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牆上的斑點》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牆上的斑點》教案

一、課文悟讀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屆59歲,擁有高貴典雅氣質的貴族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裏裝滿鵝卵石,然後毫無留戀地走進了英國羅德梅爾附近薩塞克斯鄉間住處旁的烏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處,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祕的本原。她活着時,爲世人創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她就是被譽爲現代小說高貴的女祭司,意識流文學的創始人,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牆上的斑點》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講,在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篇小說的時候,我讀得非常艱難,而且硬着頭皮讀了三遍以後,最終卻只能以癡人說夢、不知所云來概括,而且也正是從它開始,我害怕閱讀意識流作品,包括法國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英國喬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國福克納的《喧囂與憤怒》等這些大學生必讀的意識流經典名著。但是,在經歷了多年的教學生涯後,當我再一次細讀這部作品時,我卻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或者說獲得了某種感受與啓迪,又或者說與這部作品產生了共鳴。

全篇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沒有場面,沒有衝突,沒有時間、地點、場面等的介紹,甚至沒有人物--只有一個在自我世界裏自由馳騁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這個“我”的性別,“我”(或者她)幾乎與外部世界切斷了一切聯繫。根據我們傳統的分析法來判斷,這個“我”其實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線索的作用,是這個“我”將看似毫不關聯的意象組合成塊;此外,在小說的結尾還出現了“一個人”,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同樣也不可能以傳統的小說人物形象來框定他。小說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綿綿不絕的思緒,是跳躍性很大的聯想,是從生命的深潭裏泛起的漣漪。總之,作爲小說,它全然沒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說要素,我們對它的性質大約也只能作這樣的界定:反小說的小說,用流行的術語表示就是意識流小說。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爲什麼《牆上的斑點》只有思緒的飛揚、思維的流動,卻也能稱之爲小說,因爲它要捕捉的正是人們的潛意識,要向讀者客觀地呈現那一刻自己意識流動的過程。正如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現代小說》中所寫的:“小說的適當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說的適當素材;頭腦和心靈的一切特點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覺印象都有用處。”因此,《牆上的斑點》不是關於那個“斑點”的小說,“斑點”不過是觸發她豐富聯想與想像的一個媒介而已,小說的主題也正濃縮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反覆細讀這篇小說,我們不難發現,在“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動中,或隱或現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與生活的真實--生命具有無限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確定的甚至神祕的,不可能爲它找到明確的結論,正如我們面對面地坐在車廂裏,相互觀看,只能看到些朦朧的幻影,或者猶如與車廂外的人一樣擦肩而過,難以彼此瞭解。在作品中,弗吉尼亞伍爾夫還表達了一種“平靜的、幸福的聯想”--一棵樹倒下了,它的生命並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換言之,弗吉尼亞伍爾夫有這樣一個信念:個體生命與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體驗依然存在於現時的記憶中,從而使個體生命透過轉移和延續獲得擴展與永恆。更爲激烈的是,在這篇小說中充滿了對男性話語霸權的挑戰,她憤慨地指出:“男性的觀點支配着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着把這一切陳腐的枷鎖都送進垃圾箱,她渴望擁有一個“安寧而廣闊,曠野裏盛開着鮮紅的和湛藍的花朵”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裏沒有惠特克年鑑,沒有尊卑序列表,人們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總之,《牆上的斑點》蘊涵着弗吉尼亞伍爾夫許多意義重大的體驗和領悟,它觸及到生命在個體死亡之後永恆延續的問題、自然與機械性現實的對立問題、文學創新精神與陳舊規範相沖突的問題,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體制和男性觀念的問題等等。正因如此,《牆上的斑點》才產生一種巨大的震撼力與穿透力,給了我們無窮的回味,使我們的靈魂在閱讀中得到洗滌。

當然,《牆上的斑點》給我們的感覺遠不止這些,例如她的那種自由灑脫的語言,她對排比、類比與比喻等修辭手法的熟練運用,她筆下那種雋永深刻的象徵與暗示以及她對人類精神複雜性的闡釋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弗吉尼亞伍爾夫是一口清澈而深邃的精神之井,《牆上的斑點》則是這口井中泛起的一朵小水花,在你覺得你已看到它、把握它的時候,它已融人井水之中,除非你能喝乾井水,你纔可以說,你真正理解了它。

說不清的弗吉尼亞伍爾夫,說不盡的《牆上的斑點》。

二、亮點探究 

1.體會作者筆下意識流動中產生的每一個幻象(用詩的術語稱之爲“意象”也未嘗不可),請分析它們究竟是作者信馬由繮、不着邊際、東鱗西爪的產物,還是有着特定的思維指向和清醒的選擇,是作者表達思想的載體。

探究學習:要解答這個問題,可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這裏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作者意識流動中出現的色彩。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大量運用了色彩詞,而且基本上是冷暖兩色交替出現。請看開頭一段:作者先連用了四個“紅”:“黃色的火光”(通常人的視覺中“火光”也是一種“紅”)“火紅的炭塊”“鮮紅的旗幟”“紅色騎士”;接着便出現兩個“黑”:“黑色巖壁”“呈暗黑色”。“紅”與“黑”分屬冷暖色調中的兩個極致,它們先後出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預示着作品中涌動着兩種對立的情感:亢奮與壓抑,渴望與沉淪,開放與封閉,自由與禁錮,即作者說的“興奮或痛苦的思想”。可以說,開頭出現的這兩種顏色,實際上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調,接下去出現的幻象,可以說都是這兩種情感的形象展示。由此可見,意識流小說中的幻象並非胡思亂想,更不是致幻劑下的怪異形象,它在貌似荒唐的連綴中,表現出作者明確的意識指向,它是作者“注意”與“選擇”的結果,正如“意識流”這個概念的發明者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意識始終是對於它的對象的一部分,比另一部分更感興趣,並且在思想進行的全部時間,都在歡迎這個,拒絕那個,換言之,都在選擇。”

2.有的人認爲意識流的作品筆法散漫隨意,它是不講究結構的,從中你找不到任何結構的脈絡,你這樣認爲嗎?請以《牆上的斑點》爲例,試作探討分析。

探究學習:人們對意識流小說的誤讀,很多情況源於對意識流小說結構的這種誤解,這也是意識流小說家的美學思想不能持久地爲大衆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其實,意識流小說並非不要結構,只是它們對傳統的文字進行了解構,重組了自己的小說結構,或者說是在一種新的美學形態和形式中重建了人的經驗。即擺脫那種依賴情節及其後續發展的傳統的束縛,反對對“事物的精心編造”,轉而尋求“表現轉瞬即逝的感覺,或頭腦中意識與無意識的精神活動,然後將其與外部同一樣式和節奏的一種更加普遍的意識聯繫在一起。瞬間的反應、暫時的情緒、短暫的刺激、隨意的暗示和遊離的想法,實際上‘集中’在與某些相互連貫和構成事物的文體關係上”(安德魯桑德斯著,谷啓楠等譯《牛津英國簡明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細讀《牆上的斑點》,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種“事物中的相互連貫”。這裏有必要將作者意識的流動作一番剖析。在《牆上的斑點》一文中,作者主要採用了兩種流動方式,一種是跳躍式流動,一種是連環式流動。跳躍式流動又分爲兩類,第一類是平行跳躍流動,即事物與事物之間處於一種平行的關係。例如鳥籠子、鐵裙箍、鋼滑冰鞋、安女王時代的煤斗子、彈子戲球檯、手搖風琴、珠寶等,這些事物可以隨意編排,不存在排序上的先後。另一類是層進式的跳躍流動,即事物之間存在着濃淡深淺高低大小早晚等關係,例如斑點--釘子--肖像畫--老房子--舊房客--火車上所見等等,這些事物無論是它的形式還是意義,都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是不能任意排列的。連環式流動,類似於我們修辭學上的“頂針”,即由前一個物象引出後一個物象。例如古冢--墳墓或營地--白骨--收藏家(收藏白骨)--牧師(與收藏家通信)--老伴(借考證帶老伴旅行)--櫻桃醬、書房(此時老伴正想做櫻桃醬或收拾書房)--營地或墳墓(牧師的希望)等,可以說這些物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一件事引發出另一件事,它們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連環關係。由於作者採用了這樣兩種意識流動的方式,所以,小說在鬆散的表面下,隱藏着嚴謹的深層結構。除此以外,小說採用變式反覆的手法進行過渡,也使結構變得自然合理。如“如果這個斑點是一隻釘子留下的痕跡”“我還是弄不清那個斑點到底是什麼;我又想,它不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可是牆上的斑點不是一個小孔。它很可能是什麼暗黑色的圓形物體”“在某種光線下面看牆上那個斑點,它竟像是凸出在牆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圓形的”“假如我在此時此刻站起身來,弄明白牆上的斑點果真是--我們怎麼說不好呢?--一隻巨大的舊釘子的釘頭”“我一定要跳起來親眼看看牆上的斑點到底是什麼?--是隻釘子?一片玫瑰花瓣?還是木塊上的裂紋?”“真的,現在我越加仔細地看着它,就越發覺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哦,牆上的斑點!那是一隻蝸牛”。這些過渡句既顯示出作者語言的豐富性,更使意識的流動顯得環環相扣,前呼後應。

3.請找出文字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探究學習:弗吉尼亞伍爾夫經常藉助一種閃爍其詞的風格,努力描繪那些在意識中不斷跳躍流動的物象,使文字具有一種詭譎神祕,散漫不羈的特徵。但由於時時處處流露出來的對生活的頓悟,卻使這些平常而又奇特,瑣屑而又稍縱即逝的無數個意象顯出了一種強勁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筆下,那些驚人的哲理,常有以下作用:①用來引導過渡,如在對斑點展開聯想之前,她寫道:“我們的思緒是多麼容易一哄而上,簇擁着一件新鮮事物,像一羣螞蟻狂熱地擡一根稻草一樣,擡了一會,又把它扔在那裏。”這句話既說明了人的思維與意識的特點,也爲自己後面的聯想奠定了基礎。②用來概括總結,例如當她的思路從斑點聯想到木塊上的裂紋,聯想到木板,再聯想到樹及樹的倒下後,寫道:“即使到了這種地步,生命也並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

這個句子,是對前面一次連續的意識流動的提煉,從中揭示了生命的本質與意義。③用來突現並提升主題,《牆上的斑點》所要表現的是生命的神祕與不可控制,從而否定束縛生命的種種陳規陋習,追求生活的自由流暢,爲此,在作品中,多次出現相關的哲理式句子,如“天哪,生命是多麼神祕;思想是多麼不準確!人類是多麼無知!爲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麼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人們在兒童時期就認爲這些事物是正統,是標準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須遵循,否則就得冒打人十八層地獄的危險”“這裏是多麼寧靜啊--假如沒有惠特克年鑑--假如沒有尊卑序列表”。這些句子,使文字的意義變得明確起來,使讀者對作者頭腦中的無數個印象也有了較爲清楚的認識。

4.伍爾夫在《牆上的斑點》中寫道:“生命是多麼神祕;思想是多麼不準確;人類是多麼無知……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段話深刻表現了(  )

A. 現代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B.19世紀之前西方人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懷。 

C. 現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識。 

D.19世紀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識。 

探究學習:這道選擇題貌似簡單,但要作出正確的選擇卻並不容易。這裏首先要把握意識流小說產生的背景和基本特點,同時要了解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觀念以及她的創作心境。我們知道,意識流小說是上世紀2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現實面前,普遍感到悲觀、孤寂,並接受當時哲學界推行的非理性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從其現實性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排除B和D兩個選項。再從意識流小說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義思想人手,聯繫弗吉尼亞伍爾夫時時處於一種封閉孤獨的心理狀態,時時感受到命運的不確定性的思想意識,由此可以推斷只有A選項是正確的。

5.作者對牆上的斑點最初的猜測是釘子,而最終告訴我們的是蝸牛,在英文裏,釘子(nail)和蝸牛(snail)只有一個字母“S”的差別,作者這樣設計有何用意?

探究學習:這是作者爲小說預設的一個諷喻,是作者美學思想與人生觀念的反映。在作者看來,牆上的斑點究竟是什麼毫無意義,它與一切具體事物的聯繫也不重要。真正有意義或者說至關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識活動與意識反應。這實際上是在證明,人的精神活動比枯燥的現實更豐富、更生動、更重要。

三、選題設計 

1.從《牆上的斑點》看意識流小說的詩意美。

研究方法:

(1)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徵。

(2)《牆上的斑點》的語言美(詩性語言)。

(3)《牆上的斑點》的結構美(詩性結構)。

(4)《牆上的斑點》的想像美(詩意想像)。

(5)意識流小說中的詩意美集中體現在《牆上的斑點》中的“三美”。

參讀書目:

(1)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維洛奇著,王峻巖等譯《小說的藝術》,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4)伍爾夫著,劉炳善譯《書和畫像》,三聯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2.試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觀。

研究方法:

(1)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基本內涵。

(2)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的形成。

(3)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看她的生命觀。

(4)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觀。

(5)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觀對我們的啓迪。

參讀書目:

(1)伍厚凱《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爾夫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譯《伍爾夫隨筆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黃梅、張耀東譯《伍爾夫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