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比例尺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例尺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例尺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

《比例尺的應用》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比例尺的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內容較多,要求學生能讀懂平面圖,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義,會根據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還能在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位置。要讓學。針對這節課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先複習一下比例尺的意義,然後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課的學習。

二、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能按給定的比例尺求相應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而準確把握比例尺的意義,爲計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提供了算法多樣化的依據。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學生對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礎上,透過讓學生獨立探究與合作討論相結合,靈活的選擇解決方法。在反饋彙報時,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維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在鞏固練習時把數學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反思這節課,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用解比例這種方法時,解設時用的單位還是搞不清。課後我把這個問題和老師們討論了一下,大家認爲如果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設爲米?爲什麼要設爲釐米?而不是老師重點的提示,可能學生的記憶會更深,理解的更透徹。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瞭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認識後教學的。學生認識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兩種形式——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在此基礎上學習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材提供了條件充分,結構封閉,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應用題,如果直接出示應用題讓學生計算圖距與實距,僅從知識與技能層面考慮,這並不難,但這樣的教學形式呆板,內容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比例尺應用的價值。這與新課程的理念是相悖的,爲了讓學生真正體會比例尺的價值。設計了“看地圖”與“畫地圖”兩個數學活動。這樣的設計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優勢:

1、尊重生活現實,利用生活資源

地圖是學生生活常見的,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測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2、改變呈現方式,培養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沒有直接呈現問題所需的條件,而是學生根據問題主動蒐集資訊,處理資訊。把生活問題合理轉化爲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於學生的終生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用比例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還可以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直接計算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樣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課後我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2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4

課始,課件出示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讓學生觀看並思考:爲什麼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卻能畫在這張小小的地圖之上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然後引入:對,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

這一個環節,簡約,將學生直接引入了學習狀態。

接着出示例題,透過讓學生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點明這個比就是今天要學的比例尺,這樣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縮小几倍,比的意義”爲紐帶,進行正遷移。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不同求法,如圖上距離5釐米,實際距離50米,有學生將5釐米化成0.05米(常規的做法是將50米化成5000釐米),我就循着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裏的規範與完整。

對於比例尺的意義,着力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中說一說、辨一辯。

感悟:只要遵循學生學習認知規律,正視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就會顯著提高。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5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爲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三大板塊: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爲什麼呢?有什麼奧密嗎?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並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爲什麼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釐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爲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製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纔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麼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數據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於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10釐米,一個是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100釐米,1釐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

本節課欠缺之處:

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

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於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

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爲細緻,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衝突,更爲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繫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6

《比例尺》的教學是北師大版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比例很重要一節課。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

首先,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爲了在開頭吸引孩子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長9米、寬6米,你能設計出教室平面圖的長寬各畫多少嗎?”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幾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然後思考問題:你是怎麼想的?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數關係有了一定的認識,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爲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纔可比。

然後,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最後,在提問中適度延伸。由於本節課容量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也用去一些時間,所以對放大比例尺,我沒有時間去講解。所以,我巧設問題:我們往往需要將實際距離縮小,但是有時候對一些精密零件,我們需要放大,想一想,這樣的比例尺會是怎麼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拋出後,讓學生課後思考。

總之,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的學科“有情有趣”,我們就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結合教材。這樣,學生纔會樂於學習,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7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隻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莆田爬到福州,這是爲什麼?”,這裏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導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自學

1、什麼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後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麼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瞭解。

這一節課,透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8

透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透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爲,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爲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爲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爲學生真正掌握了纔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9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於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透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並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透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然後透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係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係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裏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程,這裏可以安排複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後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教學反思 篇10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教學反思。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匯入情境設定在學校的範圍內,透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匯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又以臥式的建築圖引出了計算練習,有一次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爲,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後,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即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鬆自如。

4、對於學生的理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爲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我就循着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裏的規範與完整。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