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一:

關於《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我我先從"有趣"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在你身邊有哪些有趣的事,讓孩子們積極想說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後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帶翅膀不同的昆蟲的不同之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勢匯入今天的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採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爲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颳大風的聲音,然後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颳大風時,你在幹什麼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着;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後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颳起來了,因爲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覺得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是成功者,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二:

第7課《有趣的發現》主要講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沒有翅膀,要麼翅膀特別大,經過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答案。這一發現對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達爾文不夠了解且學生對科學研究感到陌生,至於這一發現對後來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學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整合了課本、拓展閱讀及練習冊等多種資源。

在授課前,利用學生到班級至早讀上課前時間,安排學生閱讀了拓展閱讀第57頁《達爾文》,透過閱讀孩子們懂得了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立者,他曾乘軍艦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驚世之作是《物種起源》等相關資訊。這些資訊其實也是我有意提取的,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我教學《有趣的發現》,同時這些資訊使學生對達爾文的背景有所瞭解,另外也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教學中,讓孩子們知曉本課達爾文到小島上考察就是在他環球旅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後來提出“進化論”,寫出驚世之作《物種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整合了練習冊資源。本課是指導朗讀的好文章,教學中也把指導朗讀作爲重點,其中練習冊中的第4題,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經過“反覆”觀察、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讓學生說說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爲什麼?以此引導學生重讀“著名”體會達爾文的大名鼎鼎,重讀“反覆”“終於”體會達爾文認真、仔細的科學研究態度及找到答案的艱辛和不易。

課後又整合了拓展閱讀,閱讀第62頁《達爾文和小松鼠》,進一步瞭解達爾文,走進達爾文,學習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同時爲了拓寬學生視野,瞭解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練習冊22頁《蘋果落地的聯想》,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整合拓展閱讀《童年的問號》,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夢,童年還是一串長長的問號。

透過整合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練習冊,巧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使我本課教學事半功倍。

篇三:

教學本課時,可充分運用“啓發 式”教學。所謂“啓發式”式與“注入式”相對立的一種指導思想,它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學習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具體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他們透過自己的智力活動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展認識能力,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啓發式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貴在啓發、引導、點撥、激勵,實現教爲主導與學爲主體的統一;強調學生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實現系統知識的有智力的充分發展相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善於發現,學有所獲,從而使自己不斷成熟起來。

篇四:

這是一篇有關達爾文的小故事,我採用的是問題質疑法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就讓學生看課題提問題,而後梳理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一,達爾文是在哪裏發現的?二、發現了什麼?三、怎麼樣發現的?而後第二課時的教學環節主要就是圍繞這幾個問題開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感悟詞語。

結合問題進行朗讀。當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求學生在文字裏找出原句,並進行朗讀,這樣把讀的訓練與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而沒有機械的分開讀與講,這樣的讀有學生個人主觀需要,學生讀的有目的。比如,提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從哪些句子裏找到答案?

感悟詞語方法多樣。比如在理解“要麼??要麼??”,這個詞語用了引導說話來理解與運用,“反覆觀察比較”用了追問的形式,問,達爾文是觀察比較一次嗎?生:不是,師:兩次嗎?生:不是。師連續追問,而後師總結,他用了幾十次,幾百次,這樣的反覆觀察比較,

終於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漸”這兩個詞語用了替換的方法來理解詞語。 注重因果關係複句的認識。低年級沒有必要對孩子們複句的理論認識,我用了說句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因果關係句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用文字的內容來說話訓練,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進行了語言訓練。比如,第三自然段裏三種昆蟲的不一樣的結果。

翅膀 颳大風 結果

沒有 不會飛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頂住風 生存

小的 頂不住風 逐漸消失

用因爲...所以...把這些句子連起來說說。

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爲不會飛,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蟲,因爲能頂住大風,所以也生存了下來。

翅膀小的昆蟲,因爲頂不住大風,所以就被風吹到海里,就逐漸消失了。

不足之處:

一、教師講還是太多。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我感覺自己又犯了老毛病。當我提問完後總急着去尋找正確答案,不停的提問多個同學,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而後感覺自己都在重複與引導學生的回答。當學生回答的時候,都告訴自己也要給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時總是趕着一個又一個環節連續,生怕耽誤教學進度。

二、時間安排欠缺。前鬆後緊,這是一個毛病,前面兩個自然段總感覺時間較充足,自己也就羅嗦了一些,總想把問題講解透徹,其實有些時候卻是徒勞。整節課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課文放在同一個課時,再加上低年級的寫字指導,感覺太緊。

三、語言含糊。教師的語言素養是教師的基本素養,自己的底氣實在是不足,所以課堂的語言組織總有些混亂不堪,沒有貼切的表達,沒有適當的語速。提煉自己的語言,不斷的學習完善自身的語言素養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爲什麼說達爾文是爲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爲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吃旁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三、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踊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啓發式、商討式爲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爲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師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趙子涵卻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他的小臉因爲激動而漲得通紅,“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裏,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着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譁——”其他學生被他的回答感動了,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現在知道爲什麼島上只有兩中昆蟲了,我來讀這一段”……

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爲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雖然在上述操作中,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還不夠盡善盡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語文教學新課改的目標前進着。

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爲什麼說達爾文是爲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爲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用“想——說——做”深化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授之以漁”,讓孩子們“會學”,而不是簡單的“學會。”人們總是把字典比喻爲不說話的“老師”,可真正向這位“老師”請教的孩子能有幾個?字典是小學生最常用的工具書,是孩子身旁寶貴的資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會學生查字典的方法。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學,分別安排在三個單元練習中。首先是認識並背會漢語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記住大寫字母,熟練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順序,爲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學習打好基礎,然後開始教學查字典。

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天上課,孩子們拿來了早已買好的字典,有的孩子興奮地告訴我,他已經學會查字典了,看來孩子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於是第二節語文課上,我就教孩子們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們先讀了課本上有關介紹音序查字法的對話,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數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學習熱情非常高。然後我讓孩子們讀課本上的'兒歌,他們發現了其中的祕密,明白了原來在寫話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師幫忙,於是他們很快查起來,遇到困難同桌之間互相幫助,學習氣氛非常和諧融洽。做完了這道練習,大部分同學都學會了查字典。個別同學不熟練,主要原因還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寫字母后,

查找音節比較困難,有待進一步加強生字拼音的鞏固。

透過今天的教學,我覺得蘇教版教材這樣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學難度,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徵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都是費好大的勁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課感覺特別順利,孩子們也學得興趣盎然。

篇五: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着這樣問:爲什麼說達爾文是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爲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着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啓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髮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二、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踊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啓發式、商討式爲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爲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有一個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 “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裏,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着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爲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三、在新理念中,雙邊活動應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多點的時間和空間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從中學會應有的知識。同時,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主要環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裏學到更多應有的知識

教學完這一課後,我受益匪淺。雖然本堂課,也上出了幾分小學語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課前解讀教材時設想得比較周全,因此,在學生一氣兒說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時,只想着讓學生細讀品味,未能有所取捨,有所側重,以致於後來的教學時間過於緊張。由此想到我們的教材解讀,老師的解讀要深、要透、要細,但在教學中絕不能貪多求全,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強”加於學生,或“生拉硬拽”地將孩子的思維硬拉於自己畫定的圈子中,應緊扣重點,突破難點,力求“一課一得”。

標籤:教學 反思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