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篇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記敘了生物學家達爾文發現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只有兩種昆蟲:一種翅膀特別大,另一種是沒有翅膀或翅膀殘缺的。科學家爲了解開其中的迷,經過艱苦的科學研究,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

剛剛走進文字,我有點無所適從。因爲我發現課文語言樸實,條理清晰,不適合有感情地朗讀,也從中找不到創新點,這樣怎麼能參加賽講呢?經過幾天的研究,我決定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上,於平實中見紮實。

今天終於講完了這節課,自我感覺教學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品析詞句中感悟文章的內涵。

回顧整節課,我處處注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透過換詞的方法幫學生理解了“著名”一詞,學生說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用哪個詞好?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用詞的準確,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引導學生髮現這個有趣的現象時,我也抓住了“要麼……要麼……”一詞,學生用它練習說話,在具體的語境中明白了“要麼”連在一起用,表示在兩種情況中選擇其中的一個,爲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鋪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反覆、許多、終於”等重點詞的理解,也讓學生知道了達爾文尋找答案歷盡艱辛。課文對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個因果關係的句子,如果把這個直接告訴學生,二年級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問“文中用哪個詞語把原因和結果連起來了?”剛開始學生還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導下,第三個關聯詞語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了。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想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穫,對他們今後的閱讀理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二、在指導點撥中發揮教師的作用。

備課中,學生每一內容的學習,我都做了精心的預設,所以在課堂上,我能在學生遇着困惑時及時點撥;學到知識時及時總結提升,使學生加深認識。在理解“達爾文找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句話時,我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的意思:你從哪個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抓住“許多、反覆、終於”等詞語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再總結:“短短的一句話,卻告訴了我們達爾文尋找答案的艱辛歷程。”這樣使學生既學到了閱讀方法,又體會了句子的內涵。

但是,講完課,我也發現了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半節課比較鬆散,到最後草草收兵。在備課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種奇怪現象產生的原因”這一環節,我是預設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說,再找二、三個學生來說,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讓一名學生說了一下,沒有體現訓練過程。最後的“齊讀全文,深入體會”這一內容也臨時取消。

另外,在課堂上,總感覺自己知識底蘊不夠深厚,對課堂的駕馭不是遊刃有餘,這需要我多學習,多讀書,不斷充實自己。

總之,一節課下來,有收穫的喜悅,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樣,這些都是我今後研究的財富,我會把它們珍藏起來,並時時翻閱。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2

《有趣的發現》一文要求複述,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使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應該做好鋪墊工作。

第一,讓學生透過讀書對每自然段的內容有個整體把握。抓好綱目,做到綱舉目張。所以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討論,引導歸納大意。如《有趣的發現》這一課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如下課文各小節的大意:

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達爾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3、達爾文透過研究發現了規律。

4、達爾文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第二,給學生以方法。複述可以透過抓關鍵詞回顧各部分內容。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重點詞語,做上標記,教師板書。同樣在這一課中,重點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話,用總分的形式介紹了達爾文的發現的答案。要逐句引導學生讀懂,理出線索: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的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頂住

能生存下來

小的

頂不住

逐漸消失

重點部分進行梳理之後,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後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這兩個詞語,學生會由這些詞語勾起對課文內容的回憶,教師示範後學生會“遵路識斯真”,透過第一次的良好開端逐步學會複述的方法。我想,在隨後的第六單元16《孔繁森》一課中,也要求複述課文,只要引導學生回憶第七課的複述方法,相信學生能按照老師給的提綱和關鍵詞進行正確複述,語文學習能力也就會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3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學習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揭題 :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7、有趣的發現》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誰獲得了有趣的發現嗎?指名說。

二、指導學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師:達爾文到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去考察,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呢?請小朋友快速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相關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讀思考,師巡視指導。

3、交流: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島上的昆蟲要麼翅膀特別大,要麼就沒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誰再讀?達爾文看到了幾種昆蟲?指名說。

②奇怪什麼意思?你覺得奇怪在哪兒呢?(看圖:從哪裏看出達爾文很奇怪呢?)

③質疑:是啊,讀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要問?

爲什麼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蟲呢?真是奇怪!

④你覺得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誰來讀?小朋友一齊來用動作演示讀一下。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將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來。

2、交流:達爾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指名讀。

① 引讀:(出示課件)原來 ……指名讀。

②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島上的昆蟲各種各樣,有(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③ 可因爲島上:(出示句子)島上經常颳大風。

聽風聲,用語言描述,想象颳大風時的情景,樹葉會怎樣?海上的風浪呢?一般的昆蟲呢?在這種情況下,你怕嗎?讀好“經常”。

③(出示課件)句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翅膀的昆蟲,它們怕嗎?你從哪句看出來的?讀給大家聽。

你想它們會被風颳到海里去嗎?能生活下來嗎?風來了,想想它們可能生活在哪裏?(草叢、泥土、石縫)讀好“不大可能”。像小螞蟻、小螳螂多幸運,爲它們感到高興嗎?你覺得應怎樣讀?評議。動作演示讀。

( 同法學習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蟲又是怎樣的呢?指名說。像蝴蝶,也比較幸運,它們也不容易被淹死,爲什麼呢?引讀這句話。誰再讀?評議。翅膀大的昆蟲真勇敢!(強調翅膀大,力氣大)

⑤ 句四:有一類昆蟲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它們是……引讀:可憐的是……

一種昆蟲的消失經歷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所以書上說——逐漸消失

是呀,它們可憐就可憐在長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長得小,所以它們只能滅亡。讓我們再讀讀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同情。

3、角色演示讀。剛纔我們學習了不同翅膀的昆蟲情況,現在讓我們親自來到這個小島上,體會體會做昆蟲的感覺好嗎?分小組,(大翅膀、小翅膀、沒翅膀)聽!大風來啦,你揮動你的翅膀感覺一下――你怕嗎?(指名接着說。)

4、齊讀這幾句。

5、師小結:(我們從達爾文的發現中看出: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

B、渡:那達爾文是怎樣找到這些答案的呢?你從哪句看出來的,指名回答。

1、<根據回答出示句子比較>:

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

達爾文捉來昆蟲,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

2、誰再讀?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爲什麼?

3、交流:

從“許多、反覆、終於”這些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4、指導朗讀:在這樣的一個很長又很難的過程中,達爾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麼樣?很高興,那我們讀的時候心情應該怎樣?

5、齊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師:從這裏你能看出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渡:達爾文透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終於明白了“只有適應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達爾文最有趣最有意義的發現。

1、引讀這一自然段: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師小結;達爾文進行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正是許多像這樣的發現,才使他反覆研究思考,發現了生物進化的奧祕。所以說這個有趣的發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讀。

三、總結延伸:

希望我們像達爾文一樣,平時養成善於觀察、善於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很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好習慣,看,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出示故事。牛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類似於一篇科學小短文,告訴孩子們只有適合島上環境的昆蟲才能生存下去,課文的重難點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爲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着;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爲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課文重難點在學生的表演練說過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4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體現了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爲什麼說達爾文是爲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爲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本文要求學生複述全文,複述要在學生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訓練。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使學生對這項訓練有個良好的開端。我在進行第三段的教學時,先是自讀找出共有幾句話,然後找四名同學分句朗讀,接着以第二句爲例,圍繞“什麼樣的翅膀,因爲什麼,結果怎樣”找重點詞,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然找出了“沒有、不能飛、不大可能”這幾個詞語,並順勢找出第三、四句的重點詞。最後,又再次讀了一遍課文,教師用從第二句話中找到的詞語說了和第二句話意思相同的句子,讓學生練說第三四句。學生有詞語作基礎,有教師的示範,順暢地說了出來。說完之後,我就揭示了這就是複述。並讓學生試着複述第一、二自然段,由於準備充分,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總結了抓住關鍵詞複述的方法,爲以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知曉了達爾文的有趣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達爾文考察回來後,就小島這種奇怪的現象,舉行了一場發佈會,你們就是達爾文的代言人,誰來發言?透過這樣的一個情景創設,讓學生複述了課文的重點段落。

在這個複述的過程中,學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就輕易自然地解決了。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5

《有趣的發現》不像一些童話、詩歌似的課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本文是一篇有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課後,我感覺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課文的時候,我並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着重介紹了達爾文,並講述有關他的事蹟,讓學生對課文的知識有個瞭解,特別是對達爾文,從而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另外在教學發現時,透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動物去理解昆蟲翅膀與大風的關係。這樣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在教學第二課時開始時,我抓住“考察”、“奇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較好,從表情、動作去感悟詞語的意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從“發現”入手,從觀察身邊的引入到課題,在這裏還可以透過聯繫學生身邊有趣的事情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指導複述課文時,我先透過學生對每個自然段的整體把握,到抓好綱目。在讀書、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大意、提綱,回顧各部分內容的關鍵詞。再透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複述,多種方式進行復述,學生基本都能複述課文,對達爾文的發現特別清晰。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6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有些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後感覺效果還可以。

首先我抓住“發現”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徵性的東西,引學生觀察我。從而引出“發現”一詞,隨即讓學生和我一起寫“發現”。緊着我就是抓住“有趣”。體會“誰會用‘有趣’說一句話嗎?”,隨即板書,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有趣,並學會用有趣說話。總結課題,讓學生明白課文要講述一個“發現”,而且是“有趣”的發現。

在講述課文的時候,我並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着重介紹了達爾文,並講述有關他的故事,讓學生對課文的所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瞭解,特別是對達爾文,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課文的興趣。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7

《有趣的發現》這篇課文記敘了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透過對海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考察,發現了只有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現了他仔細觀察、認真探索的嚴謹作風,同時揭示了這一發現的重要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重視情感的正確指向,讓學生感悟自己強烈而樸實的心願和所有孩子對祖國純真的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生物只有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師就必須創設情境,帶孩子們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體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話說:情之萌生離不開“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須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按照事情的順序,抓住“有趣的發現”這條主線,從現象到本質,展示發現的內容和過程揭示這個有趣的發現,對達爾文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雖然學生對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是很瞭解,但是這也不是我們學習的主要任務。透過讓學生自己提問質疑的方式來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爲學生的朗讀提供了目標,讓學生帶着疑問去朗讀課文提高了朗讀的質量。課堂中我還透過抓住重點的詞語讓學生理解感悟,並且讓學生將這些詞語記憶起來,爲學生的詞語積累再添新磚。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8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新課我是這樣匯入的 師:前一陣,我們教室後面的小樹上葉子一下子全沒有了,我們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樹上有許多毛毛蟲在吃樹葉。 師:哦,你們找到了樹葉不見了的原因,這是你們的發現。 師:我們現在再去看這棵小樹,又看見了什麼? 生:樹葉長出新芽了,蟲子不見了。 師:這是你們的又一個發現。 (師板書——發現) 師:“發現”的意思就是—— 生(搶着答):就是看見的意思。 師:對,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說的發現就是“發覺、看見”。我們對小樹的觀察。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原來是蟲子吃掉了樹葉。那麼課文題目也是“有趣的發現”,課文裏講了怎樣一個有趣的發現呢?究竟發現了什麼?如何的有趣?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 (這一部分的設計簡明扼要,在不知不覺中營造了一個似朋友般面對面交流的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用簡短的過渡語匯入本課的教學。)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爲什麼說達爾文是爲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爲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吃旁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三、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踊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啓發式、商討式爲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爲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師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趙子涵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爲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裏,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着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譁——”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現在知道爲什麼島上只有兩中昆蟲了,我來讀這一段”……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爲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雖然在上述操作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語文教學新課改的目標前進着。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9

一、質疑課題

教師板書課題,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同學們提出了一下問題:

1.誰的發現?

2.在哪裏發現的?

3.發現了什麼?

4.怎麼樣發現的?

二、解決疑問

1.結合問題進行朗讀。

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字裏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裏找到答案?

2.感悟詞語方法多樣。

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字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裏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

大的

小的

用因爲……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爲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爲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爲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感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引導孩子們去解答是老師們應該着重思考的問題。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0

本節課上完了,按預定目標完成了任務,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還需要不斷改進。

本課最滿意的是聯繫生活實際、換詞語、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

需要改進的是:

1、課件上,色彩斑斕小蝴蝶飛來飛去,大大吸引着孩子們的眼球,想必這個動畫的設計也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2、板書過於強調探究過程,沒有板出三種昆蟲的狀況,突不出重難點。

3、本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讀爲主,在讀中感悟學習本課。”教學中過於注重多種形式,卻減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讀。假如把表格製作成卡片,讓學生分組研讀,效果會好多了。

4、揭示達爾文品德的那些詞語過多,導致難度加深,影響了孩子水平的發揮。

因爲教師沒有多媒體,本節課是首次,所以問題多多。中有走進課堂,纔能有所發現,應該引以爲戒。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1

《有趣的發現》是蘇教版第三冊一篇課文。

首先,反覆朗讀,凸現主體,是切入該課文的突破口。現代教學觀強調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過程,認爲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主體活動,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反覆朗讀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化傳統的煩瑣分析講解爲琅琅讀書聲,“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暢快忘情的閱讀,使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逐漸高漲。朗讀,激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營造了一種活潑高漲的氣勢。語感語氣有了,內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學生真正成了行爲的主人、思維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給了學生一片創新的藍天,造就了學生髮表主見的天地。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這堂課上,學生對學習內容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那些自以爲最有意義的詩句作爲思考品賞的對象,去主動的獨立的體驗、感悟、思考,獲得啓迪;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大膽想象聯想,提出與衆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維碰撞,成果交流。文學欣賞沒有標準答案,給他們一個藝術再創造的空間去思考,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較膚淺,但他們已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熱情,他們在積極思想、熱烈交流中流淌出了無以比擬的學習之樂,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個人的需要,也是對學生自身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維,養成閱讀能力,又是這堂閱讀課的主效應。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式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這堂課又同思維結合在一起。透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他們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透過想象聯想,啓迪思維,完善認識;透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培養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形成系統的思維過程。其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接受心理,設計四個可討論的話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再進行討論,所有這些看似同作文沒有直接的聯繫,但四條擴充起來就是一篇帶有形象思維訓練的賞析文。在本堂課上,依託課文呈現出來的作文訓練方式,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寫賞析文的一種嘗試。因此,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的、生動的學習環境,使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閱讀——思考——探究——表達,構成了新型課堂的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也給“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詮釋,爲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最後,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師是一個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這堂課的有效性的前提。在這堂課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傳聲筒,課堂活動的支配者。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了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理想追求,在這裏,教師已成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的策劃;是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堂資源的編劇;是靈活運用多種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創新的導演;是巧妙引導、保證學生學習的科學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學過程就是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從課文字身出發,設計與之密切相關的“寫”的內容,把朗讀、探究、寫作三者合爲一體,最終真正理解詩歌內容,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學會寫詩歌評論。由於它減少了繁雜瑣碎的提問,教師自己講得很少,等於把課堂的時間還給了學生,這就在最大程度上確立了學生學習主人翁的地位,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學生活動充分,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率可見一斑。

“如果是學生習慣於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啓示將會在我們的教學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2

培養小學生質疑的習慣應該從小做起。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應以啓發式、商討式爲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爲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一個孩子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爲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爲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3

9月24日上午第一節課,學校領導和全體語文教師來到二(1)班教室聽我講《有趣的發現》這一課。上課前,我心情比較平靜。上課了,我反而緊張起來,說話聲音也有些顫抖,因爲畢竟是公開課嗎。自己也安慰自己別緊張,但是無濟於事。開始的教學還比較順當。當講完第二自然段後,我發現時間已經不多了,於是我更加緊張了,甚至有些慌亂。所以在講第三自然段時,由於學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學生回答問題說不上來,我就替他們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獨角戲。儘管這樣還是拖堂了。應該說這節課講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這節課到底失敗在哪裏呢?

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即達爾文透過反覆觀察比較,發現島上昆蟲的體形特點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應該重點學習這個自然段。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處理要害就是這節課的關鍵。而我在教學時沒有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

我們備課一般只注重備教材,很多時候忽略了備學生。我曾經帶過兩屆高段語文,已經初步瞭解了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所以,在備學生時無意中就把二年級學生當成五六年級學生來對待。教過高段學生再來教低段很着急。總覺得學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除了作好教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外,一定要注重備學生。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能力水平,特別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有關達爾文的小故事,我採用的是問題質疑法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而後梳理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一,達爾文是在哪裏發現的?二、發現了什麼?三、怎麼樣發現的?而後第二課時的教學環節主要就是圍繞這幾個問題開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感悟詞語。

結合問題進行朗讀。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字裏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裏找到答案?

感悟詞語方法多樣。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終於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字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裏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颳大風結果

沒有不會飛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頂住風生存

小的頂不住風逐漸消失

用因爲……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爲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爲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爲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不足之處:

一、教師講還是太多。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我感覺自己又犯了老毛病。當我提問完後總急着去尋找正確答案,不停的提問多個同學,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而後感覺自己都在重複與引導學生的回答。當學生回答的時候,都告訴自己也要給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時總是趕着一個又一個環節連續,生怕耽誤教學進度。

二、時間安排欠缺。前鬆後緊,這是一個毛病,前面兩個自然段總感覺時間較充足,自己也就羅嗦了一些,總想把問題講解透徹,其實有些時候卻是徒勞。整節課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課文放在同一個課時,感覺太緊。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5

第7課《有趣的發現》主要講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沒有翅膀,要麼翅膀特別大,經過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答案。這一發現對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達爾文不夠了解且學生對科學研究感到陌生,至於這一發現對後來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學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整合了課本、拓展閱讀及練習冊等多種資源。

在授課前,利用學生到班級至早讀上課前時間,安排學生閱讀了拓展閱讀第57頁《達爾文》,透過閱讀孩子們懂得了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立者,他曾乘軍艦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驚世之作是《物種起源》等相關資訊。這些資訊其實也是我有意提取的,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我教學《有趣的發現》,同時這些資訊使學生對達爾文的背景有所瞭解,另外也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教學中,讓孩子們知曉本課達爾文到小島上考察就是在他環球旅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後來提出“進化論”,寫出驚世之作《物種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整合了練習冊資源。本課是指導朗讀的好文章,教學中也把指導朗讀作爲重點,其中練習冊中的第4題,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經過“反覆”觀察、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讓學生說說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爲什麼?以此引導學生重讀“著名”體會達爾文的大名鼎鼎,重讀“反覆”“終於”體會達爾文認真、仔細的科學研究態度及找到答案的艱辛和不易。

課後又整合了拓展閱讀,閱讀第62頁《達爾文和小松鼠》,進一步瞭解達爾文,走進達爾文,學習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同時爲了拓寬學生視野,瞭解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練習冊22頁《蘋果落地的聯想》,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整合拓展閱讀《童年的問號》,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夢,童年還是一串長長的問號。

透過整合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練習冊,巧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使我本課教學事半功倍。

標籤:有趣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