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⑵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標:

⑴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⑵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3、德育目標: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裏行間流露讚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詩歌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聯繫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理解詩中所寫內容,激發探究生物進化的興趣。

3、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圓合的結構美。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誦讀感知詩歌大意。設疑研討,調動想像力,理解詩歌內容要點和結構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古生物化石圖片)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日生命資訊的演繹,敘說着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二、解題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科學詩是以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三、暢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勾畫並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投影:

⑴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

zhuóyuè()骸()骨潛()行

軀殼()檔()案猛獁()

⑵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③稱讚而且佩服。()

④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異而虛幻。()

⑶在下列橫線上選填恰當的修飾詞語:

的神話、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碼

的魔法師、的雕刻家

明確:

⑴幻裹蔥蘢卓越háiqiánkédàngmǎ

⑵幽雅悄然歎服海枯石爛蔥蘢奇幻

⑶奇幻平凡冰冷珍貴高明卓越

2、教師感情飽滿地範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讚歎和節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3、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

思考:

⑴化石作爲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開啟讀者思維閘門的?

⑵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⑶摘錄出詩中4、6兩節的比喻句各一例。

⑷第3節中的“你”具體指代什麼?能否改成“他”,爲什麼?

⑸化石重視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⑹全詩七節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⑴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__,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⑵“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後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⑶化石:“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⑷“你”指代甦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⑸學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是化石的“話”。

⑹詩歌共七節,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透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4、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讚歎。

四、探究研討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並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麼?請結合你所蒐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助讀:

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羣。它的出現,標誌着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佈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爲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2、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安排結構有什麼特點。

提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

3、“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獁的情況。

助讀資料:

⑴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爲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爲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美頜龍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鶓龍似雞龍棱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腕龍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長頸巨龍樑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霸王龍躍龍

食量的恐龍有:腕龍虛幻龍達瑪拉龍

尾巴最爲強勁的恐龍有:甲龍蜀龍樑龍

吼聲的恐龍有:擬櫛龍巨龍美頜龍

⑵猛獁:

猛獁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獁(又被稱爲古象)作爲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裏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獁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猛獁的屍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猛獁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衆說紛紜。但依考古發現可以推斷的是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獁數量十分可觀。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閱讀全詩請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像,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教師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和猛獁的故事,以開闊學生思路。

投影:

魚化石

動作多麼活潑,

精力多麼旺盛,

在浪花裏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岩層裏發現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猛獁的故事

1901年,一位獵鹿人發現一具完整的猛獁屍體。在發掘現場,人們發現猛獁是保持一種“坐姿”死在一個堅硬的大土塊上,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現象,胃中尚有沒消化的食物──樹枝和青草,甚至嘴裏還有一束沒來得及嚥下去的青草。科學家根據屍體的上述情況及現場環境,對這頭猛獁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在遠古時代的某一秋日裏,一頭猛獁漫步在別寥佐夫卡河的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和樹枝捲進嘴裏,突然,河岸邊的土層因河水的長期浸潤,承受不了猛獁這龐然大物的體重而發生坍塌,這頭猛獁束手無策地陷了下去,當它奮力掙扎總算支撐着站立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堅硬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以肌肉充血的情況可以判斷它最終是窒息身亡的。

5、放錄音,學生跟讀全詩。

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新鮮詞語: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

2、瞭解化石展現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2、學習快速默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之美。

教學難點: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

課文類型:

講讀課文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法。教師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維以突破重難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帶、投影儀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由於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瞭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讚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烏有裹藏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透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資訊”,爲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進階發展;第6節,讚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透過化石我們可以瞭解生物的進化。

2、請你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後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麼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蒐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後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並作簡要的解釋。

五、佈置作業

根據自己蒐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書設計: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記錄了生命潛行的軌跡展現了神祕的遠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科學的力量人類的偉大

七、教學後記:

在教讀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並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爲解決問題去搜集資訊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散文,屬於一篇自讀課文。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編者的意圖或許是想讓學生領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評價樑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的確如此。文章從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盛讚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讚人們的勞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本文,應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之上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要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加強與文字的對話;要讓學生透過聯想與想像,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真切感受夏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學情分析

剛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擁有一顆較爲強烈的好奇心。但在學習的重壓下,他們卻很少爲一輪紅日而驚歎,很少爲一片落葉而感慨,往往對大自然的美熟視無睹。因此,教學本文,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與聯想能力,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優美的詞句去賞析課文,盡情領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們的勞動之美,大自然的畫面之美,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澱,努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情感。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

3、透過對優美詞句的賞析,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重點

強化誦讀,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情感。

五、教學難點

抓住優美詞句賞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觀看一幅各具風韻的四季圖,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並說說喜歡的理由。然後播放一段有關夏天的優美音樂,讓學生判斷音樂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個季節。

教師提示: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特點。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熾熱,秋天的色彩,冬天的嚴寒,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爲我們的人生閱歷、生活體驗、認知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對四個季節的感悟也會有異。

在當代作家樑衡的眼中,“夏”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賞樑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樑衡先生筆下的夏又有着怎樣的特點。

(設計意圖:課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關於夏天的音樂,可以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夏天的特點,引發學生對夏天的興趣。)

(二)落實基礎

1、作者簡介:樑衡,(1946——),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傑鬼雄》。

2、聽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朗讀的語音、語速、語調、節奏、重音與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同時播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伴隨着音樂聽讀,並結合與課文有關的畫面加以想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直觀的瞭解,以便儘快熟悉課文。)

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並齊讀兩遍,然後任選三個詞語說一段話。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發(bèng)澹澹(dàndàn)

(設計意圖:檢測字詞掌握情況,可以讓學生重視字詞的積累。而用詞寫“話”,則是強調詞語的運用。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

(三)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在聽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初步與文字對話並瞭解文章內容的過程)

2、默讀課文,思考以下二個問題:

①作者對夏天的總體感受是怎樣的?或:夏天有着怎樣的特點?(先在書上勾畫,然後用課文中現成的詞語來回答)

明確:夏天的特點是“緊張、熱烈”而又“急促”的。

(設計意圖:文章着力表現的是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學生抓住這一特點,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內容的“綱”。同時,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勾畫,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提煉資訊的能力)

②請在文中分別勾畫出表現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特點的語句,並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緻的。

明確:作者是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緻的。透過對這三個方面景緻的描寫,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夏天的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第一段的總領句去找相關句子,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結構關係,同時領會文章內容,並讓學生進一步靠近文字。)

3、齊讀文章最後一段,說說它有何作用,並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最後一段與歷代文人多寫春花秋月作比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無比喜愛及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齊讀最後一段,找出文章的“點睛”之筆,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同時對學生的寫作也會有所啓迪與幫助。)

(四)品味語言

根據示例,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示例1:我喜歡“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個句子,它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由春到夏的醞釀過程。示例2:我喜歡“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這個句子,它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並用一個“替”字寫出了夏天的炎熱。

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裏用比喻,就化抽象爲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象,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爲形象。

細緻生動,富有韻致的句子:

“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動作,有形象,還有節奏感;

“他們的肩上挑着夏秋兩季”,“而夏呢,總是在苦澀的汗水裏“,非常簡樸,又形象生動。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語句具有對稱性、旋律感,近似於文言,顯得雅緻,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着,飄過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由具體描寫進到概括性描述,伴隨着寫景視野的逐漸開闊,語言中的大氣也張露出來,“磅礴”“滾動”“升騰”等詞用在這裏都顯出大氣,“夏天到了”,四字單獨成句,斬截,響亮。文章末尾說“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情感態度明朗,語調高亢。這些語言都不經意間顯出剛性氣質。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既是爲了達成教學目標二,又是爲了提高學生的鑑賞與寫作能力。同時,對於剛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從何入手品味語言,多少會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師給出一二示例,他們做起來就駕輕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關於四季的古詩?請寫出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描寫夏天的古詩:

1)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2)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描寫秋天的古詩:

1)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描寫冬天的古詩: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幕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夏之色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爲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着清涼。

夏之色爲暖的紅,如熱血,如朝陽,散發生命之光、

夏之色是熱的紅,如雛菊,如豔陽,充滿活力。

夏之色爲暖之紅,如火焰,如太陽,貯滿溫暖之情。

夏之色爲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着清涼。

夏之色爲熱的綠,如綠葉,如繁林,蘊涵澎湃只請

夏之色爲熱之白,如沙灘,如船帆,充滿烈日豪情;

夏之色爲亮的藍,如藍天,如夜空,展現魅力之神,

夏之色爲燦的黃,如光豔,如夏花,象徵着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爲炫的黃,如黃花,如向日葵,欣欣向榮的影響;

夏之色如涼的青,如荷葉,如山川,折射着燥熱之後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爲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着純淨。

冬之色爲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蘊涵天國之美、

冬之色爲寒的銀,如月光,如白雪,純潔了整個世界

冬之色爲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着純淨。

冬之色爲冷之灰,如枯枝,如鉛雲,標誌着終極之後的空虛

冬之色爲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臨近;

冬之色爲靜的白,如雪原,如霧凇,蘊涵萬物的靜謐

冬之色爲甜的白,如雪花,如樹掛,掩蓋了世界的美醜;

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蘊涵純淨之心、

冬之色如潔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閃爍着無私的清靜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之後,熱炒熱賣,仿寫心中的夏,學生會覺得很容易,同時也達到了講練結合的目的。)

(六)總結全文

作者樑衡以多情的筆調,採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着力表現出了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絢爛的夏之圖畫,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勞動者的勤勞之美。同學們,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品味,我們就會發現“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們身邊!

(七)結語、寄語:

[幻燈3]

踩着時間的腳步一路走來,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從往日充滿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長成爲如今充滿__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從今時勃發熱情的青少年,走向堅強偉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翻滾升騰的麥浪。

在你身上,我彷彿聞到了夏日涌動着的成熟了的麥香。

在你身上,我觸摸到了收穫希望的喜悅。

在你身上,我聽到了生命成長那緊張的腳步聲。

在你身上,我才發現,生命裏的夏天到了。這正是一個“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生命季節,這正是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來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兩季,用我們的活力大聲讚美這個生命裏的黃金的夏季吧!

【設計意圖】利用寄語的形式,在優美的音樂情境中呈現文字,既是課堂情感醞釀的最終爆發,又能在教學結尾處推波助瀾,再掀一個情感__,達到師生共鳴效果。同時,對文章的情感和主題進行遷移,賦予現實意義,揭示生活真諦。

(八)作業

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對你家鄉的夏天作一番描繪(300字以上)。

(設計意圖:帶着品味賞析課文的餘溫,熱情洋溢地描繪自己家鄉的夏天,投學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練筆的力度。)

附:板書設計

緊張熱烈急促

景美讚美

(總——分——總)

人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