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1

認識比例尺是在學習比和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兩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國地圖,讓學生仔細觀察:“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教學例6時,以“這裏比例尺1:1000是什麼意思”的提問引起學生猜想、議論。爲後面學習計算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打下知識準備。最後歸納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學數值比例尺後,又引導學生學習了線段比例尺,讓學生小組討論,認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和練習,對比例尺的知識有更深的認識,爲後面的有關比例尺計算的實際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探究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時,時間比較緊張,學生雖基本完成了這個問題,但來不及反饋,導致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還不夠紮實。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儘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2

《比例尺》這部分內容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孩子們的熱情似乎也挺高,反應也不錯。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也進行了板書,以及必要的練習。自以爲這節課的內容也沒有什麼較大的難度,學生應該都能夠接受。可反映到作業本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求比例尺,應該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有變成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幾個是創新的,可似乎這幾種創新寫法不是那麼正確。爲什麼?把孩子叫到身邊,我問他們:“我在板書的時候,你們仔細看了嗎?”都齊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麼連寫法都亂七八糟的。”孩子們個個無語,一個個冤枉的樣子。

後來我冷靜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吧。

一、對比例尺的接觸較少,縮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過,如地圖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較少見。因此,會有一個錯誤想法,較小的數是圖上距離,繼而就出現了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的情況。

二、爲了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我在課堂上會比較注意口頭交流,認爲懂了可以不寫,但實際上說跟寫還真的是兩回事,會說不一定會寫。如果我們把圖上距離1釐米等於實際距離20千米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會說20千米等於2000000釐米,因此寫成數值比例尺是1:2000000。這樣,學生在寫的時候會覺得怎麼寫好呢?儘管有板書,但那也是走馬觀花,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看來以後在課堂上必要的寫還真不能省。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3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爲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三大板塊: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爲什麼呢?有什麼奧密嗎?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並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爲什麼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釐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爲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製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纔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麼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數據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於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10釐米,一個是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100釐米,1釐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

本節課欠缺之處:

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

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於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

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爲細緻,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衝突,更爲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繫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4

《比例尺》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鬆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儘量聯繫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繫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有了參與,纔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匯入情境設定爲一個腦筋急轉彎,透過提出問題:“一隻螞蟻8秒鐘就能從北京到上海,這是爲什麼?”這樣比較趣味的匯入,學生很感興趣。

2、在具體情景中探究新知。

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製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爲強烈的求知慾望。比例尺是什麼?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纔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製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後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麼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釐米)也可以40000×1÷10000=4(釐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當然,這節課有很多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說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5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隻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湘潭到武漢,這是爲什麼?”,這裏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導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

1、什麼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後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麼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瞭解。

這一節課,透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6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於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透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並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透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然後透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係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係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裏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程,這裏可以安排複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後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的認識教學反思7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以及比例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產生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進行兩種比例尺的轉化,並會根據給出的具體數據求比例尺。在設計本節課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同時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1、在上課伊始,呈現了學生乘坐火車和小螞蟻在地圖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從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後,引導他們進行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這一環節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透過此環節的學習,學生已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問題,爲後面例題的學習做出很好的鋪墊。

3、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透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熟練掌握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及會根據給出的具體數據求比例尺,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透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會更好。作爲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爲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爲學生真正掌握了纔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