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邊塞詩(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邊塞詩(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深入瞭解盛唐邊塞詩.

二.欣賞王昌齡的邊塞七絕.

三.結合具體詩句,學習鑑賞邊塞詩.(重難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授課過程:

第一教時

一.瞭解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界戰爭生活爲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等詩人。主張:

1、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

2、表現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

3、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

4、抒發禦敵建功的願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

5、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當然,我們今天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爲這一類。

鑑賞邊塞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徵。

②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③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二.視頻欣賞<<唐之韻>>邊塞詩人(上),瞭解王昌齡等詩人.

三.王昌齡及其邊塞詩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祕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後爲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詩體多用易於入樂的七絕。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詩不同。 

他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爲邊塞的名作。其中有的詩寫出了戰士愛國的壯志豪情: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四.邊塞詩鑑賞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虛實結合,情景交融是本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請結合詩句,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第二教時

一. 總結上堂課的鑑賞作文

二. 邊塞詩鑑賞練習

1 閱讀盧綸的《塞下曲》,回答問題。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詩的作用。

月黑,無光;雁飛高,無聲。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靜,爲下文單于遁逃唐朝將士追擊作了鋪墊。

⑵詩中能表現主題的形象是什麼?

主題是表現邊境戰爭艱苦,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能表現這一主題的形象在最後一句,一支騎兵列隊正要出征,剎那間,將士的弓刀上落滿了大雪。

2讀李益的兩首邊塞詩,回答問題。

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⑴兩首詩都表達了        主題

⑵試分析“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詩句中的形象。

“磧裏”“月中”使人倍感環境的悲涼,氣氛的悲愴。“三十萬人一時回首”誇張手法寫出典型的情景,顯出笛聲的哀怨,表現徵人思鄉的感情。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麼表達效果?

兩個比喻寫出邊塞的荒寒淒冷,描繪出觸發徵人思鄉的典型環境。

3 讀王之渙的《涼州詞》,回答問題。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⑴詩中“怨”的內容是什麼?

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

⑵“何須”二字有什麼意味?

“何須”有寬解婉勸之意。雖然將士有思鄉之怨,但也意識到戍邊的責任重大,這二字使全詩基調悲中有壯,悲涼中有慷慨。

三.作業:

參考:

從軍行 

一、 教學目標 

1, 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 注意邊塞詩歌中意象的運用 

3, 學習詩歌的對比,瞭解詩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  教學重難點 

1, 注意邊塞詩歌中詩人懷鄉思親之情 

2, 邊塞詩歌中音樂的表達作用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回憶背誦上學期學過的〈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而引出“邊塞詩歌”主題。 

2,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 

3,王昌齡背景介紹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早年曾漫遊四方,到過塞上。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開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職祕書省校書郎,七年後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選,授汜水(今屬河南)縣尉。開元二十七歲年(739),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舊唐書》本傳), 終於本年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自嶺南北歸,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但幾年後,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髮生,王昌齡北還,路過毫州郡時,爲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總體感知 

從軍行 (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描寫邊塞將士久戍思歸的邊塞詩歌。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爲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瞭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着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透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着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着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爲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5,重難點分析 

1)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場景,用自己的話表述。  

提示: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深秋時節,一位守衛邊疆的戰士獨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傷悠揚的羌笛聲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  這首詩在寫相思之情有什麼特點?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樂抒情,  

3)  環境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有什麼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邊防城鎮,偏僻)     黃昏(暮色思鄉  淡淡哀愁) 

海風秋(悲秋情節        淒涼)     羌笛(別離鄉情   幽怨淒涼) 

關山月(關塞山川      距離遠)      

    總結:環境描寫對人物內心心理活動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內心相思的情緒。 

4)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麼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麼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爲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淒涼孤獨,透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採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爲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較分析同一個詩人不同風格的詩句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爲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習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裏,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當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後,"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年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蕩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總之,這首詩不說別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手法.  

比較兩首詩同樣寫“愁”,但兩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從軍行》(其一)愁中帶有苦的意味,因爲戍守邊疆的環境淒涼,帶給主人公內心的淒涼。情感更深一層。 

《閨怨》只是單純的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書 

  烽火城   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秋       傷春悲秋(襯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愁       點明主題 

7,教學後記 

在這節課中學生朗讀詩歌流暢,咬準了字“羌”的音,在複述學過詩歌的時候,古詩再次複述的能力較好。學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時,能較快分析出詩歌中景物描寫對於主人公內心的烘托作用。學生在比較《從軍行》(其一)和(其四)時,比較兩首詩表達主題,環境對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應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