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下冊語文《老山界》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錶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介紹作者

陸定一,生於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2、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徵,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麼爲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瞭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活動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後

下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2、本文是不是這樣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爲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瞭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於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飢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着勇氣、繼續前進。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2、研讀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麼?

高度(三十里高)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麼作用?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題爲何用土名“老山界”?(聯繫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3、研讀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第三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麼?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麼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着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着重於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麼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麼爲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峯、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麼感受?“聞”突出了什麼特點?

莊嚴、奇偉。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採用什麼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錶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佈置作業

《老山界》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陸定一(1906 — 1996)江蘇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7年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爲建設和發展我軍的政治宣傳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峯海拔2141、5米,爲華南第一高峯,素有“五嶺極頂,華南之顛”之美譽。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湘江與國民黨軍隊經過慘烈的激戰,損失慘重,退入了山高路險的貓兒山,開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歷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葉劍英等一代革命偉人率中央紅軍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後衛五軍團、八軍團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飯)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細嚼慢嚥)

覺:jué(覺得)jiào(睡覺)

四、理解詞語

驚惶:驚慌,恐懼。

苛捐雜稅:指當時反動政府強迫老百姓上繳的各種稅費。

繳:①交納,交付,繳公糧。②迫使交出:繳了敵人的械。

攀談:本文是找些話題與他人交談的意思。

酣然入夢:甜美、暢快地入睡。

蜷:彎曲。

嗚咽:本文中形容悽切的.水聲。

五、課文結構

第1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第2—33段)。

第3部分: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說是準備出發。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搶”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爲了完成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動人場面。

2、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着勇氣前進。

“鼓着勇氣”含有戰勝自身某種弱點,從而迎戰某種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

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嘆息,這裏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擬人的說法,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一個堅強的意志”是指紅軍指戰員爲北上抗日,下定決心,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灌輸”不是通常“輸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每個戰士受到了堅強意志”的影響,從而也培養了堅強的意志。

七、問題歸納

1、這一些對於火把的描寫,傳達給了讀者怎樣的資訊和精神?

表現山的陡峭、險峻,突出紅軍登山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遠到近的順序寫景,先寫星星,次寫山峯,再寫四周的山;反覆地運用比喻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現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3、怎樣理解“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句話。

(擬人)“嘆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度不滿。

4、怎樣理解24段“搶了一碗吃”?

這裏有“搶先”“爭先”的意思。並沒有互相爭奪之意。爲了說明吃飯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麼爲順序的?並在文中畫出表明時間和地點的語句。

《老山界》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盪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啓發學生深思並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儘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於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字,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於情,薰陶感染學生。

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爲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髮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

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開啟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