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例1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爲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於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以下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改進:

1、對於第一個例題,在講解新授內容時,當有的學生說4.75+2.65時,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於740分,這個時候,我只是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而教師並沒有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引導和提示學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單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數位相加算法的雛形,直接過渡到小數加法計算是,應該要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2、學生在班演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資源,教師應該很好的利用取來,及時講解和評定。

3、因爲本節課應該是在學生掌握小數性質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教師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學情調查,所執教的班級還沒有學過小數的性質的教學,導致在教學小數化簡是,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重視,班級學情的調查和分析,做好課前的預設。

4、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話語瑣碎,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很精準,這個方便需要改進。

5、面對“列豎式爲什麼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爲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6、鼓勵性的語言過於單調,含有整數加減時,可以讓學生對比中發現錯誤,這樣比老師直接講效果會更好一些。整個課堂氣氛不算是太高漲。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10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要求學生能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計算,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我在學生學習這一內容前複習兩位數不進位加法計算和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這個章節內容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小棒進位計算,計數器進位計算結合講解豎式進位計算,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數多動手,同時進行分層教學引導B,C類學生小棒計數器計算A類豎式計算。教學中我透過PPT插圖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引導學生看圖寫算式,讓學生嘗試多種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對數的理解對加法的理解。課堂中,我力求做到: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看圖能力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計算。

我運用“圖書館”的圖片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看圖說話,記錄圖中重要知識點“童話世界28個蘿蔔”,“叢林世界4本”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數量關係理解加法的意義“一共多少本書”就是把童話世界和叢林世界的數量加起來,引導學生寫出加法算式。

二、讓學生掌握多種計算方式加深學生對加法理解。

第一種方式透過擺小棒計算,讓學生拿出小棒跟隨老師擺小棒,邊擺小棒邊讓學生說出數的組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數的理解讓學生理解滿十進一,十位上要把進得一加進去。第二種計算方式計數器計算,計數器計算可讓學生加深個位十位的認知,知道個位數與個位數相加進十位變成一個一。第三種豎式計算,學生已有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豎式計算和一位數加一位數進位計算得基礎,這一環節我以引導爲主讓學生自己完成計算,提高學生快速計算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提高學生泛化能力,加強學生對加法計算的理解。

出示2張加法計算圖片讓學生看圖寫算式,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結合生活事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本節課A類學生可掌握本節課內容,B類學生雖可根據關鍵資訊寫出算式但是理解教弱,可透過工具輔助計算。C類可在引導下提高理解,點數,認讀能力。本節課學生參與度高,基本能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部分學生參與課堂不主動,今後我要帶動這部分學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教學非常順利,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很高,這讓我很高興。第三課時開始,按教學計劃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筆算。

在二(4)班,簡單的說了進位現象及進位點之後我放手讓學生嘗試先練習,試着自己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計算。學生計算的勁頭很高,問他們有問題嗎?都一致搖頭說沒有。

計算結果很快地交上來了,我發現學生的錯誤比較多。全對的不到四分之一。總結錯誤類型有:題目數字抄錯導致計算錯誤;該進位的沒有進位(很多孩子沒有點進位點的習慣);不需要進位的卻進位了;數位書寫不對齊(比較少,原因是前兩節課強調格式比較多);橫式得數漏寫。

我想學生是會計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錯誤。我沒有過多的批評,讓孩子一一訂正之後,總結了幾種主要的錯誤情況,讓他們分別對號入座,並且一起總結出了檢查的三步驟:

讀兩遍題目,橫式一遍豎式一遍,以防抄錯題;

從個位算起邊說邊算一遍;

最後,檢查橫式的得數有沒有漏寫。

也許是剛剛經歷了錯誤,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吧,第二課時的練習課學生的正確率大大提高了,有錯誤的不到四分之一。

二(4)班的教學情況剛好相反。有了二(3)班的錯誤基礎,因而在學生嘗試解決例題“56-18”的反饋做法時,我將幾種錯誤情況一一羅列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錯誤後,總結了檢查的三步驟。因而當堂的作業正確率很高,錯誤不到全班的四分之一。結果第二天的練習錯誤率極高,全班全對的只有4人,其他或多或少都有些錯誤,而錯誤的種類還是不外乎上面幾種。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想:數學學習與生活一樣需要經歷與體驗。學生自己經歷了錯誤之後再去改正它,看起來是走了一段彎路,但是它留下的印象確是深刻的。而被告知的挫折和應對措施也許暫時是有效的,但在孩子的頭腦中印象也許就不夠深刻,久之就會淡化。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篇短文,大致是說有個老漁民,精通打魚,積累了豐富的打魚經驗。他有三個兒子,也是漁民。可是無論老漁民如何傾囊相受,他的兒子們打魚水平始終平平,原因就是因爲他的兒子們沒有自己摸索魚的習性、水、天氣等捕魚經驗,少走了那段必不可少的彎路。而這彎路,正是一個漁民必不可少的素質經驗提升之路。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採用了情境匯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環節利用課本上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匯入,得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探究新知環節,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發現算式結果相同,用等號連接,得出56+28=28+56,然後又讓學生仿照舉例,最後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反饋練習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本節課的教學非常順利,輕鬆完成教學任務。但我覺得本節課的知識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合併成一節課講解呢,在以後教學本節課時我準備在“交換律”這節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然後教學乘法交換律交換律和結合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爲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資訊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然後是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接着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4月27日上午第一、二節在本班上了一節校內教研課:《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是高效課堂模式下的兩節課。這是在學習整數加減法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我在設計導學稿時,關於教學情境,教材上呈現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的主題圖,其意圖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的幾輪成績去學習小數的加、減法。然而我經過反覆琢磨,決定放棄教材上的主題圖,理由有二:1、對“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沒有什麼印象,他們那時才三、四歲;2、學生跳水比賽規則不熟悉,不知道成績是怎麼計算的,另外對於一些外國的國旗、選手名字很陌生,讀起來甚至很拗口,這些都不便於學生自主探究。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直接出示計算題目,讓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題目分爲三個層次:相同數位的小數相加減,不同數位的小數相加減,整數與小數的相加減。

我採取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學習,讓學生獨立的嘗試列豎式計算,然後透過小組討論,自己辨別哪種豎式是正確的,哪種豎式是錯誤的,並集體分析錯誤的原因,說說正確的豎式該怎麼列,最後集體展示。

課堂教學時我發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用豎式計算時會受到整數加減法的影響,考慮到末位對齊,也有幾個學生把整數和整數對齊、小數和小數末位對齊,絕大部分學生完全能憑藉學習整數加減法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經驗,透過自學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上完課後感覺學生的表現還不錯,課堂上發言很積極,個個都參與學習,所有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處:應設計改錯題目,這是防微杜漸的練習,預防小數點不對齊,計算結果不化簡,掌握計算方法但計算不仔細等。

我們不可能走進兩個完全一樣的課堂,正如“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教學如棋局,如何提升我們的課堂駕馭能力,我想只有:厚積薄發!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於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於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爲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儘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接着,我啓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後指着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爲什麼?(生答:因爲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2、對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透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於號連接;然後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每次計算的單元教學結束後,在單元複習中總會出現加法表或減法表,以此整理所學過的加減法,形成計算題的網絡。

加減法表教學時(以加法爲例),往往採用教師出示整理好的加法表,然後讓學生豎着、橫着、斜着找規律,然後再按規律把缺少的算式填出來。在找規律時,往往比較乏味,學生不感興趣,思想容易走神。今年在教學20以內加法表時,做了一些嘗試,感覺還不錯。我先提問“你學會了哪些20以內的加法算式?”學生零零散散地說了很多。這麼多算式,如果要整理,你覺得可以怎樣分類?有的說“可以把得數一樣的放在一起。”也有的說“可以把9加幾的分爲一類。”……學生想出來很多種方法。我們按照第二位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分類整理。我事先把算式做成卡片,反面貼上磁釘,然後把卡片發給學生,讓學生把卡片貼到黑板上進行整理。在貼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地發現了加法表排列的規律,培養了孩子自主探索發現的能力,活動中,孩子們很感興趣,思想也集中了,生怕自己貼錯。在斜着找規律的時候,我並沒有問:“斜着看你發現了什麼規律?”而是改成了“你能找出得數是11的算式嗎?”9+2 8+3 7+4 6+5 5+6 4+7 3+8 2+9 ,孩子們找了很多,在找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了這些算式在加法表中都是斜着排的。最後填加法表中缺少的算式,我也創設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情境,一部分學生扮演老鼠偷算式,另一部分學生扮演貓根據規律來判斷被偷掉了哪些算式,以抓住老鼠。學生很感興趣。

反思:

我的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課的前面在進行口算時,我採用的是全班搶答的形式,8道算式學生搶答時因爲聲音拖沓嘈雜所以答案聽不清,採用開火車形式更好。

2、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位數加一位數,得數在11-18之間的算式時,我採用的是獨立思考再彙報。如果採用小組形式,先明確活動要求,然後小組把算式記錄下來,再集體討論交流更好。

3、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學生髮現規律之後,如果能利用課件直觀演示規律給學生看,對學生尤其是中下學生是個很大的幫助。

4、節奏把握不好,並且有些過程略顯重複。學生在粘貼算式和發現規律時,花費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遊戲“貓抓老鼠”只進行了一組,遊戲不夠盡興和到位,另外,學生也缺少一個動筆填寫書本的時間,整節課幾乎沒動筆,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數學除了需要學生的思考,還需要學生沉下心來練習,所以本節課非常值得再推敲再商榷。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在學習了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後,我開始教學《加減法的驗算》這部分內容,本節要求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減的驗算方法,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開始我就思考,爲什麼沒有把驗算這部分內容放在加減法學習的時候就體現出來,而是採用加減法驗算中集中編排?我想可能是爲了讓學生學習“終身受益”的數學,時刻記住檢驗。

爲了能讓學生意識到檢驗的必要性,在創設情境時,我根據教材主題圖給出的生活情境(媽媽買一套運動服138元和一雙運動鞋48元,一共要多少錢?學生能夠很快地列出算式,這時我讓一名同學上前板書,其他同學做在練習本上,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上前板書的同學忘記了寫上單位和答語,底下的同學就開始竊竊私語,甚至有的同學開始嚷出聲來,而那位板書的同學已經回到了座位,這時他顯得有些尷尬。此時我突然想到說道:“因爲姜浩同學是一名非常聰明的孩子。”此時班級安靜了下來,我接着說道:“姜浩同學注意到要掏出錢去了,他非常聰明,沒有算完就去直接交錢,他還要再次驗算一下才能確定呢!”這是有的同學點了點頭,表示認可,我趁機引出課題《加法的驗算》,並繼續引導學生“看誰最聰明,能夠找到加法驗算的方法,可不要把錢白白給別人哦,那多可惜啊,我們可以用那些錢買很多好吃的呢!”同學們都笑了,並且認真思考了起來,尤其姜浩同學也不那麼尷尬了。他們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很熱烈,把所有的的

方法都想到了。並且每當他們說出來的時候,我還跟他們開了句玩笑:“真會認真思考,看來可以讓你掌管你們家的錢了。”他們都顯得很得意。

透過這節課,大部分同學都能較好的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意識到驗算的重要性,能自覺的去檢驗。但我還是反了一個曾經犯下的錯誤,就是計算的格式強調的不夠,所以在一班教學本部分內容時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我先在二班講的課),一班的學生計算格式就比較標準了。

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因勢利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做題習慣,因爲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爲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於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以下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改進。

1. 對於第一個例題,在講解新授內容時,當有的學生說4.75+2.65時,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於740分,這個時候,我只是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而教師並沒有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引導和提示學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單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數位相加算法的雛形,直接過渡到小數加法計算是,應該要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2. 學生在班演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資源,教師應該很好的利用取來,及時講解和評定。

3. 因爲本節課應該是在學生掌握小數性質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教師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學情調查,所執教的班級還沒有學過小數的性質的教學,導致在教學小數化簡是,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重視,班級學情的調查和分析,做好課前的預設。

4. 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話語瑣碎,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很精準,這個方便需要改進。

5. 教師教學的板書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以上是本人在執教《小數加法和減法》後一些個人的想法,不到之處還請各位教師批評指正。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一、滿意之處

1、知識的鋪墊,加強舊知識的複習和訓練,爲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了準備。

2、講授新課,更改教學例題,透過直觀演示和做手勢口述,使學生直觀感知把兩個物體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的加法含義。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兒童化的語言,形象化的比喻,學習加號,生動有趣,便於學生記憶。從老師自己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創造了獨立運用語言表達的機會。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3、課堂練習安排了看圖擺一擺、看圖說算式、口算、提高題等四個不同形式的練習,既突出了教學重點,體現練習的坡度,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要求,注意了練習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從而有利於學生鞏固新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認知結構,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不足之處

1、作爲數學課堂教學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教師,使用連貫、科學、精練的數學語言,對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沒有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學生沒有激情。

教學氣氛是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人際氛圍,他以精神的方式作用於人的心理,引起學生情緒上的變化。教師只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才能使課堂紀律良好,課堂氣氛莊重,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專注,情緒穩定,同時情緒飽滿,狀態良好,自信心強,求知慾旺,學習投入,討論問題暢所欲言。在本堂課中,只有小部分學生一直認真思考問題,積極舉手回答,而這部分人又相對集中在左邊兩組,其餘組,特別是距離屏幕較遠的第一組的學生,幾乎沒有人舉手。主要是我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發散聯想太急、太快。我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從而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但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例題後直接要他們找出生活中的事例,並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就顯得如坐雲霧了。如果此處放在習題後再說,學生透過了充分的習題練習,他們在對加法的認知,語言的表達上有了一定的基礎,此時再讓他們發散聯想,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失敗的原因是我對學生預設不夠。

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也屬於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在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位不是教師給的,而是教師應該尊重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但這個主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圍繞着學生這個主體得到發展這個中心,只要是有利於學生主體發展需要的,就應該是我們教學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心中,這纔是我們教學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學永遠不應該改變的東西,把學生放在心中,讓學生在“教”與“學”中得到充分主動發展。

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要求我們繼續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爲常的教學行爲。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學習,多思考,讓自己過去的經驗成爲進一步探索的'出發點,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10月9號我們道口鎮二完小又迎來了每學期共同體的賽課活動,這一次我代表三年級數學組參加賽課,我執教了人教版教材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三位數加法》,本節課教學內容包括一個主題圖和兩道例題,例1 是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例2是三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主題圖是介紹我國溼地動物種類情況,然後根據表中資訊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現回顧整個課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爲後面學習三位數加三位數進位加法及加法驗算奠定基礎。爲此,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是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哪一位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一”的算理。在本課着重解決三位數加兩、三位數豎式計算時“哪一位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一”這個難點。

教學時,我先複習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的筆算,筆算後總結出計算法則,然後我完全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先讓學生嘗試先獨立計算例題1,再交流算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學習例題2時,我針對計算難點,對三位數加兩位數在列豎式時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注意相同數位對齊,並透過對題與錯題讓學生做了詳細的對比並進行了重點強調。在豎式計算後讓學生說說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麼?對計算的注意點,從而加強學生對筆算加法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算理的掌握,能自己總結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從整堂課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得很好。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練習的時間不是太充足。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透過大量的練習來達成本節課的目標。可能環節安排的不當導致後面的練習的時間不太充足。

第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師生互動不夠,老師在語言引導上有些欠缺,大部分學生不敢大膽舉手發言 。

本節課我堅持以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模式,但在集體交流反饋的過程中爲突破教學難點,造成整堂課前鬆後緊,節奏慢的局面。而且部分學生認爲問題簡單,自己都會,就沒有用心的聽講,導致課堂沒有預想的效果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鑽研教材,紮實備課,認真反思上過的每一堂課,尋找每堂課的得與失,爭取一節課比一節課上的好。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加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的起始課,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透過熟悉的情境觀察,語言的交流表達,遊戲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動,使學生體驗並初步感知加法的意義,經歷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抽象爲加法運算的過程。從中掌握:認識“+”號,會讀加法計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義。

本節課的開始,我透過小丑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學着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發現的數學資訊。創設了“把3個紅氣球和一個綠氣球放在一起”這樣一個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合起來”就是“加起來”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計算的算理,使學生對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二、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自主探索。

在自主探索中自主探索讓學生充分體驗加法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並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實踐,多種感官並用,學習的過程化靜爲動、化難爲易,思維水平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合一合,說一說,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自己的探索中領悟到加法的意義,記憶更加深刻,說一說這個環節,能夠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透過數學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是新課標中特別強調的。加法的初步認識對現在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很簡單,但要用數學的語言把圖意說清楚說明白,並用列式計算的形式呈現出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這時就需要教師用規範的語言深化他們對加法的認知,使他們加深了對加法的意義的理解,又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爲今後學習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問題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還是出現同學在老師沒說完或同學沒回答完時,就急匆匆地把答案說出來。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於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在今後教學中先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透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一、匯入部分

上課伊始,我先說了個牛頓的故事:牛頓因爲看見蘋果落地,進行思考,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後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偉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訴學生要注意觀察、思考生活中一些習以爲常的問題,並從中探索出一些規律。然後說,隨着氣候漸漸轉涼,學校將組織同學們進行冬季鍛鍊——跳繩和踢毽。請大家翻開課本,看看從圖上可以獲得哪些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反思:自我感覺這樣的匯入效果不錯,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爲後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探究規律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的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啓發道:這樣的等式無窮無盡,在這裏肯定有着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爲單位,研究這些等式裏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也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a+b=b+a,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後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律。然後指着板書指出:我們剛纔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換律。接着,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反思: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節課我強調學生的發言要大聲的說:我們小組的發現是……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覺良好,不過,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有些是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1、在學生得出了加法交換律時,沒有讓學生總結一下研究問題的方法,而是直接讓他們去研究加法結合律。

2、對“關注每一位學生”這個問題,沒有做到。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小數的加減法一課是學生在學習完小數的讀寫法,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來教學的。在此基礎上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先透過練習讓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算法,然後以本單元主題圖的買書情景爲線索展開教學,自然的引入小數加減法的學習。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幾點思考:

1、運用遷移規律突出算理和算法

因爲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學習小數加減法的基礎,這節課中,我先透過讓學生計算兩道整數加減法題,讓學生回憶、交流整數加減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圖學生列出橫式後,我先讓學生試做,學生計算時自主的遷移了整數加減法的計算經驗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不自覺地把小數點對齊。即把小數加減法轉化整數加減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最後再透過提問、交流、鞏固“小數點對齊”的問題使學生明白,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小數點對齊,如果蓋上小數點,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相同。讓學生學會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索新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探究中獲得知識

在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我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後引發討論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掌握了小數加減法計算時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要對齊,然後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學生在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出來。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和諧、寬鬆、民主的氣氛中愉快的學習所學知識。

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方面:爲了充分複習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用的時間有點長,而使後面的一些鞏固練習沒有完成。造成課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

“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就對齊了”,這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嘗試計算時,能夠把小數點對齊,所以這部分處理較簡單,只是告訴同學們應小數點對齊,沒有從計數單位的角度或藉助人民幣單位等來理解小數對齊的道理,雖然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能做的不錯,但沒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小數點對齊的必要性。對後面學習“位數不相同小數的加減法”的學習會造成困難。

《加法》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法。課堂環節基本上是這樣的:

一、複習匯入

提問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進行了相應練習。發現同學們這部分掌握的非常好,及時鼓勵表揚的學生。那麼我們這一節課一起看一下加法的運算律在有理數範圍內是否也適應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1)(-8)+(-9)(-9)+(-8)

(2)4+(-7)(-7)+4

(3)6+(-2)(-2)+6

(4)[2+(-3)]+(-8)2+[(-3)+(-8)]

(5)10+[(-10)+(-5)][10+(-10)]+(-5)

二、組內探究合作交流

1有理數的加法的運算律

2緊跟跟蹤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並找4號同學去黑板練習,並進行講解點撥總結規律方法。

1.12+(-8)+11+(-2)+(-12)

2.6.35+(-0.6)+3.25+(-5.4)

3.1+(-2)+3+(-4)+…+20xx+(-20xx)

三、課堂小結

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四、當堂檢測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並找同學覈對答案。

【達標檢測】試一試你能行!

1.(-28)+29=29+(-28)利用的是加法的________________.

2.(-3)+7+(-4)+3=[(-3)+3]+7+(-4)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a,b互爲相反數,且c的絕對值是1,則c-a-b的值爲( ).

4.計算:

(1)(-7)+(-6.5)+(-3)+6.5;

(2)(-0.8)+1.2+(-0.7)+(-2.1)+0.8+3.5;

(3)(-18.65)+(-6.15)+18.15+6.15.

五、課堂評價:學科班長評出本節課的優勝小組及個人。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重點是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律,難點是:靈活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化運算。課堂中學生透過自主互助交流,師生不斷地總結規律和方法,解題技巧,總體來說課堂效果很好。學生都能掌握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