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1

一、課題的提出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交往範圍日益擴大,交往活動日益頻繁,口語交際能力成爲人才素質中一個極爲重要的方面。口語交際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情景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質。”而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訓練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教學訓練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甚至根本就不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利於語文成績的提高。

二、口語交際教學的目的及意義

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重任。

目前農村小學生在聽、說、讀、寫諸多能力中,最差的要數“說”的能力,較爲普遍的是學生“不會說話”。可以說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已經走入了“啞巴語文”的死衚衕,陷入師生兩難的尷尬境地。農村的孩子語言表達、口語交際能力普遍比城市學生弱。而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與城裏的孩子相比,口語交際能力更是薄弱。

我鄉是一個彝漢雜居的偏遠山區鄉鎮,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後,資訊閉塞,學生見識少,語言環境差,口語交際能力普遍較弱,學生不善於與他人溝通思想,交流感情,無話可說,有話不敢說,不知道在什麼樣的場合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差,有的學生甚至讀到三、四年級都還不會說漢語,不會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意思,給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在實際教學當中,很多老師也不夠重視口語交際教學,認爲口語交際課不好上,上不好,上不上都一樣。有的老師即使上了也是走馬觀花,有的老師乾脆就不上,對學生的口語訓練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不僅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差上加差,制約了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而且使我鄉的口語教學質量相當低下。小學四年級正處在由中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年級,正是閱讀和作文能力發展、提高的重要階段,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就顯得尤爲重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我鄉提高語文教

育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校針對性地提出了《民族地區四年級口語交際課教學的問題分析與教學策略》這個研究課題,旨在普遍提高我鄉口語交際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口語交際水平。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彝漢學生口語表達較弱的原因,特別是學困生,膽小內向的學生不敢與同學、周圍人交際的原因。

2、合理利用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的話題,創設生動的口語交際情境,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3、探究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滲透口語交際訓練的方式。

4、探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

5、透過專項訓練等方式規範學生的語言表達。

四、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質量的方法與措施

《課程標準》中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而口語交際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心智過程,在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過程中,離不開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聯想力、想象力以及語言的編碼、語言輸出等一系列複雜的思維活動,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就應該相當重視口語交際過程,訓練口語交際能力。

爲了找到適合我鄉四年級口語交際訓練的切入口,透過與科研人員及一線教師研討達成共識。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採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測試,從中瞭解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存在的問題。對語文教師口語教學中存在的困惑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相應的實驗策略。

2、文獻研究法:透過上網,閱讀理論書籍等方式查閱有關文獻,學習相關理論,爲本課題研究提過理論基礎,並借鑑理論去指導實踐。

3、行動研究法:透過課堂教學有計劃地實施實驗,對每一項、每一個階段實驗情況進行觀察、反思,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實驗措施。

4、個案研究法:總結教學實踐中成功的口語交際教學案例。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總結經驗。

5、對比研究法:彝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的對比研究,四年級學生的對比研究及對他們進行跟蹤研究。

(二)研究措施:

1、利用課堂:

(1)創設情境並以開放性口語交際的內容調動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圖片、多媒體課件、教師的課前激情引入等教學手段爲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交際的慾望、興趣。除了教材規定的口語交際內容,還要結合校內外、國內外重大事件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並努力營造和諧、平等、快樂的口語交際環境,讓學生在相對寬鬆的條件下,自由表達,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2)重視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傾聽習慣並非單純地、機械地聽,還包括對講者的觀察、對聽的內容的理解、記憶、聯想等。教師可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或者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由教師、學生分別來講,然後讓聽的學生歸納主要內容、複述或說說聽後的感想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訓練。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表情、神態,及時反饋學生的傾聽狀況並進行指導。

(3)變“我想說”爲“我敢說”

口語交際能力與閱讀能力一樣,不同學生存在着差異。部分學生想說,但不敢說或者不知從哪個角度說;部分學生口語交際中有畏難思想,搪塞、敷衍現象時有出現。教學中,鼓勵這些學生大膽發言,教師認真傾聽,抓住發言中精彩的部分,哪怕是一個恰當的詞語,一個優美的句子等細微之處,都要給予表揚、激勵,調動全體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體驗成功感受,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敢說,會說。對大膽發言的、有進步的學生,特別是那些膽小的學生,只要他們能夠由不敢說到敢說,哪怕是隻說了幾個字或一句話都要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如有不妥之處,教育其他學生不能加以嘲笑、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4)把口語交際與閱讀、作文教學相結合。

閱讀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質疑,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體會與同學進行交流分享,老師要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要重視對學生口語表達的指導,指導學生說完整的話,用規範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先說後寫,請作者談寫作思路、體會,其他學生談收穫。使口語交際、閱讀、作文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5)堅持家校結合,全方位口語交際訓練

每天語文課前請一個學生用兩分鐘內的時間來講故事、表演、朗誦、講身邊發生的事等,然後同學互評,教師點評、鼓勵,這項活動每天輪流,每個學生必須參加。每天放學回家後,要求學生向家人、夥伴講講自己在學校裏的見聞、喜怒哀樂等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6)充分利用班會課、主題隊會課來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改變班會課、主題隊會課的傳統上法,讓學生自己主持、自己總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說說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對班級建設的建議,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等。

(7)加強普通話的學習、訓練、應用

平時要求學生之間儘量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課堂上用普通話提問和回答問題,發現問題教師及時指導。彝族學生之間要用漢語交流,讓彝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結對子,讓漢族學生教彝族學生學漢語,讓他們互幫互學,共同提高漢語言表達能力。

2、利用課外:

(1)開展課外閱讀和彙報活動

讓學生在課外品讀好詞、好句、好段、好篇等,在課外閱讀中豐富詞彙,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陶冶情操,並定期進行交流、評比。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請學生談想法、看法、感受等,讓學生進行議論、討論、甚至辯論。透過這些活動,訓練口語交際能力。

(2)與學生交朋友,增強師生親和力

老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增強親和力,平時多與學生接觸,進行平等對話,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學習等情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消除對老師的畏懼感,讓學生有什麼話都想對老師說,樂於對老師說。

(3)發揮家庭對口語訓練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學生口語交際的最佳場所,父母是學生口語交際的啓蒙老師。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與共性特點,指定內容或鼓勵學生選擇內容與家長交流、溝通,既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又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當有親友來訪時,選擇話題與親友進行口語交際,進一步鍛鍊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膽量。特別少數民族學生,要求他們在家中要用漢語和父母、親友交流,既能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又能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利用教研:

透過觀摩學習,促進教師口語交際教學水平的提高

指定教師上觀摩課、示範課,然後透過上課老師的說課,聽課老師的評課,來達到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的,提高教師們的口語交際教學水平。

3、教師及時反思、總結

老師要一邊教學一邊針對學生實際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改進教法,提高口語教學質量。收集好與口語交際的相關資料及教學實錄,寫出教學反思文字、個案分析、相關論文。

透過以上內容的研究,探索出一系列有關口語交際訓練的方法、策略,構建適合民族地區口語交際課的新思路、新模式,加以推廣。

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我鄉的口語交際教學質量一定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五、研究階段及目標

第一階段(時間:20xx年3月-----20xx年7月)

參研教師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書籍,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學習相關教學案例,掌握口語交際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透過測試、問卷等方式,調查瞭解學生掌握口語交際能力和教學現狀。,分析口語交際訓練中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

擬定各階段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目標要求,擬定實施方案。採取個人學習、集中學習,形成反思文字

第二階段(時間:20xx年9月----20xx年7月)

1、根據制定的各階段目標和確定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參研教師探究創設課堂口語交際情景的方法,透過課前演講、小故事、辯論、等方式指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口語交際,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探索口語交際有效的方法。研究教師評價激勵的方法。

2、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並進行分析,定期開展教學經驗交流,上研究課,進行階段行總結。

第三階段時間:(20xx年9月.---20xx年3月)

透過研究有相關活動記錄與反思文字,總結成功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建立教學反思手冊。撰寫實驗報告,完成結題工作,形成結題報告。

六、預期效果

預計兩年的時間完成,預期取得以下效果:

1、透過兩年的努力探索出適合民族地區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有效方式。

2、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到預期的目標。不斷總結和反思,形成經驗並加以推廣。

七、成果形式

1、學習心得、學生調查報告、各階段目標、實施方案。

2、學生演講比賽材料、教學實錄、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案例、教師教學反思文字、課題研究報告。

3、有經驗交流文章、成功個案分析、課題研究性論文、實驗報告、建立教學反思文字手冊。

八、課題組的組成和分工

顧問:

雷永康男大專學業中教一級指導幫助

黃興高男大專學業小教一級指導幫助

組長:彭元瓊女大專學業小學進階教師

成員:

鄭天婭女大專學業小學一級

楊定珍女中專學業小學進階

伍國祥男中專學業小學一級

課題成員分工:

組長:指導課題開展及督導工作。負責本課題的策劃與管理,爲組織成果展示提供資源保障。組織指導。

鄭天婭:組織對本課題的實施進行評價,爲實驗教師提供支援,協調有關方面的關係。教學日誌、實踐研究。

楊定珍:教研課、教育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研究報告。實踐研究。

伍國祥:收集有關資訊,資料。

九、經費預算

經費的支出包括:

(1)購買或複印相關的文獻資料費用。

(2)印刷問卷調查材料:成果材料費用。

(3)下鄉調研、調查費用。

(4)組織或參加研討會、課題論證會費用。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科學”爲主題展開。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動形象,清麗典雅的用詞介紹物候學知識,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課文內容;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問法,點撥法。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採用:

1、目標導學法

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充分明確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

2、討論法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環節1激趣匯入,由選詞遊戲,尋找同類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解讀課題大自然的語言。

環節2整體感知,快速篩選資訊

首先,教師在課前佈置預習,檢查預習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獨立思維能力1、字詞積累,本課語言生動、有趣、頗具散文色彩,其中一點就是運用了大量的成語。積累詞語,學以致用,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2、由預習積累過度到文字掌握,說一說文章中關於物候知識的主要資訊,訓練學生快速的篩選資訊,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此環節力圖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鍛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選讀課文,理說明順序

選讀課文6—10段,說說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因素(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注意四個因素前的標誌性詞語。本單元教學要求:“在閱讀中,要注意說明的順序與方法”,用反向思維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解決疑難,在討論中以求明確重點,解決難點。

“語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教師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對比討論,加深理解。並請同學展示積累的古詩和農諺探究當中蘊含的物候知識,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性。最後將知識裝進知識的行囊,爲之所用。環節4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師以配樂朗讀帶領同學們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語言的魅力,並以“我看到(聽到)

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讀第一自然段,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由聽到讀,再品讀,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形狀是一片綠葉,用大自然中的物象來說物候,形象的解讀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語言。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蘊涵深厚。起筆交代夜遊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爲“閒人”獨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閒”,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後擔任閒職之身份的自嘲。對於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閒人”來說,其抑鬱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並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託“閒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戶”之時“欣然起行”,並找到志同道合的“爲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閒情”的寫照。也正因爲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作者將這種超脫的情感融人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能力目標掌握文章個別詞語的含義,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採用多種方式讀課文,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採用小組合作探討法瞭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內涵。採用創設情境法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重點:

透過誦讀品味出文章的意境難點: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談話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課前預習

蒐集關於月亮的名句;初讀課文提出最想問的問題。

八、教學程序

一、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配樂圖片欣賞(含月亮的美圖)請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交流有關月亮的名句。

師: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那就讓我們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這樣的匯入自然流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過渡到新課。)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一)多種方式讀課文1.聽老師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揣摩作者情感;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情感;3.指名讀課文,學生按朗讀要求評價;4.學生齊讀課文。

(透過多種方式去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小組合作譯文章1.對照註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劃出疑難字詞;2.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3.班級交流疑難問題;4.考查合作學習情況。

(課堂上應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探究問題,並讓他們在合作中充分體會成功的喜悅。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充分發揮的空間,帶動了整體的進步。最後再透過

考查的方式鞏固學生的自學成果。)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一)出示從學生的提問中篩選歸納的有價值的問題:

1.文中哪句是寫月色的?

2.在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哪些變化?

3.爲什麼作者去找張懷民?

4.爲什麼作者自稱“閒人”?

5.蘇軾被貶,成爲一個“閒人”,爲什麼他還能欣賞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小組合作探討,然後選派代表發言。)(二)師出示本文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看蘇軾背景材料: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獲釋出獄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在城東買坡地耕種養家。

1.從這則材料中你發現哪些資訊?

2.你認爲蘇東坡有着怎樣的人生態度?

3.齊背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撥。討論好後每組選派一個代表彙報本組的研究成果。這一個環節中的問題,教師課前是作了篩選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課文的內容,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難點。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還要穿插課文朗讀,透過細細的品讀把握作品主旨。)四、拓展思考,感悟人生1.出示當代散文家餘秋雨的評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軾。”

2.展示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創作的詩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浣溪沙》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

3面對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到些什麼呢?

(學生寫下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5.教師總結,提出祝願(在本環節中,透過名人評蘇軾、蘇軾被貶期間作品介紹,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從中得到感悟,進而聯繫自己實際情況,寫下自己心中的話,在思想情感上得到昇華。)五、作業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月色空明閒人豁達總結以上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圈點勾畫的方法教會學生深入文字理解文章;知人論世的方法則教會

學生聯繫作者的人生經歷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拓展思考的寫話訓練,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領會到蘇軾寫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及如何指導自己今後的人生之路。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調動原有知識,理解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法與探究法,培養學生理解文意和品味月夜的意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透過誦讀疏通文意。

2.透過背景介紹與分析月夜美景,感受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課前準備:

ppt課件、學生預習及朗誦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有一位名家爲人正直,他一生頻遭貶謫,仍不忘報國之心。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時,寫下了不朽名作——《赤壁賦》。這位名家是?(蘇軾)

(設計意圖:匯入——透過學生熟知名作引入,使學生對蘇軾有歷經挫折,不忘報國的印象。)

2.識名家:蘇軾

3.朗讀課文,體會文意:(1)老師範讀,讓學生注意語速、停頓以及感情的投入。

(2)學生齊讀,老師評點。(設計意圖:朗讀:老師配樂範讀,更具感染力,讓學生體會朗讀的語速。)

4.以舊識,學新知:

根據老師給出的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以及過去學過的知識,以小組形式疏通文意。(設計意圖:以舊識,學新知:透過聯繫課文前後句意,聯繫已有知識,疏通文意。)重點字詞:念、相與、空明、閒人、遂、尋、蓋、但、耳、欣然

5.品細節,悟真情:(1)文中除“月色入戶”,再無寫月。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出了月下庭院景色美)

(2)自古文人墨客好賞月,你能說出關於月亮的詩句嗎?

(用學生學過的詩句體會古人寫月的心境)

(3)根據蘇軾行蹤,他的心境是否有變化呢?談談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品細節,悟真情:主要抓住月亮、作者行蹤及寫作背景,品悟蘇軾表達的情

感。(引導學生分析古人寫月的心境,體會蘇軾的心情。)〕

6.知背景,會心境:

透過介紹蘇軾“三起三落”的經歷,引入被貶黃州的背景,以此引導學生理解蘇軾的心境。

7.品細節,悟真情:蘇軾是否能夠真正“閒”下來呢?

蘇軾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爲有閒適心情欣賞美麗月夜景色而欣喜,另一方面則帶有自嘲的心理,爲被貶不能實現自己抱負感到悲涼心境。

8.理思緒,懂心境

蘇軾心情是複雜的,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都

融於行蹤與繪景之中。(設計意圖:理思緒,懂心境:幫助學生整理蘇軾的心情變化。)

9.尋蹤跡,巧記憶(當堂背誦)

(設計意圖:尋蹤跡,巧記憶:學生可根據板書中主要脈絡記憶。)

10.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悟真情:

欣然

不能實現抱負的悲涼心境(抒發感嘆)

落寞

悠閒閒適、孤寂、思鄉(月下美景)

點評:

本教學設計有幾大亮點:

1.設計全面,容量較大。由字詞的落實到文意的理解,由悟真情到巧記憶,較全面的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

2.巧介背景,品悟作者。不是爲介紹背景而介紹背景,而是在最恰當的時候,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而介紹背景。

3.抓住句子,理解文意。設計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對月亮的描寫的句子,結合作者行蹤及寫作背景,品悟蘇軾表達的情感,進而體會“閒”的真正含義。

4.設計透過層層深入的“讀”,帶領學生由表及裏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設計及反思、說課稿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意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2.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

3.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資訊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1.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理事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2.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語言說明事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瞭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法、點撥法。3.競賽激勵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裏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資訊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這幾個字詞。(多媒體出示)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多媒體出示)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麼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麼?

3.對照註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爲什麼把它改爲《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髮表意見後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爲“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並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後簡要討論。]各小題後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爲: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後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麼是物候,並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爲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後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並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透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爲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爲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後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後,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資訊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後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後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語言》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爲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拓展延伸,轉化課堂所學的物候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後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爲什麼?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爲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後教師範讀一遍,然後出示課件]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叫了,該及時耕作。要求學生透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麼不同,啓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後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甦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

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彷彿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教師要求學生展示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也有不少的詩歌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爲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六、佈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

2.爲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爲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

3.舉一個你熟悉的“人類朋友”的例子,向別人介紹,好嗎?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

現象本質

教學後記:

學了這課,同學們學會了篩選課文資訊,能自覺地去觀察事物,但是還不能準確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