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朗讀在中學語文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學論文)

 朗讀在中學語文中的作用 

朗讀在中學語文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學論文)

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教學改革,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學中,應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着力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強化朗讀指導與訓練,感悟語言文字的內蘊。學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訓練,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朗讀  情感  再認識   優化策略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經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既是傳統的,又是時興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朗讀,是對同學們進行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和說普通話訓練的語文活動。朗讀,是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所以,課堂上的朗讀,小而言之,是培養語感、形成閱讀能力的極爲重要的正確途徑;大而言之,是教學改革和教師設計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誌。但在中學朗讀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這下這些令人擔憂的情況:

一、存在問題

 1、朗讀目標模糊

     在語文課堂,我們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全班齊讀之後分組讀,男生讀了女生讀,甲同學讀了乙同學讀。聽來書聲琅琅,看來熱熱鬧鬧,其實,學生心中一片茫然,因爲教師在讀前並沒有提出明確的朗讀目標和要求,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些諸如此類的話:“把課文的某某段齊讀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課文”。由於目標的模糊,學生朗讀時心不在焉,只是有口無心地“念着經”。

 2、朗讀訓練無序

     朗讀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整個一篇課文來看,要遵循“讀準--讀通--讀流利--讀出感情”這樣的一個訓練過程。而大多數教師卻漠視這種“序”,無論是學習課文前的朗讀訓練還是學完課文後的朗讀訓練,都是要求學生“讀出課文的情感”。試問,學生在沒有把課文讀準讀通、讀流利的情況下,如何讀出課文的情感?當然有些課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學生初讀時就讀出感情。

3、朗讀評價淡化

    許多教師在學生朗讀後,作壁上觀,不給予適當的點評,也沒有指導學生互相評價,更加沒有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進行自我反思。讀得好,還是差;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學生渾然不知。當然,點評時教師應當注意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二 、朗讀的再認識

1、明確朗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首先,朗讀於個人而言是學生對文章的自我闡釋,是學生對文章的自我的解讀和感受和理解,有利於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成長,清陸世儀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歲以後,知識既開,物慾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學之書,皆自十五歲以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既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這段話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徵,強調了“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確的。茅以升說:“青少年時,經常背誦古文,使人漸漸掌握了作文的道理,瞭解了抒發感情的表達方法,諳練了語言的流暢和優美”,朗讀是背誦的基礎,對文章的反覆朗讀,可增強學生記憶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感,爲學生今後的聽、說、讀、寫打下牢固的基礎。

    其次朗讀於教學中具有調節節奏,對話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鋪墊,只有老師的講解,是沉悶而乏味的,朗讀中,學生既具有了一種主觀能動性,又是對課文內容的二度創作,在此基礎上穿插上教師恰當的點拔和引導,可很好地實現師生間的互動及課堂氛圍的調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實現。

2、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與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朗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實現了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溝通。學生透過朗讀激發想象和聯想,從課文有效的資訊中發現意境美,體會語言的魅力,形成語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說“書要苦讀,不讀不得要旨,不讀不知其意味,不讀不能領略語言之美”。長期的朗讀訓練就將文章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形成語感,豐富詞彙,掌握語法規則。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朗讀的過程中慢慢積累沉澱形成的。與此同時,它還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和學生情感的積極體驗。特別是那些抒情性極濃的詩歌(散文)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表達依依惜別深情的抒情詩,學生初學難解其內含之美,故在教學中宜用音樂(輕柔、舒緩的樂曲)營造出氛圍,再輔之朗讀,朗讀時既要讀出輕柔、深沉、淡淡的憂傷之韻,又要讀出輕盈、彈跳式的節奏,努力表現出一種夢幻般的情景。這就能使學生在漸染薰陶中感受到詩意境的美,領悟出作者內心的憂思,形成正確的語感。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朗讀這種教學方式的介入,教師再怎麼精妙的分析和解讀都只能是“空中樓閣”,學生並沒有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情感上的震撼和薰陶,更無法準確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讀可幫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讀,可以形成語感。語感對於檢查語病,改正語音不通,拗口,邏輯不嚴密等問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魯迅先生說:“在看和讀之中,能夠發現重複羅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煉了;能夠找出拗口,不通順的地方,把語言改通順,流暢了。”葉聖陶先生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自己寫了東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順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改詩時,就採用“讀”的方式,“讀”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詩明白如話,音韻優美,雅俗共賞。在西方現代文學中,應用“讀”這種方式修改作品成績最爲顯著的是海明威。他將著名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反覆讀了二百餘遍,修改了二百餘次,最後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讀”的方法,從感覺,視覺,觸覺上去刻畫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語言將作者,形象,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獨特的“海明威風格”。

教學生朗讀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應常抓不懈。還要糾正基礎年級才需要朗讀的錯誤觀點,雖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學生的朗讀的情況,經其中許多題目都關乎朗讀,直接的,如:“語病”題、“詩詞鑑賞”題、“背誦默寫”題等。間接的,如:“寫作”題,這些都有賴於學生在平時大量的反覆朗讀來實現的,光靠大量無聲的習題只會損傷語文的美感,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出不會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考試高手。

三、優化課堂朗讀的策略

(一)着重於範讀的榜樣性

    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裏蘊藏着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從這裏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着的意義,都可以透過朗誦來表達。而學生在聽老師的範讀中,獲得了對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慾望,學生在不斷地聽讀、跟讀、練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感知、體會、領悟其中的奧妙,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讀水平,無論口頭表達還是寫文章都會受益匪淺。

範讀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的範讀是最爲直接和親切的,是火種、是催化劑。它能讓學生透過教師的朗讀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併產生共鳴。例如:老師在講《陳情表》一文時,不是用太多的講解,而是身穿肅裝,表情嚴肅,用低緩而常常的男中音,飽含深情的朗讀,來表達對親人深切的懷念之情。音色深沉,蒼勁,課堂沉浸在悲愴的氛圍中。老師率先垂範,先聲奪人,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朗讀和學習的慾望被激發出來。當然還要注意多媒體的運用,這裏主要指朗讀錄音。朗讀錄音可以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朗讀錄音教材是朗讀大師經過認真揣摩,攤牌練習製作的優秀作品。它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調等方面的示範,使學生學有標準,學有興趣,能夠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於提高朗讀水平。

(二)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都有“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理,在教師範讀的影響下,學生們都躍躍欲試了,此時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孩子們聽老師讀得很美,但自己卻讀不出味來,找不着美的感覺。此時,教師就必須趁熱打鐵,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感知文字內容,掃除知識障礙(如讀準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複、不斷句,理解文中關鍵詞句),接着浮現形象,展開想象,透過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畫面”,再透過畫面品味語言,然後把握好語調、語氣、語速,邊想象邊領悟邊吟誦。這樣反覆啓發引導,反覆吟讀,學生最終領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覺。最後達到清人唐彪說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爲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該是一種多麼令人嚮往的語文課堂啊!對於一些思想感情濃厚的文章,老師滔滔不絕的分析代替不了學生的朗讀,因爲情感絕不是灌輸講解得來的。只有透過學生用心去讀,用情去讀,他們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講《將進酒》一詩時,我們可以利用錄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會先聲奪人,氣勢澎湃。氛圍有了,何患激情?當然,如果老朗讀水平高,由老師來讀會給學生“望塵可及”的心理,更有說服力。

(三)注重朗讀的方式

在讓學生進行朗讀時,要有準備、有目的的進行,或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某些問題,或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文情,或讓學生讀讀比比,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練讀,總之要體現朗讀的目的性,這樣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纔會讀得生動,讀得有意義,讀得有收穫。

朗讀的方法對朗讀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讀訓練一般可分爲聽、學、試三個過程,聽,就是聽專家朗讀,也就是組織學生聽錄音帶;學,就是組織學生朗讀,老師此時就要糾正學生在朗讀中語調、節奏、停頓、輕重、情感等朗讀方面的問題;試,就是放手讓學生就必學和喜愛的文章放聲朗讀。在這一過程中可根據文章內容採取範讀、齊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來實現。如:《將進酒》宜聽專家朗讀磁帶,讓學生感受其中激憤、磅礴的氣勢。《紀念劉和珍君》宜由老師範讀出義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緩的二胡曲營造出一種朦朧淡雅、憂喜交織的氛圍,讓學生輕聲齊讀。《赤壁懷古》則由男同學齊讀,讀出一種豪放、慷慨的氣勢。《雨霖鈴》則由女同學齊讀,讀出一種婉約、清新之韻。經過反覆的朗讀,一方面可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學生達到培養語感,陶冶情操,熟練運用普通話表達之功效,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朗讀完後,教師可適當點評,也可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還要鼓勵同伴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爲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從而透過評價,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發展功能。但評價要“因人而異”,如平時膽小害羞的人終於“登臺亮相”了,應迅速給予鼓勵性評價,而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應在指出其優點的同時也指出其不足之處。 

對忽視朗讀教學,這一語文教學中的怪現象,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它的危害,痛改這一使我們語文啞聲的錯誤,端正對朗讀教學的思想,並把它全方位的、系統性的、有針對性的運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去,才能揚長避短,提高我們語文教學水平和質量,只有引起教師和學生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朗讀的重視,才能使朗讀在高中語文課上煥發出它應有的風采,透過它來釋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樂。

參考文獻:

1.《讓琅琅書聲重返語文課堂》符冬瑩

2.《朗讀教學的現狀及改進對策》張連仲

3.《從學生的朗讀談朗讀教學》那麗娟

4.《優化朗讀教學,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美!》張蘊榮 

5.《教育原理》  王丹     

 

朱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