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範本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範本1

教學內容: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範本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21至24頁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本單元中, 、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 ,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這些長度單位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分析教材的編排意圖

1、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

2、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3、重視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重點:

體驗 1 毫米、1 分米的實際長度,形成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

1、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能夠根據分米與釐米,米之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和計算。

策略方法:

透過學生觀察、討論、實際操作等突破重點,透過學生小組交流、彙報、動手操作,計算等突破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測量問題,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在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他們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要注意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動手操作與認真思考相結合,在測量中,學生可能對毫米的測量更難掌握一些,可讓學生多操作,單位換算和計算也要加強。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際測量,使學生明確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長度單位。

2、透過觀察,使學生知道毫米與釐米、分米與釐米、米之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學生學會用毫米、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提高學生估測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複習舊知。

(1)師生一起回憶,曾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釐米) 。

(2)請同學們以釐米爲單位,分別測量曲別針、鉛筆的長度。

(3)集體交流: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的。

2、匯入新課。

請同學們根據掌握的知識,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老師板書學生估計的結果。 提出問題: “究竟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誰估計的結果更接近準確數據呢?”請同學分成小組對數學書的長、寬、厚進行實際測量。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分組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和厚。

(2)組織全班同學以小組爲單位,對測量結果進行交流。

數學書長:不到 21 釐米,差 2 個小格。 寬:不到 15 釐米,差 2 個小格。 厚:不到 1 釐米,只有 6 個小格。

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足整釐米時怎麼辦呢?

引出毫米:當測量結果不是整釐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於釐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 1 毫米。 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2、學習 1 釐米10 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直尺,從直尺上選定 1 釐米的長度,數數在 1 釐米的長度裏有幾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有什麼特點?(長度相等) 透過觀察和數格從中得出,把 1 釐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個小格,長是 1 毫米。1 釐米10 毫米。

老師板書:1 釐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長度,形成直觀現象。

(1)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寬或厚約是 1 毫米?然後動手量一量看你說的對不對。 (硬幣、超市會員卡、鑰匙等)

(2)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爲單位計算的?

(3)說一說,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各是多少釐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學生尺的厚度是幾毫米?然後同桌同學合作驗證猜得對不對。

三、鞏固練習

1、第 3 頁做一做

2、第 5 頁練習一第 1、2 題及第 3 題的前 2 題。

四、課堂小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範本2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②引導學生探索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知道分米、毫米這二個長度單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釐米、1釐米=10毫米。

教學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時利用直尺,觀看分米、毫米標準的長度,觀察1毫米、1分米的長度,在腦中建立表象,並讓學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長度幫助學生感悟用心體會。

2.練習法。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各種學習技能需要反覆的練習,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認識分米、毫米時,讓學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爲參照物。

教學學法:

1.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觀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的應用能力。

2.學會與人合作養成良好習慣。在估計測量中,由於毫米相對較小,容易出錯,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分工完成,在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回憶學過的二個長度單位是什麼?比劃一下1米長度和1釐米的長度嗎?

二、教學新知

1、認識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請你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裏到哪裏是1毫米?用手比劃一下。

師提問:生活哪些物體的長或厚約爲1毫米?

3、學習釐米與毫米的關係追問:透過剛纔比劃和觀察,你發現什麼?

毫米是相對較小的長度單位,透過觀察你發現。

(1)釐米與毫米有什麼關係?得出1釐米=10毫米。師:拿出數學書,讓學生觀察其厚度,你覺得數學是多厚?

(2)分米的認識

①分米

出示一條10釐米長的小棒,讓學生估,引出這條是10釐米。

師:這也是一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是什麼呢。預計學生能知這是1

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師: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畫後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讓學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分米的物體,來幫助學生建立觀念。

②分米與米的關係

師:2分米長約是多少,用手比劃一下?4分米?10分米?

師:你發現什麼?引導學生髮現1米=10分米。

3.長度單位的系統化和展望

談話:同學們透過剛纔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長度單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請你把它們與原來學習過的米、釐米一起,排排隊,從大到小排好?引導學生髮現: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節課我安排的練習題

都與幾何測量、幾何直覺直接相關,符合當前課改精神。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收穫的資訊進行和篩選和整理,完善知識結構,並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範本3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釐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釐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釐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釐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匯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釐米,也會用米和釐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後彙報

書的封面長 20 釐米多,不到 21 釐米。 書的封面寬 14 釐米多,不到 15 釐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彙報:書的厚度不到 1 釐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釐米多,不到 21 釐米;寬 14 釐米多,不到 15釐米;厚不到 1 釐米,20 釐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釐米,差多少?不到 1 釐米,那是多少?20 釐米多,不到 15 釐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釐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爲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啓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釐米多,14 釐米多,不到 1 釐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麼?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釐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釐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釐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釐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釐米長中又發現了什麼?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透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釐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釐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釐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釐米10 毫米板書: 1 釐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釐米 藉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於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並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透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透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釐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釐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啓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藉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釐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釐米之間有多少關係?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釐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透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並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透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麼關係?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釐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釐米,1 釐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