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認識分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透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爲後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透過例題裏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釐米,直接告訴學生10釐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透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透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透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覆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麼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隻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於米與分米的關係,我是讓學生透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透過自己的推理說的非常好,然後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透過讓孩子估測數學書的厚度,然後直接告訴孩子因爲用釐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透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後我透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更細緻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爲主動。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2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透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並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藉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是一釐米,然後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裏到哪裏,1毫米和1釐米是什麼關係?再借助多媒體把1釐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透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透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遊戲,手腦並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後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透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爲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釐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爲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着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3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並能比劃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課我透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釐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釐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還透過比劃1米,1釐米有多長引發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釐米並把它剪下來。並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釐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釐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釐米等於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釐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後,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4

第一節課是毫米,分米的認識,我們幾個商量試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教學。說實話“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對我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我必須對這種模式有新的認識和重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需要我們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展它,成爲自己的、新的教學方法。

剛開始我們得一步一步的來,我們要先來精心設定預習作業,指導學生怎樣去看書,怎樣思考問題。“先學”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單純地看書,而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老師首先了解學習目標,而後老師根據學習目標提出一些問題,剛開始讓學生有一個扶手,必要時還要進行學前指導,佈置給學生自學相關的內容。

課堂上的“後教”,是學生在充分自學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透過老師巡問,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學生自學以後,老師能夠發現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質疑問難,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處理自學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之間相互的合作,互相幫助,達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問題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教學時,有時感覺手忙腳亂,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解決。說明自己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熟,需要繼續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5

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節課要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進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學中我和學生收集了校訊通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釐米的物體以及一粒米的長、寬來認識1毫米。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表現”,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

也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我在帶領學生數“1釐米裏有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釐米有11個小格。第二題數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時有些學生出現了錯誤。如果當時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後,理解就深刻了。從我個人來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思路要清晰、有層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幹擾。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6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釐米,這一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 的表象,並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在這堂課中,教學分米這個概念時,我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大約 20釐米 )然後就直接讓學生來觀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訴學生:由於人們經常要以10釐米作標準去估計、度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所以把10釐米換成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從而來引入其中 10釐米 就是1分米,讓學生體會到了分米產生的過程和必要性,再來讓學生說說剛纔測量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幾分米,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手來比劃一下1分米是多長,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學毫米時,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鑰匙等等。透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紹了毫米,然後讓學生用毫米來測量兩枝鉛筆分別有多長,再來比一比到底是誰長誰短。讓學生感到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引入顯得十分需要,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地需求。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都能比劃出1分米、 1毫米 大約有多長,並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 10釐米 、 1米 =10分米、 1釐米 = 10毫米。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釐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表面,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瞭解決的策略。在完成書上的第5題時,題目中數字比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個合適的單位名稱,問題還不大。但是在補充習題還有其它的練習中,由於數據變大,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練習中問題就比較多了,發現有一小部分學生在填寫單位名稱時錯誤百出。例如:鐵釘長 2毫米 ,課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長 23毫米 等。學生頭腦中已有了長度單位的表象,可有時和實物卻對不上號,鬧出了一些笑話

看來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主動思考,正確地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7

這節在設計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矛盾衝突中激發起探索新知的慾望。

戲劇中的矛盾衝突,是劇情得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思想上的矛盾衝突,同樣也是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的推動力。這種矛盾衝突能激發思想上的變革,能夠引起“頭腦風暴”,矛盾的最終解決也預示着自主構建知識過程的完成。本節課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抓住了“要想準確測量出某一物體的長度僅有釐米這一較小的長度單位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一矛盾,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的長度單位的願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了在經歷、體驗中自主構建知識的培養目標。

2、創造大量實踐操作機會和合作學習的氛圍

在本節課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測量活動,學生學的有興趣,測量的也比較認真,一些需要學生觀察判斷的題目,學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先思考,圍繞探索的問題,在小組內相互討論、分析、交流。由於這節課學生動手操作的多,因此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透過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諧、合作的學習氛圍,消除了學生探索學習的恐懼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注重實踐運用

課堂中注重將學習活動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去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學生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這樣給學生提供瞭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不再感到陌生。

4、估測意識的培養和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與估測能力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課中有兩個環節安排了估測:一是在課始,先在小組內估計一下鉛筆的長、橡皮的長,練習本的寬和課桌的高,然後再量一量。二是在練習環節,在學習了毫米分米後,在身邊或周圍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在小組內先估一估他們的長度,再量一量,記錄員作好記錄。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8

教學背景

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分米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實驗數學》二年級下學期關於長度單位的一個知識點。學生已經學習過米和釐米,對於分米由於實際生活中應用得少,學生接觸的也不多,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種準備,以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活動

1、在判斷中複習舊知

活動一:教師出示一張錯誤的測量鉛筆的投影片(可抽拉),鉛筆的右端對準8釐米刻度線。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片,這隻鉛筆有多長?

生1:(搶着回答)8釐米。

生2:(十分着急)老師,她說得不對,應該是8釐米多。

師:你爲什麼說是8釐米多呢?

生2:因爲鉛筆的左端沒有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而是多了,所以是8釐米多。

師:觀察得真仔細。那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生2: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將鉛筆的左端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再看鉛筆的右端是幾就是幾釐米。

師:說得真好(邊重複測量方法邊抽動投影片使鉛筆的左端與直尺的0刻度線對齊)。現在請同學們讀出鉛筆的長度是多少?

生:(異口同聲)9釐米。

[說明]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喚醒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在觀察中既要判斷測量方法對不對,又要思考正確的測量方法是什麼,同時又要準確的讀數。讓學生的舊知隨着判斷而顯現出來。

2、在操作中引入新知

活動二:教師請兩名同學配合測量黑板的長度、講臺的高度。學生測量的結果是:黑板長3米23釐米,講臺高90釐米。針對學生的測量結果教師講述爲了記數的方便,通常要用到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它比釐米大而比米小,它就是分米。

[說明]在這一活動情境中,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並讓學生在測量具體物體的猜測中引入新課。

3、在觀察中發現新知

活動三:教師出示刻有“分米”的米尺(教具),請學生仔細觀察上面的文字和刻度。並請一名學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刻度所在的位置,然後拿出綵帶請學生量出1分米的長度,用剪刀剪下來。教師再把相同長度的綵帶分發給各個小組,讓學生用學生尺測量綵帶的實際長度,小組內交流、檢查並彙報結果,1分米的綵帶實際就是10釐米。

[反思]讓學生在觀測中探求結論,遠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活動四:師:同學們都知道1分米=10釐米,也可以說10釐米=1分米。下面請同學們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找一找“大約1分米”的地方。

生:(非常熱鬧,也感到好奇)

生1:我發現我的手掌大約1分米。

生2:我發現**同學的辮子大約有1分米。

生3:老師,我發現你的衣服兩顆釦子之間的間隔大約是1分米。

生4:我的衣服口袋口大約1分米。

師:(深情地)同學們說得真好!

[反思]這一活動給我帶來的不只是驚喜和意外,更讓我感到異常的激動和興奮,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們探求知識的那份熱情和喜悅,使我感受到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發展他們的思維,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4、在拓展中驗證新知

活動五:教師說明活動要求: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的長度,測量時請你們作好記錄,並加以說明。(下面是學生小組的彙報結果)

小組1:我們組測量的是地板磚的長度,四邊都是60釐米,我們把它記成6分米。

師:測量無誤,換算正確。

小組2:我們組測量的是門,門寬1 米,門高2米。

師:請同學們再想一想,門的寬度和門的高度能不能用“分米”作單位?

生:可以。因爲1米=10分米,所以門寬10分米,門高20分米。

師:門的高度和門的寬度用什麼單位更合適呢?

生:用米更合適一些。

師:送點掌聲給**同學,他說得很好。

小組3:我們組測量的是獎狀,長35釐米,寬25釐米。我們組討論後認爲用釐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如果用分米,長3分米5釐米,寬2分米5釐米,讀着不順口。

師:說得有道理,也給第三小組的同學鼓鼓掌。

小組4:我們組測量的是操場上乒乓球檯的長和寬,長2米70釐米, 寬1米60釐米,經過討論我們改寫爲長2米7分米,寬1米6分米。

師:我也同意你們組的觀點,同學們同意嗎?

生:同意。

[反思]這一開放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諧的教學氛圍,自由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體現,刺激了他們的表現欲,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的已經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爲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驗”作爲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和“基礎”來表述“經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驗”是其數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驗認知水平,然後把“經驗”作爲其認知發展的起點,透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於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節:“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爲這麼長,有的認爲那麼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爲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後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於接受。在後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裏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的答案不同,有的說釐米,有的說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爲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因爲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於毫米的認識並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說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後,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裏到哪裏是1釐米,觀察1釐米裏面有什麼發現,藉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透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藉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並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藉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透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爲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透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0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學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實現新課程的理念,放手讓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透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感知體會、建構內化。

1.需要是學習是源泉,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心理學告訴我們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學中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衝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讓學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與已認識的米、釐米之間的關係。

如在引入分米時設計1只玩具手機長約1( ),當學生髮現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認識。

又如在引出毫米時,用量數學書的厚是6( ),發現不到1釐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透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透過讓學生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夾一夾、找一找、估一估、數一數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學富於開放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時,承接前面的“10釐米是1分米”,放手讓學生觀察1分米到底猶有多長,爲學生創設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找到了多種答案,在尋找分米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選擇的輕鬆與快樂,開拓了思維的空間,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又如讓學生在3把不同長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幾分米?你是怎麼想的?想一想幾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長是1米?爲什麼?以及這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那大約多少張這樣的紙厚1釐米呢?你是怎樣想的?設計此類的問題情境,滲透方法策略的靈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與其他數學知識的聯繫。學生在思考中對長度單位的表象以及關係得以進一步地理解與提升,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就是學會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體驗成爲一個發現者、一個挑戰者後的愉悅。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徵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徵——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着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儘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後,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於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錶、鍛帶的長度等,從藉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讓學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藉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後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爲參照。以及估一估身邊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長度或厚度時都爲學生更好地建構長度單位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隨着新課程地深入,不禁發現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不斷地被完善着。我們的教學設計,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流程中。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纔有可能建構生機勃勃的課堂,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地成長着並快樂着。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1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爲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後,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髮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後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釐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釐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說“太小了” ……,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釐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衆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2

這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長,並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小組實踐活動等環節中進行,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課始我創設了課間學生討論“什麼兵器最厲害?”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樂的氛圍中,既複習了“米”和“釐米”,又透過設疑引入新課,可謂一舉三得。

在認識分米和毫米時,主要透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感受”。如比劃“1分米”,讓學生用直尺當小助手,一手比劃,一手輕輕移開直尺,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一拃大約是“1分米”。在比劃“1毫米”時,我讓學生用一分硬幣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跟上面的分米進行對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細,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3

雖然經歷了好幾個課時的準備,但我對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情況甚是擔憂。反思自己的教學,由於受學生對長度單位的一知半解的學情的影響(開課時,爲了更好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我設問:你們知道哪些長度單位?一石激起千層浪,每個孩子都想告訴別人他所知道的,也似乎他們對長度單位有一些認識),正因爲這樣,在教學的處理中,我忽視了對認識和學習分米、毫米這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沒有了這一個前提,學生的學習只就能處在對已有的知識的一種“翻新”,而不是理解。因此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單位真正在腦中建立相應的表象則爲比較的模糊,因此在完成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學生總是鬧笑話。比如小朋友高12(m),課桌高70(dm ),橡皮厚5(cm)……從現在的情況可知,學生對分米和毫米的產生沒有感受,導致在應用中笑話百出。對物品的長度一定要讓學生與建立起的各個長度的多少個的對比.這樣添合適的長度單位就減少了些許的出錯.

反思教學,不能被學生特別是部分學生的表象所矇蔽,一定撥開雲霧找出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體會學習一個新知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只有孩子們主動想知道某種事物或知識,那麼這個事物或知識才能在他們的心中紮下根。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4

孔子告訴我們: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見,經常反思我們自己對自己是非常有好處的,堅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這個單元的第一個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內容的學習之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因此,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設計了複習米和釐米這些長度單位。如門的高度大約是2米,也可以說是200釐米,讓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並引導學生說出1米=100釐米,除了米和釐米這些長度單位之外,今天我們將學習一些新的長度單位,教學分米這個長度單位時,引導學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釐米,同學們透過測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和寬,並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量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的文具盒透過測量,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釐米,長大約是20釐米,然後透過談話告訴學生10釐米可以用一分米來表示,從而得出1分米=10釐米,引導學生透過用手比劃以及在草稿紙上畫一畫充分感知1分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教學毫米這個長度單位時,主要引導學生透過測量自己數學書的厚度不足1釐米,從而引入用毫米作單位的學習。

《認識分米》教學反思15

《認識分米和毫米》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釐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長,並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本節課安排了量一量、畫一畫、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個環節,充分照顧了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充分感知所學的內容,再透過動手實踐強化認知。在教學中,對分米表示的界定,採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動,使學生充分感知,豐富認知,透過測量和透過手勢感受一毫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體驗一毫米幫助學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長度表象。

恰當的運用教材資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組與自組開發,既有梯度又有個性,以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個環節安排了估測,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和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訓練。

最後結合一篇小日記改錯來結束,既複習了4個單位,又提醒學生要用準單位,不然會鬧笑話。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