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4篇

爲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教學設計方案4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誦讀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揭示題意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力求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2.透過《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的送別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初讀兩首古詩,大致瞭解其異同。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1)師生交流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2)課件展示黃鶴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3)師生交流了解“廣陵”與“揚州”的關係。

(4)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幫助學生明確詩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師邊畫邊與學生交談:“黃鶴樓也好,廣陵也罷,都位於我們祖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長江西起唐古拉山脈,婉蜒6

300多公里後匯入東海。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板書:武漢),廣陵在武漢的東邊。”版書:廣陵)

(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讓學生明確,李白雖被後世稱爲“詩仙”,名氣頗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幾歲,當時已詩名天下,而李白還只是二十四五歲的詩壇新秀。)

(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7)提示學法:蒐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註釋等多種方式瞭解詩的大意,並鼓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指名概述詩意。

(2)質疑。

(3)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

(4)師生交流,確定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故事導引,入境悟惰

1.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據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裏哪裏,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遊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遊,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名詩誕生了……(此處講述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意在爲學生理解後兩句埋下伏筆,奠定基礎。)

2.賞析“煙花三月”。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身邊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生無限還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教師先讓學生感受、理解,然後再表達,這樣,理解和運用就融爲一體了。)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鳥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6)小結: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帶着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

(5)師激情引讀。

(6)從最後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寄情於浩蕩的一江春水。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導朗讀後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點撥學生如何讀,使學生深入體會詩意;展示個性讀,可引發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

五、學習第二首詩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比,感詩情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彙報交流。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瞭解安西、陽關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瞭解由於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進一杯酒”的深刻內涵。

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着思考其規律性。

六、總體回顧,歸納昇華

1.學生交流本節課感受。

2.教師歸納總結: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別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讓我們繼續領略古代詩人的送別深情。

3.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二、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略)

三、小組合作,讀詩悟情

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着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四、誦讀交流,暢談感受(略)

五、遷移學法,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捨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言寫一寫?

2.練筆。

3.交流。

六、拓展思路,佈置作業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麼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2.佈置自選作業。

(1)蒐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蒐集某一類詩歌如邊塞詩,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第一課時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的理念,以學生爲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力求採用自主、合作地學習方式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相互啓發,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變“被動地學”爲“主動地學”。

教學要求:

1.學會10個生字,會認6個生字。

2.能正確讀寫要求學會的詞語。會用“溫和”說句子。

3.知道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汽、雲、雨、雹子和雪;瞭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教育學生愛護水資源,保護水資源。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瞭解水的三態變化。

教具準備:

CAI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懸念激趣,匯入新課。

1.大家知道我是誰嗎?請你介紹一下你是誰。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誰。你們能幫忙猜一猜嗎?

2.教師配樂範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猜“我”是誰。(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說說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2.將你最感興趣的自然段多讀幾遍。

3.全班交流,教師隨機指導認讀生字、新詞。

三、學習全文。

1.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向別組同學提問。但是,你必須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且,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在書上。

2.學生自由讀課文,準備問題。

3.小組交流問題。

4.學生一問一答,教師根據學生問題隨機重點指導。

5.梳理全文,完善板書。

6.學到這裏,你還想了解哪些課文裏沒有的有關水的知識呢?學生自由提問。

四、擴展練習。

課件出示三項作業,你想做哪一個就做哪一個。

1.你在生活中看到過水在變嗎?舉例子說說,再寫下來。

2.收集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和帶來災害的資料。

3.說說人類想出了哪些辦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你還有別的辦法嗎?

板書設計:

19我是什麼

形態汽雲雨雹子雪

水狀態靜動

性格溫和暴躁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要求:

1、透過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獨立學習課文中的相似小節。

2、懂得蘿蔔、白菜、西紅柿和馬鈴薯的食用部分,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對學生進行認真學習,勤於觀察的教育。

3、學習區分:“不好吃、不能吃、最好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

4、進行仿寫練習,培養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1、透過教——扶——放,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自己學習相似小節,知道不同的蔬菜的食用部位是不同的。

2、進行段的仿寫練習。

3、辨別詞語的意思,並學習用“帶着”“跟着”說話。

教學難點:

1、透過學法指導,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課文。

2、進行段的仿寫練習。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九課《熊媽媽收菜》的生字,通讀了課文,並給課文分了小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2、複習:開火車,讀生字並組詞

二、從扶到放,學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學習第一節

1、過渡: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聽老師來讀課文的第一節。

“菜園裏的蔬菜都長大了,熊媽媽帶着小熊去收菜。”

出示:熊媽媽帶着小熊去收菜。

練習:問:“帶着”可以用什麼詞替換?(領着)

讀一讀

能否說:“小熊帶着熊媽媽去收菜”?爲什麼?

應該用哪個詞來表達?(跟着)

請用“帶着”、“跟着”各說一句話。(老師示範,學生練習)

2、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和小熊一起跟着熊媽媽去收菜呢?

聽錄音,看課文,熊媽媽帶着小熊都來到了哪裏?

生:回答

板書:蘿蔔、白菜、西紅柿、馬鈴薯(四幅圖)

(二)、學習第二節,掌握學習方法

1、過渡:在收菜過程中,小熊都增長了哪些知識呢?讓我們來學習第二小節

2、集體讀第二節:數數有幾句話?每句講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1)熊媽媽和小熊走到什麼地方?熊媽媽幹什麼?

2)小熊要怎麼樣?

3)熊媽媽說什麼?

4、根據以上問題引讀,板書:葉子、根(最好吃)

5、學習了第二節,你懂得了什麼?

(三)、歸納學法,小組學習第三、四節

1、剛纔,我們是按怎樣的步驟學習第二節的?

2、按這樣的學習方法,四人小組學習第三、四節,並同時完成第43頁上的填空1-3題。

3、請二位同學上來,完成第三、四節的板書

4、分別請兩個學習小組的同學演示學習成果,並派代表給全班同學引讀。

(四)、學生獨立學習第五節

1、學生自學,完成填空第4題

2、請一個同學上黑板完成板書,並帶領大家學習

三、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老師想考考你:這裏有三個詞:“最好吃、不好吃、不能吃”他們在使用時有什麼區別?

2、是啊,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不同的蔬菜,他們的食用部位也各不相同。

四、課外擴展

1、你們知道還有哪些蔬菜,它們分別吃什麼部位?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蔬菜圖

2、你能照課文繼續編故事嗎?

四人小組仿寫練習

全班交流

3、課外閱讀

《長頸鹿的家》P60

9、熊媽媽收菜

小熊(圖) 熊媽媽(圖)

蘿蔔 (圖) 葉子 根(最好吃)

白菜 (圖) 根 (不好吃) 葉子

西紅柿(圖) 葉子 (不能吃) 果實

馬鈴薯(圖) 果實 (不能吃) 塊莖(纔好吃)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教材簡析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在作品中講述“一隻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的故事。鳥兒天天唱歌給樹聽,在冬天將要飛去南方時,答應樹,還回來唱歌給他聽。春天又到了,鳥兒飛回來,卻發現樹不見了。於是,鳥兒四處尋找,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唱起去年唱過的歌……

這是一篇典型的“淺語藝術”特質的的優秀童話作品,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留下了許多行文的空白,而恰恰是這種空白帶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和多面向的主旨理解。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故事的場裏展開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有想象,有表達,有感動,有感悟。從而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積累、運用的能力。

2、學生透過對故事的感動,相信童話是真的,從而萌芽對“朋友之間該如何相處?”、“面對分離應怎麼辦?”等諸多人生問題懵懂的認識和對正確、美好事物的嚮往。

三、教學重點

透過對課文有關空白處的補充想象,體驗鳥兒尋樹路程之艱辛,心情之沉痛,信念之堅定。

四、教學難點

如何使學生對文章結尾的“哀而不傷”的內涵產生吻合其年齡特點的認識,爲關照其人生落下點滴的`生命積澱。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走進去年的相聚,感受歡樂

1、透過有韻味地朗讀,引發學生的想象,描述鳥和樹在一起的畫面。

2、同桌分角色朗讀話別語。

(二)隨同今年的尋找,體驗悽美

1、情景激趣,描述鳥兒迴歸的喜悅。

2、讀對話——體味鳥兒的驚奇、悲痛、急切的情緒變化。

3、讀“飛”——體驗鳥兒尋樹的信念之堅定執着。

4、讀心語——演繹鳥和樹情誼深厚。

5、讀結尾——感悟“哀而不傷”的文字基調。

(三)走出故事,思索天長地久的意義

1、提問:什麼是永遠的?學生思考,發言。

(四)介紹相關小資料,結課

1、透過追問,學生理解“童話是真的,可以關照自我”的意義。

2、閱讀小資料,學生思索文字更深層面的的蘊涵。

六、設計理念:

1、關於教學思路的選擇。根據本文的“淺語藝術”的童話特質,進行詞語的理解和分析顯然英雄無用武之地。根據文字“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文字的感情色彩是抑鬱、平淡的。強化感情朗讀令人力不從心,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嵌入過多的詞語訓練,或者感情朗誦,都會干擾學生的對故事的欣賞樂趣。爲保持學生對故事的新鮮感與完整性,以簡單對簡單,一條路簡單地從故事起點出發,穿越語詞的密林,只是讓學生的情感在故事裏浸潤一番。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形象是大於思想的,“教育”之前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形象。所以,透過想象實現故事人物和故事進展的形象化是本節課的選擇的基本途徑。我相信,這條路同樣通達故事的終點——一盞溫暖的燈火,輝耀內心的敞亮。

2、關於教育思想。形象感動了學生,如果只是感動,而沒有思想,則感動無益。“童話使孩子們嚮往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樣嚮往也會促使他們思考,應該擺脫些什麼、應該創造些什麼,以實現他們的嚮往和夢想。”所以,傷感的故事僅僅讓孩子感動了,是不夠的。“美好在相聚中給,在分離中仍然要給,要始終溫柔地相待。”“分離是必然的,哀而不傷,曾經美好的回憶永遠溫暖。”這些都交給學生思索,相信今天懵懂的認識會在來年開出花來。

課文內容

去年的樹

一棵樹和一隻鳥兒是好朋友。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着鳥兒唱。

日子一天天過去,寒冷的冬天就要來到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

鳥兒說:“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着我吧!”鳥兒說完,向南方飛去了。

春天又來了。原野上、森林裏的雪都融化了。鳥兒又回到這裏,找她的好朋友樹來了。

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裏。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呀?”鳥兒問樹根。

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裏去了。”

鳥兒向山谷裏飛去。

山谷裏有個很大的工廠,鋸木頭的聲音“沙——沙——”地響着。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她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大門回答說:“樹麼,在廠子裏給切成細條條兒,做成火柴,運到那邊的村子裏賣掉了。”

鳥兒向村子飛去。

在一盞煤油燈旁,坐着個小女孩。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小女孩兒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燈裏亮着。”

鳥兒睜大眼睛,盯着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着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