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正比例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一下吧。

正比例的教學反思

正比例教學反思(一)

“正比例的意義”是一個對於小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性知識。昨天,我試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日常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完成對新知的建構。然後,透過例題指導學生主動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質特徵,學生的理解深刻,準確。

由於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爲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正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它也爲學習反比例進行鋪墊,同時,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往往比較困難。爲此,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我首先給學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和麪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讓學生獨立填表、觀察,然後與同伴交流,透過表格、圖象、表達式的比較,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學生將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爲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同時,藉助圖形直觀、動態地體現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的過程,爲學生後面學習正比例的圖象積累經驗。接着,我給學生提供第二個情境:當速度一定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間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透過以上這兩個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透過比較,概括出以上實例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最後,透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1.兩種相關聯的變量;2.當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3.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教學反思(二)

其實我們這部分的內容在五年級就已經學過了,只是沒有告訴學生這樣的兩種量的變換規律就是成正比例。特別是我們在上學期學過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聯繫比例旳式子體會到生活中存在這很多像這樣的變量關係。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課堂上我設計了情境:當單價一定時,總價與數量的變化關係。先讓學生觀察數量是怎樣變化的,再看總價又是怎樣變化的。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數量發生變化時,總價怎樣變化;接着一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也就是當單價一定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速度一定時,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當單價一定時,應付的錢數隨購買數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讓學生總結出: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比值是否一定。

正比例教學反思(三)

意義建構需要在認知系統中找到與之相關聯的舊知識作爲“固定點”,能作爲“固定點”的舊知識,可以是統一的,也可以是對立的。在這一課中,我設計了三組相關聯的量:學生透過觀查比較,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義。在上述的幾種關係中,都是比值不變的關係。透過比較,學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質的東西,使正比例關係中的比值一定,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在理解正比例意義的同時出示了其他的如和、差、積的關係,透過比較,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比能使人受到更強烈刺激。黑白兩色放在一起,白的更白,黑的更黑,就是這個道理。幾種關係放在一起比較,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學生感知的數學材料,離學生越近,學生越感興趣,也就越容易接受,對探索自己提出的問題具有更高的熱情。本節課開始所舉的三個例子,遵循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原則,選取的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例子。這是學生一開始就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的重要原因。這些例題不僅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其中包含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學生已學的數量關係)。在此基礎上,要學生將其中變量與不變量的規律找出來,就顯得容易多了。找出規律後,再建立數學模型,也就水到渠成了。當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關係的特點,心中形成一種朦朧的概念後,讓學生舉例,例子來自學生,不僅創設了開放的問題情境,而且營造了寬鬆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一系列例子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完整、明確的正比例意義,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向學生提供部分的素材,還有部分素材來自學生。整個探究過程中給學生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的數學活動。如找量的變化規律、變中不變的因素、對比找出本質特徵、猜想、給出定義、字母公式表示、解決問題、畫圖等,主要由學生進行,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應用”過程。

正比例教學反思(四)

“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間的關係,準確地把握這一關係的判斷方法非常重要。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首先給了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後讓學生採取同桌兩人互相說說的方式交流,在小組裏進行合作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時給了學生一些較爲形象具體的表格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能輕易地發現兩個數量間的變化關係。透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自學提示中,圍繞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將提綱內容簡單化、重點化,讓全體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讓小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本課的教學中,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學中不能理解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因爲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難度相對比較大,所以我給小組活動空出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真正達到思維層次上的交流,而不僅僅限於表面上的討論。事實證明,在本節課內容的教學中,小組交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達到互助。

三、透過練習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我由易到難設計了大容量的練習,以便讓學生將所學內容在練習中得到加深理解和鞏固。透過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對正比例的意義理解也加深了認識。

在教學正反比例意義時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堂課,對教材中幾個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什麼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量的兩種量,課本上的概念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那麼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可以說從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點相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關,比如人到長大以後開始發胖,身高不變,體重變化,這又這麼說?所以,我覺得自己在教材的鑽研方面,還應多探索,多下功夫。

正比例教學反思(五)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爲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時比較困難,爲此,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一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確正比例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課堂上我設計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透過表格、圖像、表達式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爲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接着,我給學生提供第二個情境:當速度一定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間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也就是當單價一定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透過以上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當速度一定時,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當單價一定時,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透過比較,概括出以上實例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的意義。最後,透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1.兩種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2.在變化的過程中,這兩種量比值是否一定。

在鞏固練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數量關係。對於一些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重點的講解。例:圓柱的底面積一定,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圓的周長與半徑成正比例;圓的面積與半徑是否成比例;人的身高與年齡是否成比例;一瓶礦泉水,喝掉的和瓶裏剩下的水是否成比例……等等。

但是在教學中同樣也感覺到,由於這個概念比較長,所以對於學生來說這個意義記憶下來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所以我也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點,透過理解來記憶。讓學生透過相互之間說,前後同桌檢查,達到對該概念的熟練敘述。

正比例教學反思(六)

星期五我上了研究課《正比例》,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變化的量之後的一個內容,透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並能根據特點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我試採用永威的“先教後學,當堂檢測”的模式,實驗後感覺孩子們不會自學,當自學指匯出示後,都在那等結果,所以我認爲應在課堂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複習舊知,引入課題

課前,我先提問學生:“什麼是相關聯的量,誰能舉個例子說一說?”學生很快說出“時間、路程、速度”之間的關係、“總價、數量、單價”的關係等等。由此我匯入了新課:這節課我們要以一種新的觀點來繼續深入研究這些數量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匯入就爲下面的新授進行了有效的鋪墊。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出示例1表格,讓學生觀察並說說所獲得的資訊。首先,要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讓學生試着寫出幾組行駛的路程和它所對應的時間的比的比值,發現它們比值是一樣的,都是80。接着就追問:“這裏的80表示什麼?”學生很快回答出是“速度”,於是我就順勢揭示了“路程和它所對應的時間的比的比值一定時,路程就和時成正比例,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本課的難點。接着讓學生做書上的“試一試”,用剛纔所學的知識來判斷總價和數量是否成正比例。學生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然後讓學生對例1和“試一試”進行比較,發現都有這樣共同的特點:“都有兩個相關聯的變量,兩個量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這兩個量都是成正比例”,引出了用字母來表示正比例Y:X=K(一定),Y和X成正比例。

三、鞏固拓展,深化提高。

理清了新知識的知識脈絡後,就要進行相應的練習,讓學生來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分析,並要能說出判斷的理由,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了規律,學習效果很好,並且能夠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而我也深深的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該放手時就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