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1

《認識米,用米量》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釐米會用釐米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基於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離的測量經驗,本節課教學就重點考慮到如何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與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一.引導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走進課堂教學

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種經驗正是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本着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我有意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學習新知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用米量及其測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如木工師傅修理課桌椅和裝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摺尺來測量,上體育課學生跳遠和推鉛球都得用捲尺來測量,學生或許有幫過老師拉着捲尺測量的經歷。在本課教學時引導學生舉出見過的各種尺子及它的用途,讓學生感受到它的使用價值,喚醒了學生的意識,使學生積極地自主地投入學習。因此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自覺地帶着生活經驗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透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等活動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可見把生活經驗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是學生主動建構新知的重要途徑。

二.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要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必須把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調動起來,並拓寬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有了自我學習的遼闊天地,學生才能主自地發展。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在主體性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必須先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再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生才能進行有效地學習。教師要求學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長度,有意給學生設“難”,讓學生在量中體會到尺子小,費時又費力,要放棄又覺得自己能行而產生心理矛盾,使認識米尺成爲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是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認識米的動力。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玩”中,輕鬆、愉快地領會和獲取新知,本課的教學以始至終都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完成了認識米、感受1米長度和用米量的教學。學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合作交流是主體性教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遇到一人難以完成或有異議有困惑的問題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來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發展學生的集體精神,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如教學匯入時,讓學生用小尺子量長距離,在學生身處困境時,師問:你覺得自己還行嗎?不但只是提醒學生知難而退另想辦法,而且是提醒學生找夥伴合作,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爲本課在測量長距離時,更是離不開學生的合作。本課教學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成形了學生之間互助、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學習氛圍,也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精神。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2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學反思這節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做單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透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教學反思《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學反思》。

認識1釐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鈕釦、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

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裏我讓學生比較了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爲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爲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

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對於這節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3

本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學習認識長度單位的,教學反思《《認識釐米、用釐米量》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根據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我利用例1,讓學生充分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測量物體長度,結果學生髮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爲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啓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爲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爲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爲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釐米尺,爲後面學習釐米作了鋪墊。

最後透過“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動加深學生的認識。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

透過教學,我發現在本節課中有以下的不足。

1.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不輕鬆。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不認真聽操作要求,這也是個問題。

2.教師的指令應和有效的時間相結合。

雖然讓學生動手操作經歷長度單位統一的必要性非常好,但也要注意控制好時間,不要一操作就收不回來而導致課堂混亂,要能合理掌控時間。要求教師在下達要求時要注意講清楚、說明白,這樣,就能更好的體現操作的有效性。這節課在這方面做得還不是太好。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並教學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課始,我創設了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這一環節。我讓兩個學生採取合作的方法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長度,當學生們測量時,我則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觀看。學生量得很認真,一看就知道這個學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學生一邊量一邊回頭望望我,看起來很着急。我及時抓住這個時機,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紛紛舉手說“這樣量太忙煩”“老師,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嗎?”我接着說“爲什麼要用我的尺子?”“老師的尺子長,量得快些。”“大家也認爲量黑板的長度用老師的尺子量得快?”學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這一活動的足以學生都體會到:量較長的東西,用“長尺子”比較方便。就這樣,很自然匯入了“米的認識”。

接着我出示米尺,讓學生直觀感受米尺的長度就是一米 讓學生觀察米尺的長度,接着讓學生伸出兩手,看誰能用兩手臂比劃1米,讓學生看似已經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再透過比比、看看、數數等等活動,探索出1米=100釐米,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進行實踐活動,明確測量長度的方法。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5

根據教材的設計意圖,在認識釐米之前,要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切身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由於受教學條件的限制,這一環節準備不夠充分,效果不是很明顯。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黑板上貼了一張紙條,問學生:你知道這張紙條有多長?有些學生準備拿尺子上臺測量,但又不知道怎麼讀尺子上的刻度。我開始引導,老師認爲這張紙條有兩個黑板擦那麼長。誰能像老師這樣用你手邊的物品來測測紙條的長度,這時,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學習用品測量了這張紙條的長度,有的說有一支鉛筆那麼長,有的認爲有老師的教鞭那麼長.....爲什麼同樣的一張紙條,選擇不同的物品去測量,測出的結果會不一樣?由此啓發學生想到:應選擇同樣的物品作爲標準去量。雖然學生被老師一直牽着轉,但還是體會到了測量需要同一個物品做標準。

爲了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讓學生找到尺子上的1釐米,用眼看,把1釐米的長度印在頭腦中;用手比劃,感知1釐米的長度;閉上眼睛,體會1釐米的實際長度。當學生完成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釐米的表象。

“用釐米量”是這一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的是“看老師測量的方法對嗎?”讓學生在老師錯誤的操作中掌握規範的測量方法,同時在測量之前,讓學生進行估測,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由於學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釐米的表象,估測的結果與實際長度相差甚遠,但學生對估測很感興趣。

由於我班學生年齡偏小,平時沒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一節課中如果涉及到操作的環節,學生們喜歡把學具當玩具玩。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操作,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認識米,用米量》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上冊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涉及數、數數、空間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技能等,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也可以說難點了。

知識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纔是活的知識。“認識釐米,用釐米量”這一節課的目的在於透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一、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衝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慾望。

二、向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這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願望後,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透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透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三、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但無論怎樣精心設計的課,都會有問題的存在:

(1)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

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鍊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估”的能力要加強。

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時,比較接近實際長度,但估計較長的物體時,誤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個範圍。這應該和平時的生活實際有點關係,現在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比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準呢?所以數學一定要和生活緊緊聯繫起來,要讓學生在數學中經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