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樵夫別砍那棵樹(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樵夫別砍那棵樹》教學設計

樵夫別砍那棵樹(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瀋陽市興東中學  王娜

教學目標:

1、把握詩的內容,理解詩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詩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3、理解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與嚮往,並在實際生活中創造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寄託的感情。

   難點:多角度探討詩歌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 導新課:

有這樣一首詩,自從1830年發表以來就一直很流行,尤其工業和城市的擴展取代了鄉村的景象,人們便更加珍愛這首詩,甚至那些從未讀過此詩的人也牢牢記住它的題目,直到現在還有很多環境保護者,把它作爲宣傳環保的口號,這首詩就是“樵夫,別砍那棵樹”。它的作者是美國詩人喬治珀金斯莫里斯。

設計意圖:從背景匯入,不僅使學生對詩歌及作者有了初步瞭解,更引起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與關注,從而爲學習詩歌打下良好基礎。

二、 自由讀

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方式來朗讀。(例如:高聲朗讀、低聲吟誦、幾名同學合作讀等)

設計意圖:初讀詩歌時,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既能掃清字詞障礙,又能拉近與文字的距離。

三、聽範讀

設計意圖:讀詩要注意節奏、重音,更要飽含感情。傾聽名家範讀,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詩歌境界,感受到飽滿的感情,瞭解朗讀的技巧。

四、 分節讀

找四名同學分節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談爲什麼要這樣處理詩歌的朗讀。(用什麼語氣來朗讀的)

設計意圖:每一個學生對於詩歌都有自己的感受,他們按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去朗讀詩歌,這樣儘可能地挖掘學生對詩歌的獨特感受,並可以適時鼓勵和表揚學生獨到的見解。同時這個問題的設計正好和詩歌中作者對樵夫的態度變化相吻合。把握住語氣,就理解了態度,從而在師生互動中明確了作者對樵夫的態度是勸說、責問、懇求、警告。這時,學生再來讀課文就會把語氣的變化朗讀出來。

五、 齊聲讀

提問: 作者對樵夫的態度越來越強硬,那是因爲作者對老橡樹的感情越來越深,那麼,你能體會到作者對橡樹懷着怎樣的感情嗎?

明確:喜愛,依戀,讚美。

緊接着,提問:你是從詩歌中哪些語句中感悟到這些感情的?

設計意圖:理解情感的過程,正包含着對詩歌中語言的品味,引導學生從詩句中學會理解感悟。

提問:詩歌中作者僅僅是表達對橡樹的感情嗎?你能否把主題想得更深遠,更廣闊嗎?

明確:對自然的珍視,對往事的追憶,對先人的懷念,對手足親情和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的嚮往等。主題不唯一,只要言之有據,即可。

設計意圖:新課程特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對閱讀的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詩和心靈存在直接的對應關係,詩歌能夠直接地體現作者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啓示性,我們只要透過自己的誦讀、品味,走進詩歌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作品產生心靈的共鳴,這能充分吸收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的精神營養。尤其這首詩歌的主題不唯一,對一首詩歌可以多角度理解,這樣既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又拓展了學生開放思維。

請同學們帶着對老橡樹深厚的感情齊聲朗讀。

設計意圖:以學生爲本,讓學生自己去讀,正如於漪老師所說:"要反覆讀,把無聲的文學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學生從中受到薰陶,從而培養了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此基礎上,再趁熱打鐵將學生引向更高的鑑賞層次。我們真正的走進了詩歌的內核,受到詩歌精神的薰陶,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詩歌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拓展:

當我們被詩人與老橡樹之間的深厚感情所感動時,你心中一定有一股熱流在涌動,在你的記憶深處,一定有像老橡樹一樣和你有着深厚感情的事物,請你能講出來與大家分享?然後請用詩的形式,寫四句詩。

設計意圖:學生對詩歌的情感有了體驗之後,教師在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的體驗

    和感受,在具體的詩歌教學中,採用商討式、徵詢式的語言,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種平等的環境中,學生多了一種"自我感"和"親歷感",少了一分"壓抑感"和"緊張感",使學生真正成爲了詩歌學習的主人,學生的生活體驗、獨特的感受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學生就會暢所欲言,將詩歌的情感外延到生活之中,再次受到詩歌精神的薰陶。

七、 結束語:以老師的範讀作爲結尾。

設計意圖:學習詩歌最主要的就是誦讀,本文以讀開始,以讀結課。教師深情的朗讀把文章感情推向更高境界,而全場深深地沉浸在對詩歌的陶醉之中,此時於高潮處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意無窮,留下的是對詩歌無限的回味,讓學生於課外繼續感受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