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1

我執教的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透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透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對教材有遊刃有餘的運用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透過回憶“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資訊,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繫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資訊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爲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習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着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透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在這堂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整節課,我有點小小的遺憾,時間分配不是恰到好處,拖了3分鐘。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2

《奧運開幕》是新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 時 分 秒》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目標:1、引導使學生認識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2、引導學生經歷1時、1分的時間,初步建立時、分的概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教學難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上本節課前我認真學習二年級數學教材教法,看教學目標、本節課重難點。由於時間單位對於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加之還要學習和理解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因此“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難點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觀念。儘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爲學生的課前測試。針對這一現象展開教學,很好地把握住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課件隨機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充分利用課件直觀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繫;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鐘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曳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着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堂上我改變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合理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經過以上嘗試,班中學生對時間這塊知識學的還算可以。但還需要反覆練習,牢固掌握。我還要多學習數學專業理論知識,提升專業能力。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3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定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係並不陌生。因爲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在二年級上冊中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中學生已接觸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但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必須列綜合算式。在學習本單元時,部分學困生,還停留在一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維上,有的甚至讀不懂題的意思,教學難度較大。只有個別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計算。尤其是對於小括號,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不知道該不該添小括號。如碰到先乘再減,並且乘號在後面時,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好多學生一想到後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並不真正熟練掌握。我就在練習課中,增加對小括號的專題訓練,從而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後讓學生把兩個分步算式合併成一個綜合算式。透過專項訓練,使學生能正確熟練地列出綜合算式,並且能正確使用小括號。

訓練題型如下:列出的綜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號的:28+13=41.41-12=29在列綜合算式之前,我先讓學生分析兩個分步算式的特點,找出兩個算式中的中間量,即第一步的得數41,然後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減法。書寫順序根據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減12,說明先寫加法再寫減法,28+13-12=29,加減混合運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號。特別注意強調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數“41”列在綜合算式裏。和本題類似的題還有:(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綜合算式需要加小括號的:28+12=40,90-40=50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樣,就是考慮書寫順序怎麼寫,這是個關鍵。40是第一步的得數,說明先算加法後算減法,根據90-40=50這個算式得出:90減去的是兩個數的和,說明書寫時,先寫減法,再寫加法,90-28+12,但是根據計算順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後面時,必須在加法算式上加一個小括號,來改變計算順序。如果不加小

括號的話,90-28+12,就要先算減法,再算加法,這樣就不符合本題的計算順序,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小括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題的計算順序。出示下面的.題讓學生體會加小括號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兩個分步列式的算式合併成一個綜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據中間數確定計算順序,其次根據分步算式確定書寫順序,最後根據計算順序觀察一下整個綜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號。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4

《認識圖形》是數學北師大版第二冊教學內容,即書中38-39頁內容,本節課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內容設計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玩中學,樂中悟”是本課最大的特點。

本課我以複習舊知,匯入新課來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

本節課的設計中,我藉助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挖掘數學外在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這節課,我設計以“交朋友”爲主線來串聯知識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學得有趣、活躍、自然,使全體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我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活動獲取知識,教學中教師注重從感知入手,透過“看、摸、描“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深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長方形、正方形的四邊長來親自體驗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節課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回答時,聲音小,緊張。

(2)指車窗玻璃時,我沒能糾正(不規則圖形)

(3)原來設計大樹是由三個三角形組成,但課件設出只有一個是三角形,其它二個是梯形,但學生認爲它們都是三角形,我應該及時強調,

(4)在時間上我沒有把握好,其家我設計還有兩道習題讓學生做,但我以爲時間到了,就沒有去做。

就本節課出現的問題,我來說一下改進辦法:

(1)課後重新演示課件,給學生指正。

(2)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口語訓練,力求使學生達到會說、敢說、大聲說、說清楚的程度。

(3)把課前教學準備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對學生可能出現疑惑做出預想,並給出合理解答。

(4)加強數學教學方法的學習積累,課堂中存在的其它問題,還請各位領導和老師予以指正,我將虛心接受並改正。

數學二年級下冊七單元教學反思5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定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係並不陌生。因爲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在教學例2時,我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資源,“學生購買麪包”爲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還剩多少個麪包”這個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使用小括號,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

透過提問“你發現了什麼數學資訊?”吸引學生看圖蒐集主題圖中的數學資訊,再透過提問“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及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上透過提問“你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嗎?”“你又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充分交流研討,暢談自己的想法,然後着重說明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列式計算時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綜合算式,利用現實情境加強分步與綜合之間的聯繫,同時強調不同算法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化的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的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現實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採取與之相關的資訊,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資訊,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老師採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