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佛經

淺談佛經翻譯與漢語四字格的發展

佛經3.12W

一、佛經翻譯對漢語的雙音化的促進作用

漢語的雙音化是漢語發展過程之中最重要的一環,佛經翻譯在漢語雙音化的發展進程之中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之中,有的學者認爲雙音化是漢語詞彙量擴大的一個標誌,我國漢語雙音化的快速發展時期是我國的中古時期,在擊敗粘結,中古漢語瓷婚系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單音詞彙爲主體的漢語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之中,佛教經典的傳播和翻譯是漢語雙音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漢語的雙音化在研究之中一般認爲和漢語四字格的關係是間接的,但是,漢語的四字格並非只是由雙音詞簡單的組合而成的。在《詩經》之中,已經存在了漢語的四字格,且包括當前漢語的四字格的幾乎所有格式。此時的雙音化尚未形成。導致漢語雙音化的主要原因是構詞方法的多樣性。漢語的四字格在雙音化完成之前主要是以疊音的形式爲主,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由雙音化所引起的漢語的構詞方法的豐富化爲四字格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在佛經翻譯過程之中,佛經之中多樣化的構詞方法極大的推進了漢語的構詞方法的發展和進步,佛經翻譯的影響是漢語雙音化在中古時期發展迅速的推動力之一,完善和發展了多種構詞方式,爲漢語四字格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二、梵漢翻譯之中音節處理和四字格的關係

在佛經的翻譯過程之中,最為主要的'是將其中的梵文翻譯爲漢語。梵文和漢語是兩種組成和使用特點完全不同的文字,漢語的音節簡單,單音節詞語較多,而梵文的音節複雜,在兩者的翻譯過程之中不存在可以進行語素聯想的關係,且兩者之間的音譯也難以進行,梵文作爲一種多音節的語言,在音譯過程之中難以使用漢語之中的單音節詞語進行翻譯。假如以意譯的方式進行翻譯,漢語單音節詞數量不足以表達清楚的意思。在梵文和漢語的翻譯過程之中對多音節詞的需求很大。在這一過程中,以佛教用語爲主的多音節詞語產生。雖然這一部分的詞語不完全屬於四字格詞語,但其出現加重了四字格詞語在漢語之中的分量,也促進了多音節詞語的發展。多音節詞語在當時的漢語之中數量較少,一直是漢語發展之中的詞彙弱項,透過佛教用語的傳播,漢語言之中的多音節詞語的產生和使用得到了激活,使得漢語言多音節詞得到了平穩的發展,逐漸發展成爲結構穩定,類推能力強的四字格詞語。四音節詞也在漢語的四字格中找到了自己最好的生長點。據統計,現代漢語的四音節詞近年還出現了數量上升的趨勢,這與四字格詞語長期以來在漢語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不無關係。再往前溯源,佛典翻譯中對多音節的選擇應該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佛經的教化作用和新文體

在佛經的翻譯之中,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的教義和教化民衆,在這一目的的驅使之下,翻譯者在佛經的翻譯過程之中採取了一種散韻結合的問題形式,方便了民衆之間的傳播和記誦。除了問題革新之外,翻譯者還將內容進行了一些特殊處理,採取四字一大頓,兩字一小頓的形式,形成了一種音律上的和諧,便於民衆的誦讀和記憶。這種文體的翻譯和傳播需要漢語詞彙之中大量四音節詞的支援,因此,在佛經的翻譯過程之中,翻譯人員也會根據格式和散韻文體額要求對原本的佛經內容進行添加和修改,並在句尾或是句首進行詞語額連綴,形成其文章格式的四音節律。佛經內容的四音節律逐漸影響到了人們在生活之中的語言使用習慣,在民間的發展過程之中逐漸形成的四字格詞語的形成和製造,在歷史發展過程之中,四字格詞語逐漸成爲漢語固定語之中最具發展活力的類別。

四、佛經翻譯引起的四字格俗語的口語化傾向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區別主要在於其是否口語化。在中古時期,漢語出現了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在這一時期的佛經翻譯之中就要適應一般民衆的文化接受水平,因此在佛經翻譯之中大多使用口語化的白話語言。爲了更好的宣傳佛教的教義,翻譯人員在翻譯中力求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推進了當時漢語言的口語化進程。佛經翻譯的口語化傾向影響到各種通俗文學體裁,尤其與後代白話小說中大量出現的四字格俗語有關。佛經翻譯的口語化傾向對漢語的口語書面語脫節的趨勢有所抑制,也搶救了一大批口語詞語,其中包括大量的四字格俗語。中古到近代漢語四字格詞語的突出特徵正是涌現出一大批這樣的俗語,它們在各種俗文學中生長、流傳,又在民間不斷地創新、發展,成爲漢語四字格詞語的寶貴財富。

五、佛教用語和漢語成語的融合

在我國漢語的成語和常用語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源於佛教的四字格用語,其佔據了漢語發展歷史上外來語言的最高比例。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之中,佛教用語和漢語成語進行了融合和發展,進而形成了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之中一些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語和其他的四字格短語與漢語進行融合之後,其在結構和意義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在推進了漢語發展,豐富了漢語的語言內涵的同時也增強了漢語的語言表現力,促進了外來語言和漢語的融合。

六、結語

佛典翻譯帶給漢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四字格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個方面。我們能夠透過漢民族的文化感受領悟到這種內在的聯繫,可以認定存在這些關係,可以看做是文化與語言複雜而又密切關係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