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建立良好的師生初次見面印象

2.談語文學習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提學習語文的要求,規範學習行爲

基本過程

同學們,大家好:火熱的八月見到火熱的你們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激動!今天是新學年的第一課,我有個習慣,第一節語文課不講課本上的東西,咱們隨便聊聊。既然是聊,當然還得有聊的主題,思前想後,我還是決定同大家聊五個方面的內容:古有“仁、義、禮、智、信”,講的是如何修身養性,今我獨創“緣、趣、意、信、法”說的是如何學習和學好語文。(奇怪吧,這是什麼意思,且聽我慢慢道來)

緣。(懂緣)中國有句俗話,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緣分的巧妙和難得。通常,人們喜歡把老師比喻成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古詩有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對老師職業的及至讚美。我更喜歡把老師比喻成撐船的水手,三年一調頭,送走一批學生就送走了一批渡客。老師、學生,水手、渡客,這就是緣分。(惜緣)時下流行一種說法,表明關係的親密,緣分的可貴:同過窗(同學),抗過槍(戰友),下過鄉(知青)。你們正好趕上了第一條,不管是你們遇到了我,還是你們彼此成爲新的同學,請記住,這都是緣分,希望你們倍加珍惜朝夕相處的三年寶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倍加珍惜你們的友誼。毛阿敏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唱詞“今生皆是緣,離合總關情”。這就是老師講的第一個方面。緣。

趣。興趣是的老師。要學好語文學科,興趣最重要。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爲學語文很枯燥,沒有興趣。這裏,我給大家講講語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們通常被電影精彩的對白和大師的朗誦所折服,其關鍵就在與他們把語文的音韻之趣嫺熟吧的駕御。在這裏,我舉三個例子,請大家共同來揣摩。

(1)我的英文名叫“小瀋陽”(不同的讀法)(2)、陳菲兒,老師叫你呢。(《十六歲的花季》)(3)、這裏的山路十八彎。(李瓊《山路使八彎》)。

2、字趣。語言文字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的細微變化都會幻化無窮的樂趣。(1)發生在周總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國記者譏諷到:真是對牛談琴!周總理禮貌的回敬:對,牛彈琴!一字未改,標點一變,面目全非!

3、句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聊聊兩句,頗含哲理,道盡人世滄桑。4、篇趣。好文章如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現代美文》,僅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大家就可見精妙文章的妙處。

意。只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作爲基本的語言工具,其基礎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強調的是,語文學好了對個人地位及人格魅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文采的人,往往能得到大衆的追慕。如李白,杜甫,青歌賽上的餘秋雨先生。有文采的妙處,還可從下面的對比中來發現。在春節的時候,很多門戶上都貼“招財進寶“四個字--很一般;“門對青山搖錢樹,戶迎綠水聚寶盆”--語文的檔次就出來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學都要堅定學好語文的信念和決心,絲毫不能動搖。我強調三點。一是你們都能學好語文,這不是信口開河。我看過你們的入學試卷,有一部分基礎很不錯,相對差一點的,也很有潛力。二是你們要充分相信正在給你門上課的老師我。高淳縣語文學科帶頭人,多年執教畢業班語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三是要對學校有信心。固城中學在整個農村初中是非常有地位的,不信你們可以去調查。同時,我還要特別提醒和告戒大家,語文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永無止境,要對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法。指方法。學習語文沒有捷徑,但絕對是要講方法的。方法因人而異,但原則是需遵循的。古人講:工夫在詩外,很適合現在語文學習的現狀。綜觀近幾年來的中考,我們不難發現,要從課本中尋找到中考試卷的標準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這也就是說,學習語文要靈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爲參照,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語文學習的要求

三要求:

一、預習的要求--找、釋、分、結、問、賞。(細細解讀)

二、上課的要求--認真聽記,大聲讀答,積極互動

三、課後的要求--①作業本等②文海拾貝

準備三本本子:預習本(課代表1負責收發批改,每課一次)

練習本(課代表2負責收發,披閱,每課一次)

文海拾貝(教師批改講析,每週一次)

我會給兩位課代表各一張作業登記表,每次作業分優、良、中、差四個等級登記。按一定比例記入學期結束的成績單中,未及時上交的你要向我說明理由。

所謂“教學相長”,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什麼疑問,意見,請向我提出來。你可以在課後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隨筆裏向我提出來,也可以在qq裏講。我希望成爲你們的好老師,更希望成爲你們的好朋友。

現在我需要兩個非常負責認真又能幹的課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學課後可以跟我講一下。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峯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透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透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麼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雲),的確,雲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雲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雲彩。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透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透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並結合註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峯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瀰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峯巒:山峯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

(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雲和識天氣的關係。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文章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爲“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雲層分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雲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羣”,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峯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雲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緻描繪,仔細觀察雲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透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麼現象是什麼?本質又是什麼?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雲分爲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說明雲的形態是現象,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

(3)平實說明: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裏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雲是成羣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羣。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爲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像駝峯,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瞭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並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

(2)“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4)“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雲,___________(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雲瀰漫着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4)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裏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裏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爲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着片片白雲,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雲,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雲,午後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雲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爲科技改寫着大自然的歷史。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朗讀,積累並整理“寫在前面”中的好詞佳句。

能力目標:指導學生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目標:學生在欣賞經典名言美文的基礎上,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陶冶他們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工具:七年級語文教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針對七年級學生剛剛步入中學,內心充滿好奇與期待,既迫切地渴求獲取新知,而又有着即將步入青春期的惶惑狀態,引用精美的詩詞、名言匯入本冊的“寫在前面”的學習。

二、教學步驟:

1、學生在情境匯入的基礎上大聲朗讀前言,在學生朗讀前,教師提示學生應拿筆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圈點勾畫,注意語言的積累,並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2、在第一步驟朗讀的基礎上,同桌互相交流所圈點勾畫的好詞,佳句,拿出積累本收集整理在積累本上。學有餘力的同學還可試着對其中的詞句進行賞析,品評。

3、教師在學生收集整理的基礎上,進行擴充,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

4、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此文,並讓學生再次回味文中的優美詞句,還讓學生思考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

5、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如何學習語文的話題。在小學六年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積累了部分學習語文的經驗,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切磋,相互借鑑,並整理成方法點。

6、教師趁熱打鐵進行小結,以此明確告訴學生:學習語文並不難,它是有方法可尋的,只要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可輕鬆學語文。

7、在探尋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又引經據典,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中的文化精粹展現出來,讓學生了解語文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以此激發他們學習語文,探索民族文化史的興趣。

8、接着,教師由經典詩文中的語文轉入生活中的語文講述,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要善於觀察,善於總結,總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此步驟仍是在告訴學生:學習語文其實很輕鬆,只要找對了方法,學語文便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國“文聖”孔子在求學方面曾告訴我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無止境,希望你們在新的學期裏,在升入初中後,要善於思考,善於總結要養成探索求知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