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報告

“圓錐的認識”一課是數學十二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們認識了圓柱體積之後進行的教學內容,因此它與圓柱體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再加上學生們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這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後,教學設計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報告

一、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改革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能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學生想學什麼,想怎樣學,這都應儘量滿足學生的要求。在認識圓錐體的基本特徵時自己的設計是先認識底面,再認識側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後再認識高。在學習中,有圓錐轉化到圓錐後,學生們先說出了高,我也就及時的讓學生指一指高。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圓錐的基本特徵,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利用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我設計在本節課上利用大量的時間充分讓學生們自己動手,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削、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找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把公式的應用這一教學任務放在了下一節課,這樣學生們會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動手探究。

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倡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理解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數學課上體現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於是我在分析教材後,從難點出發,設計學生自學提問。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個圓柱中削出一個最大的圓錐,並觀察:1、圓柱、圓錐的什麼相等?2、圓柱被削下去多少,還剩下多少?3、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着什麼關係?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幾倍?

透過自學提示的設計,讓學生在回顧削鉛筆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圓柱與圓錐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順利地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下來感到基本比較順,在課中有幾點驚喜:

一、學生們的想象力已經初步形成,這對於學生們認識圖形很有幫助。這一點體現在:

1、學生對“圓柱轉化成圓錐”的認識很清楚:在沒有課件演示的情況下,透過老師的講解:圓柱的上底面收縮變小,在收縮變小,最後收縮成了一個點,這樣圓柱也就轉化成了圓錐。學生們透過頭腦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

2、對高的認識與測量:學生們透過觀察、測量,理解了圓錐側面積上的直線是扇形的半徑,但半徑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測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條高旋轉一週之後就是圓錐。

二、學生們的數學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透過學生們課上精彩的發言,體會到學生們已初步具備了推理的能力,並在利用這一能力進行新知的學習。

三、教師的靈感更閃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設計的是老師先進行演示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之後再讓學生們進行自學。在進行教學中,學生們對圓錐體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瞭解後,自己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意識就是,先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後老師再進行演示,效果一定會更好。果不其然,學習的效果真的很好。這使我再一次體會到老師靈活駕馭課堂會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