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有多重》教學反思

第一篇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有多重》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爲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透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第二篇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本課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實際質量並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

1、貼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於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中透過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慾望。

2、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教學中,透過掂一掂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具體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透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透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透過反覆掂一掂、拎一拎,在實踐活動中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透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這一節還存在的問題是,對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學來說,還沒有完全學懂,還要個別進行輔導。

第三篇教學反思:

本課,我爲學生準備了稱量工具,讓學生帶來了食鹽、硬幣、花生、蘋果等很多實物,爲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質量的理解分爲“模糊——初感——明晰”三個階段,使之落到了實處。在設計本課時,沒有將操作活動按傳統活動貫穿於教學活動始終。課前,以自學引導題爲主線,讓學生透過調查,感受質量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透過閱讀,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這樣的基本知識,這樣很好地發揮了社會大課堂和課本的工具作用。開始,先透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學,再獨立掂兩袋鹽、一枚鹽幣,使學生的認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過渡;接着組織學生分組開展估一估、稱一稱的操作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感覺到不同物體的不同質量,體驗到千克、克這一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在的應用價值。由於在設計時,刪減了一些稱量食鹽、硬幣和關係推導等環節,給學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時間。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活動開展相對集中。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師預定的任務。教師教得輕鬆,學生“玩”得盡興,的確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

值得改進的是:在天平和檯秤的使用上,講解略顯倉促,學生一時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測量的準確性,如果課前教師能拿出時間進行專門、細緻地講解、操作,活動的效果會更好些。

第四篇教學反思:

1、《課標》中敘述,數學教學的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選擇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爲教學資源,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並能分辨物體的輕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覺去感受體驗物體輕重。所以匯入本節時,先讓學生說一說身邊的物品誰輕誰重。整堂課中,認識千克後認識克,再建立克與千克的聯繫,這也是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習千克和克時,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在鞏固時,讓學生估一估生活中的物品。

2、教學本節時,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體驗。本節的教學設計立足於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不僅參與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實際重量,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樂趣。在教學中我爲學生提供了各種教學器具,還有得是學生自己準備的,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體驗。教學過程中,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透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1千克和1克,並感受了幾千克和幾克的質量。

3、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因此本節課我按照置疑、解疑、感知、消化這樣的一個過程進行教學,透過置疑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各種動手活動,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更在地提高學習效果。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爲學生提供了與人合作交流的機會,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也爲學生提供了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在教學中我有意創造矛盾,用秤稱2分硬幣時,發現指示針幾乎一動不動,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時才引出天平來認識“克”感知克,並透過推理建立起1000克與1千克的聯繫。爲了學生進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的體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約25——30千克),這些有趣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學生始終處於注意力的“興奮期”。

4、反思不足。學生做掂一掂,估重量、記錄重量的練習。學生有不同的記錄答案,有比較準確的、有比較接近的、有誤差比較大的。這時教應該點評,要及時解決學生心中的迷惑,進一步領會“千克和克”兩個單位,在這方面我做得不盡如人意,沒有及時解惑,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理念並不紮實。另外在學生分組操作時可以讓同一小組的學生,多估計幾種物品,多稱幾種物品,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來體驗一下,都有自己的體驗,在每個孩子的頭腦裏初步形成一個1千克、1克的物品表象,以後一講到1千克、1克時,頭腦裏能馬上呈現出一個具體的參照物,估計物體重量時,可以以頭腦中的參照物做比較,估計出不同物品的重量,這些在今後的工作中都有待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