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正比例》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比例》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正比例》教學反思1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透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透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思考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獨立思考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透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可能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總結髮言,所以在發言的時候學生還不能完全放開,顯得有點拘謹,但透過後面的練習,使我意識認識到學生對於正比例的意義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課方式的改變,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給學生自學研究的機會,在鍛鍊學生的同時也給自己減壓。

《正比例》教學反思2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兩種量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比較,發現規律,認識和理解意義。然而我在課堂上被大多數學生的良好反應所影響,忽視了能力差的學生的發展。因而在練習判斷圓的周長和半徑、圓的面積和半徑成不成比例或成什麼比例時,一部分學生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①本節課應立足於兩個具體的數學現象歸納出的數學結論,顯然本節課是倉促草率而缺乏普遍意義的。

從出示複習題、教學例題、逐題回答、到最後的引導歸納的方式,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是影響本節課知識理解效度的重要因素。②本節課學生體會教師給予的資訊的機會不多,很少有機會交流現場生成的想法,不能真實表露真實的學習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感悟就形成了“似懂非懂”隨波逐流的表面形態。③教師沒有在教學中把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錯誤前置,導致學生的思維走了許多彎路。這就是本節課出現練習錯誤多的原因。

這也爲以後的教學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教學設計必須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全面發展爲出發點和終極歸宿。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這正是學習數學的主要目標。教師必須帶着思考進行實踐,結合實踐昇華理念,隨學生一起成長。

《正比例》教學反思3

《正比例的意義》這節課是一節抽象的概念教學,怎樣變抽象爲直觀,是這節課設計的着力點。我參考了許多優秀的案例,都是用有規律的數量來揭示概念。本節課中,我在設計概念的定義這一環節時,首先是讓學生觀察課本情景圖中的記錄表,得到資訊,發現規律,總結概念,再由課本中具體的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推廣到生活中的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從定義中去尋找發現正比例關係的本質特徵,即具備正比例關係的條件是什麼。就在這樣的順勢思維和逆向反饋中去強化概念,學生掌握的比較深透。

課本中的.第二個知識點是出示了一幅正比例關係的圖象讓學生探究學習。其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圖象加深對定義的理解。在這節課設計之初,我依照課本的這種安排,認爲它呈現的就是一幅正比例圖像,用正比例圖象這個概念來理解正比例關係更加抽象,理應放在學習了定義之後再來探究。反思這個教學內容,從圖象得出的過程來看,是否可以站在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發展的角度,增強學生直觀化學習的方面,用知識遷移的教學方法,讓正比例圖象在統計圖的知識基礎上完成過渡,然後把它嵌入到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之中呢?

其實,正比例關係的圖象正是學生所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由折線變爲了直線。它實際就是表示了兩個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關係。而正比例的意義的教學恰巧需要這樣一條直線來驗證,給學生留下表象。如果讓正比例的圖像適時地以統計圖的形式出現在正比例的概念教學中一定會出現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當學生透過觀察記錄表發現資訊和規律後,由教師提示,把這兩種量的關係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展示出來會是怎樣的呢?學生透過描點連線,就會得到一條無限延伸的直線,兩種量的變化關係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自主操作的結果中。然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比例關係的定義。即把課本中的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巧妙地安排在第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之中,對概念的掌握和圖像的理解互爲有利。

用圖像來理解定義有三個深層的含義。第一,圖像的直線變化形式,即在滲透三個相關聯的量中有一個量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另外兩個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第二,直線的無限延伸性給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即這兩個量的變化關係也是這樣永恆持續下去的。第三,直線的構成是無數點的集合,學生在知道明確的幾個點的量的關係的同時,依靠想象得出,點與點之間的無數個不確定的量與量之間的關係。

總之,作爲一線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課本先入爲主的引導下進行教學,沒有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來審視教材,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讓課堂最優化。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靈活處理教材的能力,讓教材成爲一個載體,而不是固定的版本。

《正比例》教學反思4

比例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常常感覺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艱難,我認爲讓學生反覆感知,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的良好途徑。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細緻安排學生初步感知,透過讓學生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求比值,找規律,寫數量關係,讓學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點。第二,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學生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因此,我變換情境,選擇與例題不同的數量:鉛筆的數量和總價,耕地的時間和耕地總公頃數。讓學生反覆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規律。這樣既拓展了教材,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爲學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礎。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認識,我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如:相關聯的量,相對應的數,比值等,學生在合作學習時互相交流,互相討論,把各自對正比例概念的感知會聚,綜合,從而抽象出正比例的意義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在這節課中,學生透過對正比例的初步感知,不同情境下的反覆感知,討論探究等過程,積累了對正比例概念的豐富的感性認識,並以此爲基礎高度概括出了正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牢固的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正比例》教學反思5

正比例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從內容上看,正比例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學生不僅要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正比例關係。

教師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數的思想,爲他們以後的初中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圖象的同時,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給學生提供了有利於探索和理解兩個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材料,使學生理解正比例關係圖象的特徵,並掌握其畫法。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怎樣利用圖象,不計算,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另一個量的值。以上三個教學環節,我緊扣教材,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係的圖象。

唯有每節課堅持課後反思,尋找教學中出現中出現的問題,並不斷改進,我相信我的教學水平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正比例》教學反思6

正比例這節課是在正比例與反比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在學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依存的變量的基礎下學習的一課。爲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我採用教材提供的兩個問題情境:首先是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面積和邊長變化關係的情境,採用表格的形式讓孩子們觀察數據的變化情況,從而初步感知“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定的”,爲接下來學習正比例奠定基礎。

本節課開始,我採用回憶匯入新課,透過複習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和爲探究新的知識做好鋪墊。

緊接着我採用書中41面給出的2個表格,讓同學們透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等過程,讓孩子們總結髮言概括。最後引導學生質疑在第一個問題中,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面積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透過具體情境讓給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比例的含義,並且掌握判斷兩個量是否能夠組成正比例的方法。

課本41頁下方給出了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像這樣,路程和時間兩個量,時間變化,所行駛的路程也隨着變化,而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們就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在教學這一部分時,由於書中的概念比較長,我沒有讓孩子們將書中長段文字轉化爲兩點:1、兩個相關聯的量;2、比值不變。

處理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自己發現總結,而是我自己邊講解邊總結了兩點,並直接告訴了孩子們後期判斷兩個量是否能組成正比例要緊扣兩點進行闡述。

這一部分其實可以讓孩子們自己概括總結這段話,並從中提煉出精華,多好的一個鍛鍊機會,我沒有抓住。後期我會多鍛鍊孩子們的總結概括能力,不能做一個急教師,要對孩子們的思考和總結有所期待。細細想一想我自身的原因很大,我要慢慢培養自己做一個快樂的“懶教師”,後期要怎麼“偷懶”還需要我在平時的課堂上多下點功夫,勤思考,多動腦。本週三要上反比例這節課,期待在這節課中孩子們的表現。

《正比例》教學反思7

在教學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學生們已經學會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等,而正比例是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係中的一些特徵。在教學例1,自學例2時,我都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透過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填寫表格。透過觀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從而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特點及性質時,讓學生根據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相對應的路程(總價)是怎樣隨着時間(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3、相對應的路程(總價)和時間(數量)的比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麼?來組織、歸納、得出其性質和意義。在教學例2時,我安排了自學,讓學生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師的接近或相同,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處在引導、輔助的地位。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他們盡情表達對於知識的見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這間教室是屬於他們的,這節課是屬於他們的。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因此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好。有下面幾點反思:

1.學習方式的一點點轉變,帶來學習效果的一大塊進步。要改變以往接受式的學習,多給學生探索、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發現規律。實踐表明,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在正比例的練習中,學生都能夠用除法去驗證結果是不是一定的,從而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見教學效果非常好。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放慢學習速度,有助於概念的理解。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正比例意義一課包含的難點很多,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圖像都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把這些知識都集中在一堂課中,學生囫圇吞棗,理解得不深不透。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於正比例的意義,並且在發現規律上重點着墨,看起來好像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已經深刻理解了重點詞“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的含義,爲後繼學習掃清了障礙。

《正比例》教學反思8

《正比例》這一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比的應用、比與分數和除法的關係、商不變的規律等等。在上一節學習《變化的量》時學生已經體會到生活中存在着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爲學生學習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正比例》一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這一節課我是按照課本上的一系列情境來展開教學的。首先出示正方形周長與變長、面積與邊長之間變化情況的表格,並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麼?先引導學生填寫表格,並說出兩組變量之間的變化情況,然後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說出不同點。接着呈現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這一組變量的變化情況表格,先填寫表格,然後觀察發現了什麼?

最後,引出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的依據,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的理解: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學生總結得出結論: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

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的比值是否一定。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當學生在找出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時:

部分學生讀出時:一分之四。這樣讀其實也不錯,但是嚴格分析背後原因,學生對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的關係掌握的還是不太好。另外,部分學生對如何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不能有序、有據的思考。繼續讓學生透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相互之間、小組之間說說對正比例意義及判斷依據的理解,達到對該概念的內化。

《正比例》教學反思9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比例是建立在比的關係的基礎上的,所以必須讓學生回顧明確什麼是比和比值。兩個數相除叫做這兩個數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比號寫法,另一種是用分數寫法。只有比值一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

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

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米。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90米,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

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教材中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要真正完整的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結合每個關係式,讓學生找相關聯的兩個量,它們是怎麼樣變化的,比值有什麼特點,這樣對應去理解每句話,最後達到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把這個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然後,老師舉例子說明,並且請學生互動找例子。

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學生印象比較深刻,但是還是有一部分數量關係學生掌握的不理想,在後面的練習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還應該多練習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進一步把”正比例”這一知識點掌握紮實。

《正比例》教學反思10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關注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從熟視無睹,缺乏興趣,慢慢過渡到約束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家嚴士健先生說過,數學教學應結合日常生活及其他領域中的問題,舉出更好的例子、更好的問題,以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訓練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應用的例子,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繫,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課後教研組進行了評課,給我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

首先在整體安排上,本節課有兩個主要內容:函數與正比例函數,但是我在課的設計上,偏重於函數的教學。我的理解在於要先把函數的概念理解透徹,有助於學生對於正比例函數的理解。而課本對函數的概念的全面描述在下一單元中,本節課中只是在問題中針對某兩個變量進行滲透。結合同事們的建議,我改變了整體構思,在不同的生活實例中,和學生一起理解變量、函數,爲後一節中函數定義的建立奠定基礎。

在習題的安排上,原來我只設計了正比例函數相關的練習,忽略了函數的內容,經過大家的提醒,我才意識到我的設計的前後不一致性,在此又添加了適當的函數關係的判斷練習,加深同學們對函數的理解。

這節課的教學,學生興致很高,課堂小結時有學生說:“函數在生活中很有用,不僅要好好學,還要學會怎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