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綜合要求逐步提高,小學低段的數學教材不再是以往單一、抽象、枯燥的數學了,而被多樣、形象、有趣的數學所代替。如果面對新的教材內容,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那將無疑會成爲學生學習絆腳石,只能消極的促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早期形成。我作爲一名教學一線的工作者,深感壓力重大,積極發現,營造學生需要學習的空間與條件,在一年的摸索學習中對低段數學教學有卑微的感受,請共同探討。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一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複多次,也不能達到100%的效果。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容時,要積極設定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例如:小熊從家去學校,已經走了35米,離學校55米,小熊家離學校共有多米?在講這道題時,出示小熊上學去的動畫路線圖課件,着重啓發學生思考小熊從家開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離學校還有55米是哪個部分?生動的畫面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明白了蘊含在在熊上學這一鮮活的情景中的數學道理,即:已經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一塊積木12元,可以怎樣付錢。這個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對怎樣給錢卻感到有些難度,我在教學中,出示準備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錢,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着濃厚的興趣,帶着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排列給合,輕鬆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定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室外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爲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一冊數學方向與位置時,若要在教室講解,顯的課程資源有很大的侷限性,教師語言蒼白無力。因此,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帶隊沿右邊從教學一樓走到三樓,再靠右邊下來,這樣往返一趟,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上、下、左、右前後的相對性,及方位存於空間的真正含義。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教學七巧板相關知識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一塊七巧板,讓學生觀察七巧板是由幾種圖形組成的?每種圖形分別有幾個?哪些圖形是完全一樣的?哪些圖形最大?哪些圖形最小?在明白這些基本知識之後,讓學生拆開七巧板,大膽的想象、嘗試、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組成部分進行不同的有機整合後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圖案,透過小組合作,學生獨特構思,拼成的圖案各種各樣,風箏、免子、小狗、小鴨等。讓學生快樂的遨遊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發揮了創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潛能。又如在教學小紅和同學排隊一題時,小紅前面3人,後面1人,這一隊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紅和同學排隊從前面數她是第3,從後面數是第2,這一隊共有多少人?遇到這類題時,學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有時會多說一人,有時會少說一人,這時,我就指幾個學生扮演小紅,在教室做到快、靜、齊的條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題目要求自行站隊,等學生站好隊之後,他們會自然明朗,馬上欣喜自信的告訴老師正確答案,不必教師做煩鎖的講解。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那就更難了。

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2

這個學期即將過去,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我擔任一年級一班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年級是學生剛剛由幼兒園升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再加上學生髮展階段的差異,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小結如下:

備課。學期中,着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上課。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着,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爲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及時複習。學生學的快同時忘得也快,爲了牢固掌握學過的知識。,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有很多,對後進生根據不同因素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鼓勵的方法, 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尋找發光點的態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鼓勵發言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爲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爲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類型依次進行講解。希望透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教學工作的不足之處

對教材的鑽研深度還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還不是很明瞭,對學生的要求還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沒有充分調動家長參與教育,學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家校溝通還不夠到位,沒有做到第一時間反饋 第一時間瞭解,對新課標還沒有深入學習沒有深刻理會到學校的對教學工作要求

今後工作計劃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注重個人的業務學習和提高,總結心得體會、反思,積累、學習教學經驗,多向其他教師請教,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在實踐中應用等方式,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和領會,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學習形的教學工作習慣,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透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認真落好學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學校和家長了解溝通的紐帶和橋樑。努力爲教學工作貢獻自己的量。

在工作中積極的反思,積極的做好小學一年級數學工作總結,根據學校的安排認真的安排各項工作。

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3

本週三我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研究課。我講的是第五單元《左右》。反思整個教學實踐過程,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誤的遺憾。我在教學中,積極做到以下幾點:

1、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認識左右比認識上下、前後要困難一些,有關的研究表明,學生常常在判斷物體的位置時將左右顛倒。對此爲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物體的左右位置,本課我把知識點的切入口是放在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習慣上。如要發言時你要舉那隻手,生活中你會用右手做哪些事?因爲學生已經有了這些生活的習慣動作,所以一旦與左右的認識結合起來就容易爲學生所理解,也利於今後的記憶。

2、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上課時安排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活動,如觀察、模擬和遊戲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適當的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比較、推理與思考,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如對“左右”的認識,安排擺一擺活動,由於桌上擺放着幾種學具,學生在說這些學具位置的時候,就可以有多種語言表達方法,而每一種方法的敘述都將促使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

3、教學活動中滲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例如,最後一個環節,判斷小朋友上下樓梯都是靠哪邊走的?讓生示範懂得都是靠右邊走,因爲存在着相對性,結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記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就要養成右側通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學到的數學要服務於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總之,所有教學環節和活動的設計,都是爲了更好的達到擬訂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數學。

但也有讓我不滿意之處:教完本課覺得還有以下的不足,如學生原有的經驗不夠一致,甚至差別很大。個別“學困生”還需要教師適時點撥、留給他們更長的時間去思考,但課堂上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有時會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學時沒有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沒有把“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真正落實到課堂中來。透過作業反饋,還發現少數學生對於上下樓梯靠右行這一知識點還沒把握好。另外本節課在時間安排上還不夠合理。

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注意這些問題,爭取講好每一節課。

最新的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4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爲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透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繫。”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繫,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透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爲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觀察圖畫的過程中,我爲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透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爲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透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裏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爲代表的實例。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再現了數字的意義。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很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透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