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精選5篇)

稿件1.6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精選5篇)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 1

1、課堂真實自然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這節課非常真實自然李老師課堂教學中能夠從細節入手,感性和理性教學並存、結合實際生活現象很多,深入淺出層層推進教學。這一點我非常贊同,物理應當是一門說道理的科學,物理的“顏色”應當是“簡單”。作爲初中物理教師,面對着的是剛剛步入物理學習的學生,沒有物理基礎。尤其在講物理知識的時候,如果側重於理論講解,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沒有結合實驗和生活,我覺得講的再好也註定是一堂失敗的課,索然無味。這節課,該老師運用演示實驗、多媒體圖片展示實際生活現象:流動的`水,彎折的弓,高掛枝頭的蘋果……讓課堂變的生動有趣。學生打從心底喜愛上了這節課,從而爲後面教學瞞下伏筆。

2、課前準備充分細緻

“成功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着的人”。從課堂教學展示可以看出該老師課前的準備工作一定付出很多。該師教學手段運用靈活,課件做的很好。如前所述,尤其在實驗方面:演示器材和多媒體課件選擇精良,結合良好,透過ppt的直觀引入,讓學生討論,歸納後自然就引入了動能和勢能的概念就闡述問題切中要點。不光是實驗器材的準備,該教師還對於整個教學流程作了準備,先引入能量——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透過分組實驗互動來得到影響它們的因素,最終進行總結。

3、課堂教學氣氛好,互動性強

新課改精神強調應當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更多的留給學生,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該課堂師生互動性好,無論是在回答老師問題、還是在分組實驗的討論中,學生都積極討論,敢於舉手闡述自己的思考認識;教師並沒有包辦實驗結論,而是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自然實在完成了教學任務,並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收穫了知識結論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教師真正做到把講臺讓給學生,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充分體現出新課改精神,在朝着真正將課堂還與學生的方向努力。

4、教學模式比較新穎

就這堂課而言,應當是課堂分組演示實驗新課,容量大,包含了新課講解和分組實驗,對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提出要求。該老師能夠恰當引導學生,並將進行實驗和講授知識合理的分配在教學環節中,實驗雖多,但課堂目的性很強。同時對於學生,也體現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感受,我會把這些運用到以後的教學中去:教學無小事,課前充分的準備;課堂真正的還與學生,以學生爲主體,交互性教學。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 2

週四聽溫從跑老師的公開課——《動能和勢能》,讓我受益匪淺。溫老師設計的每一個實驗,語言的每一處銜接,選取的每一個事例,都顯現出溫老師的匠心獨運。整節課深入淺出、氣氛輕鬆活躍、師生積極互動、達成教學目標。

溫老師課上得生動,以實驗爲載體,透過學生的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教學過程中有多次的實驗、討論、發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課堂的豐富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活起來了。

溫老師透過飛機在空中飛行的錄象,輕鬆的引出運動的'飛機具有做功的本領,再透過各種事例說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透過影響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實驗,與學生巧妙的互動中,讓學生體會出動能、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使得動能、勢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活動就很容易進行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在教學中的滲透,使學生再次鞏固了這些實驗探究方法。學生的分組實驗、老師的演示實驗,都緊扣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從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鞏固概念,給我以後上概念課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啓發。

這節課充分展示了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魅力,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評價這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從教師的主導作用。溫老師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激勵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學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動成功所帶來的快樂。例如上課一開始,溫老師透過演示小球過山車的實驗,引發學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學生紛紛搶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溫老師在黑板上做了記錄。然後告訴學生,我今天也準備了幾種能量,讓學生分類。學生透過分類巧妙的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表現出了溫老師高超的組織教學,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從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理念,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在課堂學習表現積極,學生學習投入度達90%以上。在這節課當中,學生積極配合,主動學習,動手動腦,主動探究,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說明溫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善於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

三、從教育的本質,“教書育人”,關注所有的學生以其發展。例如學生討論發言時,溫老師即關注到前面的學生,又注意到後面的學生,即照顧的女生,又考慮到男生;巡視指導實驗時,溫老師參與到每組學生中和他們交流討論,並及時用激勵性語言給與肯定,如“你真厲害!”、“真了不起!”、“你們表現的非常出色!”。這樣增強了所有學生的學習勇氣和信心,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大面積提高。

當然針對整堂課上一些細節的表現上,我個人認爲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節課容量太大,教學時間達45分鐘,課堂結束有點倉促,對於《動能和勢能》可以分成兩節課完成。

當然瑕不掩瑜,這並不影響溫老師在這節示範課上所展示個人風採與魅力,正因爲有了溫老師這樣夯實的基礎和獨特的技巧,尤其是學生的積極參與與互動,使這節課依然是一堂難得的好課。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 3

朱世軍工作坊第一次送教下鄉活動在海口市第十四中學開展,該次活動我們聽了十四中的蔡海雲老師上的《動能和勢能》和榮山中學的陳瓊珠老師上的《浮力》等兩節課。下面是關於兩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一、關於《動能和勢能》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1、較好方面

(1)教學目標明確,目標導學效果好。上課一開始老師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們帶着明確的目標進入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以學案導學,使學生一步步達成學習目標,從而有效落實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2)重視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本節有三個探究實驗,老師透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老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等方式來進行實驗,實驗的結論都是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實驗中學到知識,提高實驗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3)注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學習。例如,“探究物體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特別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強調實驗用到的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4)自制實驗器材,實驗效果好。在探究“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她用兩個礦泉水瓶從某一高度落下,讓學生觀察放在沙面上的壓力小桌被礦泉水瓶壓陷進去的深度,比較礦泉水瓶具有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蔡老師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及實驗室器材相組合創造性設計的本實驗,取材簡單,操作簡便,實驗效果明顯。

2、有待改進方面

(1)學生上臺演示的效果需要改進。學生上臺演示實驗時背對其他臺下同學操作,講解時只講給給老師聽,這時老師並未及時提醒和糾正他。

(2)老師講得多,給學生討論與思考的時間少,給人有趕場的感覺。

二、關於《浮力》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1、優點

(1)以遊戲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效果好。

(2)教師教態自然,面帶笑容,有親和力。語言表述清晰,語速快慢合適。

2、缺點

(1)關於浮力概念的學習,老師採用的手段不合適,造成學生不能獨立總結出浮力的定義,只好照着書念。陳老師是這樣做的`:利用熱氣球圖片讓學生歸納氣體對物體有浮力;利用乒乓球從水中浮起的圖片及演示,讓學生歸納液體對物體有浮力。接着讓學生說浮力的定義。我認爲可以讓學生把乒乓球壓入水中,感受有向上的阻力存在,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浮力的定義和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這樣處理可以使學生自己生成知識,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老師介紹測量浮力的方法不夠好。課堂上老師重複講了幾遍如何測量浮力,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明白。這裏老師的引導方式可以換一下,例如讓學生手託着物體,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問學生手對物體向上的託力怎樣計算?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方法理解浮力的測量方法,效果肯定會好得多。

(3)時間安排不合理,老師講的太多,造成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過短,也沒有時間給學生一定的練習隨堂檢測學習效果。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 4

本節課教材內容呈現可以分爲三個部分:動能、勢能、動手動腦學物理。動能和勢能的呈現基本上是結合生活中事例,直接交待動能、勢能的概念,接下來是探究動能(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經歷設計實驗、完成實驗探究的過程,得到結論,透過小資料或想想議議等進一步對學習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動手動腦學物理是對本節所學內容效果的反饋、鞏固。

教師教學在內容的選擇上基本遵循教材,教學過程中對順序有所調整。大致流程如下:

1、首先透過演示小球沿斜面滾下撞擊小球做功,說明小球具有能量,引導學生舉例說說知道的能量有哪些,然後教師舉例,請學生對所舉能量嘗試進行分類,從而引入動能、勢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概念,透過反饋練習,依據動能、勢能定義例舉具有動能、勢能的物體,鞏固加深學生對動能、勢能的理解。

2、以演示實驗小球撞擊木塊移動距離不同入手,引出動能大小的差異,進一步要求學生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探究過程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分析、、實驗、展示、討論、結論等過程,繼而反饋練習,運用所學到的結論分析實際問題。

3、限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關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本節未做探究,留作問題學生課後完成。

4、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小結,交流學習收穫、發現與感到的不足。

本節教學大體特點是:

1.教學注重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靈活處理教材,限於教學時間,對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做爲重點、較爲完整的經歷探究過程,對學生課後完成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2.注重實驗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整節課教師演示實驗貫穿整個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時間安排充分,注重學生實驗的引導,同時又放手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教師對學生實驗小組分別指導,能儘可能面向全體學生。課件的運用能較好的創設情景,呈現內容,效果、效率上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實物展示臺的運用在小組交流實驗結果時,使全體學生都能看到學生所呈現的報告內容。

3.教師教態自然,有較強的親和力,教師基本功紮實,注重學法的'指導,熟練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4.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在整節教學中積極參與相關討論,參與面廣,動手實驗充分,反饋練習中,學生積極思考、交流看法,正確運用學到的知識分析討論問題。

5.本節課教學整體感受流暢自然,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濃厚。

對於本節教學的不足看法如下:

1.教師在學生舉例及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有意識的迴避,我想這是出於課堂教學整體把握,不在過細問題上糾結的考慮,當然這也帶來了對於課堂教學生成性的東西該如何及時處理的問題。

2、在觀察小球推動木塊移動距離時,分析討論質量、速度哪個因素對動能的影響較大的實驗設計上,當質量增大1倍,而速度也增大(實際增大2倍),就此說明速度對動能的影響較質量大,實驗設想很好,但因速度並非增大1倍,可以考慮實驗的改進。

動能 勢能 機械能評課稿 5

聽了郝老師的《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一課。就在我們都在計劃假期遊玩、抱怨假期短少的時候,郝老師放棄自己休息時間一直到在做準備,經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郝老師的教學設計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參加了市裏賽課時獲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

下面是我透過本次聽課受益較大的幾個環節:

首先,郝老師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鐵絲的溫度升高?”的小問題很自然的引入新課。學生透過討論與交流總結出如下方法:用手摩擦、用火加熱、放陽光下、放在熱水裏、用錘子敲打、彎折鐵絲。緊接着教師繼續提問這些方法中,透過熱傳遞增大鐵絲內能的有哪些?此處既是對熱傳遞的方法進行復習,也爲之後比較兩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鋪墊。

其次,在總結出對鐵絲做功,鐵絲內能增大後,教師有應用空氣壓縮引火儀演示對空氣做功,空氣的內能是否也會增大的疑問。

這裏郝老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分析如下:用活塞封住一部分空氣,透過壓縮對空氣做功,這部分空氣的內能會增大嗎?演示。放入一點棉花,迅速壓縮試試,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同時提出你看到什麼現象?說明了什麼?從而加深學生對物體做功改變內能的理解。比較結論一、二,可以得出結論三:“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這是機械能轉化爲內能。”並將重點內容進行板書強調。

接着,透過類比的方法很自然地進行過度,“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機械能轉化爲內能。如果物體對外做功呢?物體的內能會減少?,內能會轉化爲機械能?”在一系列的問題串後進行演示實驗二,擰緊蓋封住礦泉水瓶內的空氣,加熱後,擰鬆瓶蓋時,注意觀察瓶蓋和瓶口處發生的現象?然後讓學生分析,瓶口出現“白氣”,說明什麼?(這是對初二物態變化部分內容的一個回顧)然後繼續追問“瓶蓋飛出”,說明什麼?從而得出結論四——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內能轉化爲機械能。

經歷擰礦泉水瓶讓瓶蓋飛出,逆向思考物體對外做功時能量的改變,然後再演示用熱水達到瓶蓋飛出的同樣效果,使得學生認識到熱傳遞和做功兩種方式的異同。

最後,藉由酒精點火爆炸的實驗,將之前的研究過渡到應用層面——熱機(內燃機)。這樣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將知識與實際聯繫起來。

總體來說,本節課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而且本節課十分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後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個人認識,當然郝老師的這節課的亮點不止這些,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是數不勝數,在今後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