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五柳先生傳

[教學目標]

1.理解有關的文言詞語的含義。

2.瞭解古代人物傳記的寫法及特點。

3.學習運用樸素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理解陶淵明的精神風貌。

[難點、重點分析]

1.爲什麼說《》就是陶淵明的自傳呢?

分析:古代傳記一般是他人寫的,而且,傳記一般是傳主去世後才撰寫的。本文大概是陶淵明28歲時所寫,作者以幽默的筆調,對“五柳先生”的生性愛好和生活情況進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們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於貧困,期望以詩、酒自樂的情懷。從對“先生”的描述來看,只要對陶淵明的生平有所瞭解的話,不難發現,其實就是對陶自己的寫照。陶淵明在二十多歲時就撰寫“自傳”,後面還加上一段讚語,尤其顯得逼真。由此可見,陶淵明的確是恣情任意,與衆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認定,本文即陶淵明的自傳。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號由來,應如何理解?

分析:傳記開頭一般是介紹傳主的名姓、籍貫等,這是慣例。因“不詳”其姓氏、處所,故以其“宅邊”有五棵柳樹而稱宅主爲“五柳先生”,給人一種不同凡俗的感覺,同時也隱含了陶淵明超脫的隱士風格。

3.如何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

分析:現代漢語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的瞭解。在此如果也這樣理解的話,就未免有些斷章取義,有失偏頗了。試想,作爲文學大師的陶淵明,總不至於是“不求甚解”罷。分析語句的含義,必須置之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所以,我們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聯繫下文內容,貫通起來,方能識其真義。下文接着的語句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讀書)時一有體會,便高興得廢寢忘食。不難理解,陶淵明讀書重視的是感悟。我們可以這樣認爲,“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應該是指陶淵明喜歡讀書,但不追求對字句的穿鑿附會(即不拘泥於對字句的解釋),而重在感悟。後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斷章取義,拿此句來做遮羞布,掩蓋其無知的真面目。

4.關於“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應如何理解?

分析:這部分着重寫“五柳先生”喜歡喝酒,儘管家境困難,衣食不周,但他卻毫不在意,發現了他樂觀豁達的性格。

從陶淵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對世俗的不滿,這一點從他“愛菊”,追求高潔的品性不難理解。

陶淵明生性愛喝酒,由於“家貧”又不能經常得到滿足。“親舊”知此愛好,“或(有時)置酒”來招待他。這一點爲後文“自贊”“不慼慼於貧賤”作了鋪墊。對親舊召飲,陶淵明是每請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娛之情躍然紙上。“既醉”就離去,從不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義複詞,偏指“去”),表現自己知足常樂之意,暗合“以酒自娛”。

5.第一段後面寫以詩文自娛,那麼前一句寫“環堵……晏如也”又是什麼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環堵……”意在突出“家貧”,用意仍爲表明其安於貧困的性情。

雖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經常寫文章以自娛爲樂,並沉浸其中,以至於忘記了世俗的歡樂與憂愁,而且願意以此享盡天年。

透過作者的細緻描繪,一個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的隱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6.文章最後爲什麼寫一段“贊日”?文段中引用“黔婁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傳記後面寫上評語,是古代傳記的一般慣例。如《史記》中每傳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類的評語。本文中的“贊日”亦同上例,只是換“評(曰)”爲“贊”而已。這一部分對五柳先生的評價更直觀地表現了他高潔的情懷。

文中引用“黔婁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忻忻(xīn)於富貴……傳中援引其後兩句,改“忻忻”爲“汲汲”。“忻忻”,高興的樣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婁這樣的名士類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認爲兩人是同一類人,他們共同特點都不爲貧賤而憂愁,不追求富貴榮華。

7.《》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1)語言清新自然,個性鮮明。

本文語言樸素洗練,心聲袒露,毫無雕琢之痕,沒有半點做作之處,確是文如其人。

(2)選取事例典型,描繪惟妙惟肖。

文章雖不長,但所選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幾筆,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形神兼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讀。

在初一第二冊我們學過《桃花源記》,作者是陶淵明,大家對他有哪些瞭解呢?(生答,師對陶淵明的性情等特點板書)現在,我們來學習他寫的一篇傳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或讓學生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節奏。指出幾個字詞的讀音:簞瓢屢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歟yú。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後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評價。

3.指導學生默讀課文,並參照註釋自己疏通文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圈畫出來,允許學生對疑難問題討論解決。

4.針對文中沒有註解、學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1)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清閒安靜,不羨慕(或追求)名位利祿。

(2)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一句必須聯繫起來理解,否則會斷章取義。意爲:喜歡讀書,但不在字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每當有體會,就高興得廢寢忘食。

[點撥:結合具體語境體會文章語句的含義,注意上下文的聯貫。]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經醉了時,就離開(親舊處),從不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給學生指明強調“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經常寫文章自得其樂,(詩文)很能顯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此語瞭解大意即可。如學生水平較高,興趣廣泛,亦可將此典故講給學生聽。(文中有註解)注意:有言,曾經說過。後文中的“歟”同“與”,表疑問語氣。

必須明確:對文言語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學生聯繫上下文內容通曉大意即可,千萬不可過分在字詞解釋上下功夫。

5.指導學生用白話文複述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明顯失誤可及時訂正。

三、讓學生聯繫自己對傳記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較一下,明確傳記的一般寫法和特點,教師適當點撥。

傳記開頭一般介紹傳主的姓名、籍貫,然後敘述傳主的生平事蹟,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後對所記之人和事作一評價。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指導學生再讀課文並討論,要求:

畫出文中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語句,並理解其性格特點。

(1)透過讀,先找出相關語句。

(2)再討論表現了其何樣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淡泊名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喜歡讀書,注重感悟。

“性嗜酒”:愛好喝酒,以酒自娛。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曠。

“環堵……晏如也”:儘管家境困難,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現了他樂觀

豁達的性格,同時也表現了他能安於貧困的隱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終”:以詩自娛,不計得失。

“不慼慼……富貴”:安於貧困、不求名利。

[教師應適時點撥,讓學生用最簡潔的語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結:五柳先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從對其討論的情況不難發現: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志向高潔的隱士。他雖然生活窘迫,卻樂觀豁達,以酒、詩自娛,可謂超凡脫塵、與衆不同。

(4)比較“五柳先生”和陶淵明的性格。

不難發現,“五柳先生”即陶淵明。本文即陶淵明的自傳。[結合導課中的板書。]

五、體會本文的寫作特色。

用提問方式啓發學生去感受本文語言的精妙之處和選材的`精當。

1.本文語言清新自然,個性鮮明,袒露心聲,毫無雕琢之痕,沒有半點做作之處,請你從中找出體現這些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有何妙處?

[注重讓學生談自己的具體感受。]

2.本文雖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選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雖是寥寥幾筆,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描繪得惟妙惟肖。那麼,本文選取了幾個事例?其典型性表現在哪裏?

[同時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雖短,卻前後照應,結構嚴謹。試從文中“贊”語中找出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的一句話,並談出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學生不難看出是“不汲汲於富貴”一句;對第二個問題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談出一點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訓練學生議論表達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師可向學生展示有關時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學生回憶《桃花源記》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聯繫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比較思考:《》中看似平淡的內容中蘊含着什麼深刻內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麼樣的精神風貌?

[提示:陶淵明寄情於詩酒,可知其對世俗的不滿,對恬淡自由、人民安樂的生活的嚮往(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於貧困、志向高潔的情懷。學生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只要能談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標準答案”。]

七、背誦全文。

本文較短,可用“抄讀法”讓學生背誦。

八、作業。

要求學生將本文譯成現代漢語(不求字字落實,只求文能達意即可)。

[小資料]

《》鑑賞。

這是一篇用史傳體寫的自傳性散文。五柳先生實即作者陶淵明自己。史傳是由史官撰寫的,實錄行狀,見美見刺,褒善貶惡,作出評論,留芳遺臭,千古永垂。而作者儼然以史官立場、春秋筆法來爲自己立傳。如果不是詭譎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顯的特點是思想明確,形象鮮明。

傳說五柳先生是個隱士,來路不明,姓氏不傳。這並非姑隱其名,而是隱士必須的特徵,因爲郡望、籍貫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來,隱士而爲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於蔑視門閥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閥閭、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爲了便於稱呼,就以住宅邊五棵柳樹作爲稱號;由於受到尊敬,因而人們稱他先生;這正是姓氏字號最初的來歷和習尚,也在淳樸的社會中獲得尊重。所以這依史傳體例開頭介紹傳主的姓字籍貫,便有明確的對立於門閥世俗的思想傾向,顯出鮮明的性格特徵。

東晉盛行清德玄談,以隱矯名、以談炫榮的假隱士不少,其實是走捷徑的利祿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隱士,“遁世無悶”,淡漠世事,不尚玄談,不愛榮華富貴。所以文靜不多言談。但他有自己的愛好:“好讀書”,“性嗜酒”。隱士是士,也是讀書人,愛好讀書是本分,理所當然。不同於世俗的是,他讀書不是爲了做官求榮利,不必適應官府標準,無須牽強附會,穿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來讀書,所以每當有心得體會,“便欣然忘食”。他是從古聖賢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獲得充實和鼓舞,守志勵節。至於魏晉名士風流的飲酒,在他則是本性的嗜好,愛喝而已,既不標榜,更不風流,反而因爲貧窮,窘相畢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別人的禮貌態度。所以他的飲酒,任性而曠達,不矯情,不放肆,獲得親友的理解和寬容。

真隱士是貧士,不能安貧樂道,是堅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幾乎赤貧,住房破門,衣服破舊,飲食不繼,卻安然自在,而且還寫文章抒懷述志,自得其樂。這樣的生活,他滿足了,心裏踏實,沒有追求也沒有失落,沒有苦悶與煩惱。顯然,他不是儒家賢人顏回的安貧樂道,而是樂於老、莊的自然無爲、返樸歸真的道,跟虛僞醜惡的門閥榮利決裂。不過他的態度比較平和,只是“頗示己志”,似不揭露醜惡,因而顯得沖淡自然。誠如魯迅所說,醜惡多了,看慣了,衆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這恰是東晉時代的特色。

思想明確,形象鮮明,是作者採取史傳體寫作所必須的。史傳有贊,撰者以史官立場表明褒貶。本傳的贊十分明確歸結出五柳先生的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不愁貧賤也不求富貴,二是怡然自樂,返樸歸真,希望過先民生活。這也正是傳立行狀的取捨準則和傳文層次結構的安排原則,因而選材典型,行文簡潔,風格平淡樸實,意味深長,百讀不厭。

教學後記

標籤: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