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解比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解比例》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比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解比例》教學反思1

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於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所以,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現在回顧這節課,閃光點是抓住重點,順水推舟解決預設生成。開始出示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3:5=6:( );( )/15=2/5”時,要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解答的,但有幾位學生沒有運用比例的意義來回答,而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質,用5×6算出兩個內項的積再除以一個外項3等於另一個外項10,雖然她沒有明確說用兩個內項相乘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相乘的積來解答,但她說出了其中的意思,這不就是本節新課的重點所在嗎,現在被她提前說出來了,這說明該同學已經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一個未知項了,這不正是預設所希望的麼?順水推舟,及時調整教案,直接進入今天的新授重點。

總結今天這堂課,閃光點是預設生成的環節及時的抓住,並對那幾位製造預設生成的學生及時鼓勵、表揚,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體驗,對於全班同學來說,多了一個自我發揮,交流討論的機會。

《解比例》教學反思2

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好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先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和除法中各部分間的關係可以求比例裏的未知項。然後告訴學生,還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比例裏的未知項。

教學前,我認爲要求比例裏的未知項,學生不但可以根據比例的意義、除法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求,還可以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基本性質來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部分學生也能根據剛學的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所以教學始,我設計了多條題目,讓學生根據比例式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即根據不同的依據)來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學生完成的情況非常理想。都能根據題目特點選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其中包括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的。然後,我讓學生把想的過程一步一步寫下來,問題出來了,完全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的學生完成得又快又對,而其他的學生要麼速度慢,要麼轉化成方程有一點困難。在評講練習作業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比例。可能受複習的影響,學生作業中仍然多多少少還有上述情況出現。

課後,我和同事說起這事,他們說只要他們會做就可以了。其實,我也知道若把課始的複習簡單化帶過,讓學生依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上課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可我當時就是考慮到不想禁錮學生的思維,想讓學生在複習相關知識的同時聯繫新學的知識,重新建構新的知識體系,並對比已能使用的方法,找出方便的解題方法。可讓我困惑的是,我的“多事”帶給學生的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由其是對於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

《解比例》教學反思3

《解比例》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於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所以,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現在回顧這節課,知識點教授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過也有幾個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變換思維,隨機應變調整非預設生成。

開始出示的第一個複習就使我始料未及。題目是這樣的:口算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這道題目的用意本來是想出兩個能組成比例的題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爲比值不相等,不能組成比例,當學生口算出比值,說出不能組成比例時,我一時慌了,真懊惱備課之前沒有先算一下,後面內容的順序要被打散了,怎麼辦?能否補救?也許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馬上反應過來:如果改動其中一個數,再看能不能組成比例?這個問題一出,學生的腦筋立馬轉動起來,答案也隨之即出:“把27改成36,這樣9:36的比值也是1/4,這樣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爲學生高興的同時,也在爲自己的小機智暗自慶幸!(不過以後可不要再犯哦)後來在講到課後練習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下面哪些組中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練習題與我的複習小岔曲雖然形式不同,但細細品味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鍛鍊學生判斷幾個數能否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點,順水推舟解決非預設生成。

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3:5=6:();()/15=2/5”時,要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這題的要求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學生沒有運用比例的意義來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質,用5×6算出兩個內項的積再除以一個外項3等於另一個外項10,雖然她沒有明確說用兩個內項相乘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相乘的積來解答,但她說出了其中的意思,這不就是本節新課的重點所在嗎,現在被她提前說出來了,這說明該同學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已經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一個未知項了,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們掌握的麼?順水推舟,應該及時調整教案,直接進入今天的'新授重點,不過我今天卻沒有這麼做,這說明我對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還不夠,沒有做到胸有成竹。

總結今天這堂課,雖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來,但是課堂中的閃光點沒有及時的抓住。這堂課對於我來說太平淡,對於學生來說,首先對於那幾位製造非預設生成的學生來說,沒有及時鼓勵、表揚,沒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體驗,對於全班同學來說,缺少了一個自我發揮,交流討論的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解比例》教學反思4

教材的重點是解比例,難點是解比例的方法,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法。

解比例的方法與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區別,解比例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爲乘積相等的方程。再解整數比或小數比時,兩邊同時除以未知數的係數時,含有未知的左邊,不再書寫除以這個係數,直接寫未知數。我所選擇的是各具特徵的練習,有的適於用比例的意義解決,有的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決比較簡單。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多數學生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正確解決問題,做到有理有據。對於學生多樣的解答方法我給予充分的肯定。但還應該對各種方法的優劣引導學生進行優化,這樣會對學生下面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

我們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去體驗發現數學規律和應用數學規律的樂趣。在練習中,我組織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數學知識,並應用它去解決相關數學問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理智高於事實與現象的“權力感”。

《解比例》教學反思5

本節課重難點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義。我是透過複習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出的。給出兩種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寫成乘法等式。這樣自然就引出瞭解比例。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個難點,因爲解比例的方法與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先把比例轉化成內項乘積與外項成積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透過解方程來求未知項的值。在教學中我採用的是獨立解決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解決,求出相應的未知數的值,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認本課時新內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識融入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依靠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本課設計時重點展示如何將新知識(解比例)轉化成學生原有知識(解方程)的過程,並且這個轉化過程完全建立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學中運用“同學們能運用原來學習的知識求出34∶12=x∶49中x的值嗎?”的提問,密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建立用原有知識推動新知識學習的策略,然後運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歸納總結”的學習方式,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不足之處:30分鐘不夠用,練習較少。網絡卡頓,耽誤時間

標籤:反思 教學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