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姓名 日期 2011-10-9

教學背景分析

初一的學生,在入學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接觸到本文,而且文章的語言樸實而富有生趣、

條理明晰。學習本文,既能對之前學習方法起到一個鞏固作用,也能讓學生從中獲得不同的

人生感悟和價值體驗。對於90後的孩子而言,他們太缺少文化的薰染,尤其是中國的傳統

文化,所以,本文的教學目的也是希望學生在知、情、意上能達到統一,並所有提升。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瞭解過年的習俗,感受其文化內涵及寄予的期盼。

2. 過程與方法:

欣賞作品展現的民俗風景畫,理解文中生動傳神的語言所帶來的獨特的意蘊。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尊重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

體會意蘊深厚的民俗風情和作者生動傳神的語句。

2. 教學難點:

理解傳統節日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和期盼。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瞭解當地過年的習俗,瞭解作者。

老師課前蒐集資料,瞭解各地春節的風俗習慣,製作幻燈片。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設計意圖 時間安排

一、走近節日

過  渡:

二、走進京郊春節

過  渡:

三、再現年味

過  渡:

四、再品年味

五、今昔對比,有感春節

六、展望未來

課後學習: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嗎?你最喜歡哪一個?爲什麼?(用走近少時的經歷把學生引向對過年的熱情,如果學生已經提出春節,就順勢而下)

端午已經遙遠,中秋悄然過去,春節還會遠嗎?帶着這樣的企盼,我們一起走近《本命年的回想》,看看京郊運河的父老鄉親們是如何過年的。

1.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並思考作者在文中寫了自己故鄉京郊大運河過年時的哪些習俗?並說說這些習俗中寄託着人們哪些企盼?

要求:讀完後先抓住關鍵字詞圈點批註,理清條理,再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

2.再次閱讀課文,用文中的詞句說說運河父老鄉親過年的感受。

劉老家鄉的過年時如此熱鬧、隆重,使我們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置身於京郊運河當年過年的場景中,享受別樣的年味。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描寫過年的這些習俗的?(老師可以給出範例)

本文的語言表面平淡樸實,讀之韻味無窮;本文的故事看似平常,但卻意蘊非凡,令人回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字裏行間飽含的深刻感情。

1.給出例句,“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裏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爲什麼“捨不得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

2.文中這樣的語句還有很多,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讀完了劉老的《本命年的回想》,我們不可否認被其中濃濃的年味兒感染了,但有人說過一個年,要從年前忙到年後,太累了,而且過年時出現了很多浪費現象,比如互相請客送禮等等。也有人覺得現在過年沒有之前的年味了,覺得挺沒勁,春節在現今的年代已經沒有當初的意義了,可以取消這一風俗。你認爲呢?

(教師不否認學生的觀點,對於一些偏激的言論作適當的指導)

剛纔的辯論,同學們已經意識到,過年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文化,它包含了幾千年的歷史的積澱,也包含了人們無限的期盼。當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新時代,我們該怎樣過年呢?請同學們提出一些建議,並把它寫出來。

收集祖國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出一份專題小報。 春節、端午、中秋(學生暢談對節日的想法)

學生讀書、思考,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小結:(1)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宰牲禽、備食物、送竈王爺、換門神、除夕守歲、拜新年

(2)①辛苦一年,欣喜五穀豐登,可以盡情享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②展望未來,祈求好運;③閤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係。

預熱、增溫、紅火、發燒

……

學生先讀課文,然後在課文中圈點批註,選擇自己最有感觸的習俗進行分析。

1.“捨不得吃”是因爲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於珍惜心理、儉約心理、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捨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爲“太好吃”--吃起來就忘掉了其他,怎麼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捨不得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似乎矛盾而又同意,人兒真實可愛,富於情趣。

2.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先四人小組內形成觀點進行討論,然後在全班進行交流,形成正反雙方的辯論。

正方:過年在新時期仍有意義,應延續這個風俗。

反方:過年已失去原有的意義,可以取消這個風俗。

學生習作、交流

讓學生回顧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同時也爲引入本文探訪京郊運河的年味作了一個鋪墊,也爲下文今昔春節的對比埋下伏筆。

七年級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比較高,且文章的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學生在讀和思考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其語文素養,培養讀書的方法和習慣。

透過學生再次朗讀,讀出其中的年味,讀出作者的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體會文中的情感和深意,朗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且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賞析,體現了學生獨特的文學體驗。

在前面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並且有獨特的體驗過程,既鍛鍊了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能力,又鍛鍊了學生表達的本領。在層層深入閱讀文字的基礎上,對文字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語言的特色有獨到的認識。

結合課內外積累引發的思考,抓住這一點及時引導培養學生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尊重,和對知識的積累的習慣。在學生髮言時不多做評價,對於一些生髮的問題作適當的點撥或指導,鼓勵和允許學生有獨特的價值體驗和人生觀。本環節既檢驗了學生的積累,又是對學生性情、價值觀的一個透視。

本環節與第五個環節一脈相承,在辯論的基礎上順勢而下,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學生所交流的“平常我們是如何過年的”,板塊清晰而完整。

5

8

10

10

8

4

對本教學設計的自我分析

本文是介紹京郊運河一帶人們過年的情景的文章,意在突出人們對過年的熱情,他們的純真、虔誠、期盼和對生活的熱愛,所以我們把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定位在“朗讀”上,透過學生的讀,讓學生自主的理清文章的內容,讀出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讀出作者樸實平凡的語言中所流露的無限的情意。

本文教學中,除了讀,另一個側重點就是自主學習的培養。文章條理清晰,所以在處理前幾個板塊的時候,注重閱讀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教師不過分參與,以問題和範例引導學生,讓學生對文字獲得獨特的體驗。

在第五、六兩個拓展的環節,既是對文字內容的昇華,又是考察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的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個貫通,促動學生的知識的積累,同時也有助於提升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敬畏、尊重,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傳統、熱愛生活的熱情。同時又與第一個板塊首尾照應,是的課堂清晰而完整。

最後作業板塊,既是對拓展延伸的延伸,也是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昇華和知識積累的過程。

 

王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