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長亭送別(一)(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元曲及作者。

2.疏理劇情,並重點賞讀這齣戲開頭的三支曲詞和結尾處《一煞》、《收尾》兩支曲詞,體會曲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3.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教學重點:1.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 

教學難點 :1.透過鑑賞景物把握詩人感情。 

2.作者在融匯古典詩詞中的自然性。 

教學手段: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結合多媒體教學。 

 知識連結:

(一)元曲與唐詩、宋詞鼎立並稱爲“一代文學之勝”。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爲舞臺上演出的雜劇。也可以這麼說: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別。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數(散套)和小令。散曲相當於元雜劇的一折,但無賓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組成的清唱。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單隻曲子,我們平常所講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着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爲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脣》、《山坡羊》等

3、曲韻:元曲在押韻方面的要求

4、平仄:每首末句的平仄。 

5、對仗:曲的對仗要求比較自由

6、襯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

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有: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牆頭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此外,王實甫的《西廂記》、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雜劇。

(二)介紹作者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

(三)介紹《長亭送別》在《西廂記》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詞。 

《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長亭送別》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爲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着劇情的發展,鶯鶯終於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爲夫妻。但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鶯鶯在長亭爲他送別。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於文采的特點。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潔:和尚的別稱。這裏指長老。

    (4)迴避:避忌,顧忌。

    (5)做親:舉行婚禮。

    (6)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探究過程:

一、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張珙(  )  玉驄(  )  搵(  )做  諗(  )知

玉醅(  )  泠泠(  )  謹賡(  )  暮靄(  )

二、 疏理劇情,整體感知。

《長亭送別》寫鶯鶯、紅娘、老夫人到十里長亭送別上京趕考的張生,鶯鶯是最重要的劇中人,經過的時間線索。度依據送,把課文劃分爲四個部分。 

三、品讀賞析。

1.賞讀曲詞《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學生先背誦,後作賞析。提問:這支曲子在修辭上有什麼特點?是怎樣渲染出劇中主人公的離愁別恨的? 

2.與《端正好》對比,賞讀劇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問:和《端正好》一樣,《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評點這兩支曲子說:“末二曲寫張生去後鶯鶯的悵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虛情實寫,正語反詰,俱臻妙境。”試說說你對這段評語的理解。 

 

3.與以上三支曲子對比,賞讀《滾繡球》和《叨叨令》。 

提問:這兩支曲子主要寫什麼?有人說,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這樣的曲詞,纔可以稱爲“絕紗好辭”,《滾繡球》與《叨叨令》便相形見絀,你的看法怎樣? 

當堂檢測:

閱讀下面一段曲詞,完成下題。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爲甚麼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1.對[正宮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透過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情人分別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B.藍天的白雲,萎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悽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曉來”兩句,使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構成一種“無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爲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後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

   2.下列對[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夕陽”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

B.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許多蒼涼況味,而且把別離的悽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內心的許多“潛臺詞”,也啓示着讀者觀衆的豐富聯想。

C.“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境的寂靜,更刻繪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

D.“來時”一句,直抒胸臆,表現鶯鶯留戀美景,留戀情人的情懷。 

3.試以《長亭送別》最後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李後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一比較分析。

 

總結歸納: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五支曲子,對課文華美曲雅、富於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豔麗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下一課時,我們將時一步賞讀共餘曲詞。 

課後作業  

1.複習已講析、討論的五支曲子,進上步作吟誦體味。 

2.誦讀自《脫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體會其中反映出的鶯鶯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性格。 

反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