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二年級數學教案《乘加乘減》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教案《乘加乘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數學教案《乘加乘減》

教材分析:

乘加、乘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中的一個內容,它編排在乘法的初步認識中5、2、3、4的乘法口訣之後,讓學生透過乘加乘減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學會口訣記憶的方法。

5、2、3、4乘法口訣的理解和記憶都相對比較簡單,後面6、7、8、9的乘法口訣理解、記憶的難度則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減的教學,目的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抽象、概括、總結出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爲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決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成敗會影響到學生表內乘法的學習及今後的數學學習生活。

教材透過小熊掰玉米這一主題情境圖,將計算教學、解決問題和口訣記憶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理解乘加、乘減式題的意義,並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從中理解並掌握相鄰兩句口訣的記憶方法。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深挖教材,突現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思路。運用數形思想、假設思想和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尋找到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的聯繫,爲進一步學習6、7、8、9的乘法口訣和理解記憶口訣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透過主題情境,收集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並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2、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初步歸納總結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運用乘法的意義,探究出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教學難點:

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質疑,直觀理解。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從形到數的抽象過程,體現算法多樣化。 分兩個環節進行。

1、情境質疑,匯入新課。

出示情境圖1,質疑:從圖上你能得到哪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2、再次質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質質疑。質疑::你能結合剛纔的情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彙報,說說爲什麼?

二、動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義。

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用小圓片擺圖形。經歷從情境圖到直觀圖的抽象過程。 指導學生以四人小組按老師給出的算式擺出圖形,進一步理解算式的意義,滲透假設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體分兩個層擺圖形。

第一層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層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間的聯繫。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邊一列算式有什麼特點,跟左邊的算式有什麼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結揭示課題:我們以前學習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 假設這裏放一個,算完後減去。

四、運用轉化,引導討論,找到記憶兩句相鄰口訣的方法。

1、計算:52 + 5= 53 5=

2、觀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發現了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並彙報,找到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

3、質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記不清55=?怎麼辦?

4、練習: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3 = 3 ( )=( )

5、小結:這裏運用轉化思想,找到了記憶相鄰兩句口訣的方法,就爲理解和教學6、7、8、9的乘法口訣和學生口訣記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是降低了學生記憶口訣的難度。

五、鞏固練習,內化知識。

鞏固練習部分我設計有層次和陡度的練習,以達到內化知識,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圖填等式(模仿練習)。

引導質疑,完成練習:你的算式是什麼?你是怎麼想的?誰還有不同的想法?

2、算算寫寫(鞏固練習)。

3、P58 、5(獨立練習)[備用題] 讓學生先提出數學問題?然後獨立解決?

六、總結昇華

總結是本節課的點睛這筆,爲此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總結本課,再次強化知識,突出重點。

1、結合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2、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問題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乘加乘減的認識,在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許他把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全記了,也許老師教給他的知識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數學的靈魂(思想和方法)一定會永遠紮根於他的腦海深入,影響他的一生,這就是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