要透過自身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歷、職稱、教科研水平,學校還應該鼓勵並制定相應政策支援教師積極參與到企業頂崗實踐去中,熟悉學生未來就職的真實環境,並與企業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2)積極吸納行業、企業的能工巧匠、專家參與到課程教學團隊中來,可以有效彌補學校師資不足的情況,還可以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度,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

4.構建以職業素質爲核心的課程體系。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高職培養的畢業生可以實現與企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也就是說在學校階段已經完成了職業素質的養成。在構建高職課程體系的時候,除了知識的科學、系統和完整外,還要更多地考慮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突出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技能、態度、意識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以職業能力爲目標形成系統化課程並進行課程評價和調控。

5.積極發揮職教集團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最近幾年,很多城市都依託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成立了職教集團,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職教集團的建立是對傳統職業教育體制的變革,根據集團內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把產業優勢轉變爲專業優勢,專業優勢透過課程具體實施變爲教學優勢,推進工學結合的課程改革。學校、企業、行業主管部門,透過職教集團這個平臺緊緊聯繫在一起,優勢互補,企業透過學校在科研、人力資源上面的優勢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節約經營成本;學校則透過聘用企業能工巧匠提升師資水平,利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開展課程教學和實習,節約了辦學成本,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李俊 劉書琴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二)

一、高職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育教學體系仍停留在傳統模式中

在大多數高職院校,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爲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即達到教學之目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聽課味同嚼蠟,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理論功底薄弱,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爲有限,需要教育並提高其素質。學生平時的學習興趣不高,考試前重點突擊書本內容,記得快,學得多,相應忘得也快,這樣的學習模式非常不利於對知識的掌握。這與將教學作爲提高學生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人格的現代教學觀念大相徑庭。此外,大多數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仍在沿用學科形式的課程體系。在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理論知識的傳授仍然是專業學習的核心,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忽視學生未來崗位的需要和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2高職教育學科設定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隨着改革開放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部分高職院校開始面臨招生困難、生源質量差、管理難度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等問題,其最根本原因是高職院校專業設定的相對固定性與市場經濟的變化性之間存在矛盾。高職院校沒有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專業特色,專業設定缺乏特色,不能迎合市場需要,必將受到市場的挑剔。如何緊跟現代化及市場經濟的腳步,設定符合當前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計劃,並非易事。市場瞬息萬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定和市場變化之間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調和性。

1.3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後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原來技校、中專教師和新畢業的大學生,專職教師中低職稱的教師偏多,高職稱的教師偏少,缺少精力旺盛且能夠擔當教學與科研的學科帶頭人,這給高職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難度。此外,由於高職院校的師資主要來源於高等院校,高技術素質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而雙師型恰恰是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着力點和方向,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部分高職院校儘管提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但仍然停留在理論研討的層面,在現實中難以實施。大多數的教師從高校畢業後直接上講臺授課,沒有經過相關專業崗位的實訓和鍛鍊,給學生傳授的只能是理論,不是學生在現實中更需要的專業技能。

1.4實驗實訓等基本建設較薄弱

近年來,許多高校連續擴招,教學投入相對不足,尤其在實驗、實訓建設上,很多高職院校長期滯後,設備、人員等條件缺乏,致使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機制的構建和推進十分緩慢,這些都嚴重製約了高職教育特色的形成。然而,實驗實訓教學是高職教育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實驗實訓設施更是舉辦職業教育必不可少的硬件條件。許多實驗實訓設備的技術性能低,數量少,這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缺乏動手機會,學生動手能力差,實際操作技術不達標,無法實現和生產單位的零距離對接。

二、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對策

2.1高職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高職教育不屬於基礎性教育的中小學教育,而屬於技術應用型的高等教育。因此應在一定的專業理論教育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實踐能力。同時,高職院校又不同於普通本科院校,高職教育是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爲主要目標的高等教育,這與普通高校更加註重培養學生掌握較強理論知識大相徑庭。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社會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的方針,不是爲了純粹教育而教育。此外,高職院校應倡導教學中以教師爲主導,同時以學生爲主體,將傳統的灌輸變爲學生的主動學習。這需要教師從實踐的要求出發,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環節,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教師在課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深入挖掘教材,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須有一桶水。除了有效地引導,教師還要注意教學的方法,要把教材上的內容和實際生產,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提倡採用項目教學法,必要時設定教學情境。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注重培養並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將有些內容安排在課餘時間完成,這樣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消化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將單一的課堂講授擴展到指導學生自學、討論和實踐,加強教師與學生雙方面的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總之,高職院校理應更加了解社會需求,結合社會和自身實際,轉變教學觀念,使學生畢業後會做事,能做事,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創新型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2.2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根據特色選擇教材

高職教育應本着理論課程“必需、夠用”的原則,將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作爲爲主線,以市場需求爲導向,改革專業培養目標,設定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高職教育教學體系必須始終堅持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爲首要目標,致力於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和終身學習能力。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實際合理確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堅持以實踐爲本。同時,把學業與就業、創業緊密結合,努力使學生獲得就業的技能和創業的本領。提倡高職院校行雙證書、多證書制度,即學生畢業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真正地實現一專多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水平和能力,和市場需求緊密貼合。此外,教材作爲教師教學的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開啟高職教材,遍覽知識點,從抽象的概念到嚴密的理論推理,缺少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知識,這些枯燥的理論使學生對專業失去了興趣。高職院校應根據各專業對知識的需求,改變教學內容,使課程和專業課密切結合。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地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市場需求設定課程,精選教材。部分教材甚至可以借鑑一些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由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以及來自企業的專家進行編寫。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高等技術人才。教師隊伍是教育的關鍵,教師的觀念、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推進和深化高職教學改革,建設好一支結構合理、擁有較高素質水平的教師隊伍勢在必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之具備適應高職教學、職業針對性、特殊要求的基本素質及能力,是保障高職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基礎,也是今後高職教學改革依然需要堅持的方向之一。從經驗來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對於辦好一個有特色的高職院校至關重要。如何讓教師隊伍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高職院校可以嘗試在政府一定的行政指引下,加強校企合作,讓高職院校從先進的企事單位中積極引進大量專業人才,引進具有企業管理經驗的進階人才或具有實踐和實際工作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讓他們把企業的優勢和特色帶進高職教育教學中來,優勢互補,拓寬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辦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同時,高職院校要鼓勵教師“走出去”,讓老師走進企業,實地體驗生產過程,校企合作辦學。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術生產過程和企業勞動組織過程,教學水平也相應有所提高。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從而加快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改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此外,高職院校應積極採取各種激勵措施,引導高職教師透過在職培訓、攻讀學位、脫產學習、企業掛職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特別是提高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爲教學方法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2.4加強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實訓教學是高職院院校培養人才的基礎,是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應把握“高技能”這個特點,加強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高職學院應根據學院發展的需要,按不同專業的性質特點,做出詳細的建設規劃書,有目的、合理地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高職學院應對建設的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促使實訓基地穩定健康地執行,在保證實用性的基礎上,儘可能配置先進的技術設備,不斷完善實訓基地,使建設的實訓基地既要滿足當前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還要考慮其可持續性。此外,高職院校應透過加強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大力發展校企聯合,是實現工學結合、學生頂崗實習的重要途徑。具體做法如下:(1)加強與相關企業及用人單位的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實施“訂單”培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動、互信、互利和共贏發展。(2)聘請企業專家以及管理人員、進階技術人員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人員對學院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設計等提出指導意見。(3)聘請企業一線人員與專業教師共同擔任學生實踐教學指導任務,在企業內的校外實訓基地中完成實訓任務,讓學生到企業中去,從實踐中學習,實現在學中有做、做中有學。

三、小結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要爲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轉變教學觀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改變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保持改革方向與力度和教學目標相適應,努力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