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楊萬里

淺談楊萬里的性格與詩

楊萬里1.32W

導語:楊萬里是北宋著名愛國詩人,那他的性格跟詩詞有什麼聯繫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談談楊萬里的性格與詩。

他一生爲人正直,不平則鳴,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怕得罪人。那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詩句中所影射的權臣韓侂冑造了一個南園,請他寫篇記,他說官我可以不做,文章是不寫的。他就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字廷秀,江西吉水縣人),鐵骨錚錚,是個很有特點的人物。

還有一事,孝宗愛他的才,很想重用他,就向同在朝中做官的周必大瞭解情況,可連同爲吉安老鄉的周也沒說他的好話。他的直率得罪了多少人由此可見一斑。

更要命的是他連皇帝也敢得罪。1185年,南宋發生地震,他藉機上書朝庭,洋洋灑灑數千言,一下子給皇帝提了十條意見,措詞頗爲嚴厲。高宗駕崩時,孝宗創立了一個議事堂,命令皇太子參預管理政務,楊萬里從“民無二王”的古理出發,勸說皇太子不要答應管理政務,免得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太子一聽,嚇壞了。這本來是從國家的安定出發的,但也就是這個時候,他的直言得罪了皇帝,所以在料理高宗後事時,寫《容齋隨筆》的那個大學士洪邁不等集體商議,就獨自決定把呂頤浩等人列入配饗的名單送給孝宗。楊萬里上書指責他這樣做無異於指鹿爲馬,這一下老怨新恨全迸發了出來,“你楊萬里把我看成怎樣的皇帝了!”孝宗從牙縫裏擠出了這句話,然後就把楊萬里外放到今天的江西高安縣。

得罪了孝宗的楊萬里並沒有吸取教訓,當他再次被召入宮中時,他還是一樣口無遮攔地直言進諫。後又因別事得罪了皇帝被外放爲江東轉運使,可他還是沒有接受教訓,當朝中議論使用鐵錢時,他又不合時宜地上書說鐵錢不方便,還大膽地不按詔書行事,就這樣得罪了宰相,又被改調江西贛州。這時楊萬里纔對朝庭徹底絕望了,他決定不去赴任,後無論朝庭怎樣提舉,也不再出仕,躲回到吉水鄉下的老家,伴着青山綠水寫他的“誠齋體”詩歌了。

他閒居鄉下整整15年,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身後那個他付出過許多心血的朝庭,過着“捲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般閒逸的日子。可當他一個在外做事的“族子”不小心說出了韓侂冑用兵的事,他“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曰‘韓侂冑奸臣,專權無上,動兵賤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筆落而逝。”一個“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忠臣的真正心思便是想要掩蓋也掩蓋不了的。(楊萬里就是這樣不折不扣地實行了他年輕時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張浚勉勵他的話——“正心誠意”,他一生都是按着這個“誠”字去做的。

如果同樣也要我只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詩歌,那麼我會用一個“曲”字。

一是他的詩歌創作道路曲折多變,楊萬里曾在《荊溪集自序》裏這樣寫道:“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即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即王安石)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欣如也。”他跳出各家圈子,所創的詩體就是今人所稱的“誠齋體”詩歌。他變師從前人爲師法自然,他不再安於模仿古人,他要超過古人。也許他並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目標,但至少他不步人後塵,不再立在別人的陰影裏,而是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他獨立而清晰的面容。可以這樣說,作爲一個詩人,他這一生都在尋找一種適合表達自己感情的詩歌形式,其實也是在尋找自己,最後他找到了。

二是他的詩歌含義曲折含蓄,可以說是極盡含蓄之能事。也許有人會說“此話差矣”,說楊萬里繼承了古代和當代民歌的傳統,語言極其平易淺近,怎麼會是“極盡含蓄之能事”呢?我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爲楊萬里在詩歌創作中主張“詩已盡而味方永”。語言的平易並不等同於詩意的淺顯,平白如塘水,清澈見底的詩歌是達不到這個藝術效果的。

他的一些詩作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篙師只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卻被驚湍旋三轉,倒將船尾作船頭。”此詩明寫行船,實寫人生。一可解作表達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亦可解作不早作打算,後遭顛覆的命運,詩淳厚有味。還有些詩的含義可能隱藏得更深,不結合他的人生經歷是很難見其詩心的。“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表面寫作者閒居鄉下的小情趣,其實結合他空懷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人生經歷,我們就能從詩中擠出苦澀的淚和沸騰的血。

楊萬里詩特點

詩歌創作與詩論楊萬里的詩作今存4200餘首,其中有不少作品內容比較充實。從他的第一部詩集《江湖集》開始,便寫下了一些關心國家安危的作品。如《讀罪己詔》,對孝宗因抗金受挫而中途改變策略提出忠告;《道逢王元龜閣學》,對□黨得勢、忠良被逐表示憤慨;《故少師張魏公輓詞》,對愛國名臣張浚抱恨以歿深表痛惜。淳熙十六年冬奉命迎接金使,北渡江淮,憂愧悲憤,發而爲詩,有著名的《初入淮河四絕句》:"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談,逢着王人訴不堪。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淮河流域,原爲宋朝版圖,如今淮河成了宋金疆界,中流以北,即是天涯,南北人民,失去了往來的自由。詩人撫今追昔,百感叢集,即景抒懷,比興互陳,達到了他所追求的"詩已盡而味方永"(《誠齋詩話》)的藝術境界。此外,象《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的"白溝舊在鴻溝外,易水今移淮水前";《雪霽曉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以及《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篇,同樣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

楊萬里還寫了一些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詩,如《竹枝歌》7首寫舟人縴夫雨夜行船:"幸自通宵暖更晴,何勞細雨送殘更?知儂笠漏芒鞋破,須遣拖泥帶水行!"對辛苦勞役的下層人民表示關切。《圩丁詞十解》是他路過當塗看到圩丁築堤而寫的,目的在於"授圩丁之修圩者歌之,以相其勞",詩中以讚賞的態度描繪了水利工程給人民帶來的好處;《插秧歌》則描寫了農民在雨中緊張勞動情景。象"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未送太倉新玉粒,敢先雲子滑流匙"(《至後入城道中雜興》)以及《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對農民的遭遇深表同情。

楊萬里詩歌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比較有特色。他的詩初學江西詩派,《江湖集》自序說:"予少作有詩千餘篇,至紹興壬午年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他的第二部詩集《荊溪集》自序中說他初學江西,又學陳師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絕,後來還學過晚唐詩,直到51歲時,才"忽若有悟"。跳出步人後塵的路子,自闢蹊徑,面向大自然尋找詩意:"步後園、登古城,採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後者已迫。"他在《跋徐恭仲省□近詩》中寫道:"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由師法前人到自築詩壇,由在書本中尋詩到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發現寫詩的材料,使楊萬里的詩終於擺脫了江西詩派脫離生活、摹擬古人,只在字句韻律上着意鍛造的風氣,形成了獨具特色、對後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

誠齋體的形成,與楊萬里所提倡的"活法"有關。"活法"原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作者呂本中提出的,意在"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夏均父集序》)。楊萬里的"活法"也包含這個意思,但立足點則是師法自然。他的詩友張□說:"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即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攜楊祕監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跳騰踔厲,追攝造化,善於捕捉稍縱即逝、轉瞬即改的自然情趣,並用生動、活潑而又富有變化的語言表現出來,這就是楊萬里的"活法"。

與此相應,誠齋體的突出特點就是善於巧妙地攝取自然景物的特徵和動態。如《曉行望雲山》:"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峯總可觀。卻有一峯突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過寶應縣新開湖》:"天上雲煙壓水來,湖中波浪打雲回。中間不是平林樹,水色天容拆不開。"都寫得新穎、活潑,很有情趣。不僅如此,作者還透過景物的"活"來表現意趣的"活"。如《過鬆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這類詩大都想象豐富、奇特,景物活,意趣活,表現手法也同樣活,一筆一轉,一轉一境,令人目不暇接。

誠齋體的'另一特點是幽默詼諧。大自然的一切,大而日月山川,小而蜂蝶花木,無不收拾入詩,並且涉筆便有諧趣,以至姜夔有"處處山川怕見君"的戲語。《嘲蜂》、《嘲蜻蜓》、《嘲稚子》、《嘲星月》、《戲筆》等,都富有幽默感。有些詩,還能於詼諧中寓諷刺之意和激憤之情,如《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篙師只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卻被驚湍旋三轉,倒將船尾作船頭。"至於《嘲淮風》:"不去掃清天北霧,只來捲起浪頭山!"《觀蟻》:"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嘲諷之意,更灼然可見。

語言平易淺近,自然活潑,適當選擇、熔鍊俗諺口語入詩,這是"誠齋體"的又一特點。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詞、押險韻、造拗句,顯然是一種大膽的解放。《竹枝歌序》稱隱括縴夫舟人"吟謳嘯謔"而爲歌,可見他對民歌的語言形式也有所吸收。如《檄風伯》中寫與風神相戲:"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爲我霽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很能體現誠齋體的各項特點。

楊萬里在當時與陸游、范成大等齊名,在南宋詩壇聲譽甚高,並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詩人的推許(劉祁《歸潛志》卷八)。但楊萬里詩歌在內容上比陸、範要遜色一些:其關心國事的作品遠不及陸游的沉痛,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也趕不上范成大的深刻,數量上也少得多。採用"活法"無微不至地"斧藻江山,追逐風月",這是楊萬里的主要成就所在。"誠齋體"在造意、選材和風格上雖有獨創性,但由於題材的瑣屑細小,以致境界不甚開闊,加之他有時過分追求趣味性、"信手"、"走筆",致使一些詩作缺乏必要的藝術概括,草率成章;語言有時也不經選擇,隨便運用,以致後人有"佻巧"、"油滑"之譏。他的七言絕句對南宋中後期的江湖派詩人及清代的郭□等人影響較大。

楊萬里的詩歌理論,主要見於《誠齋詩話》及一些序文中。他強調詩歌的社會作用,稱詩是"矯天下之具"(《詩論》),並認爲詩歌應該是有爲而作,起到某種揚善諷惡的作用,不能無病呻吟。在表現方法上,他重視委婉含蓄,尚"意"重"味"。他所說的詩"味",既繼承了司空圖"韻味"說的特點,但又受到江西詩派詩論的一些影響,求"味"而不離"形"、"法"。當然,楊萬里講的"法"主要是"活法",他崇尚獨創,反對死守規則的"舍風味而論形似"的模擬之風。因此,楊萬里與江西詩派諸人不同,他大力提倡晚唐詩風,追求"晚唐異味"。在評論前人時,他也能脫離時人偏見,既推崇杜甫、黃庭堅,也稱讚李白、蘇軾。其《江西宗派詩序》雲:"今夫四家者流,以蘇似李,黃似杜。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於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聖於詩者歟?"比喻佳妙,常爲後人引用。《誠齋詩話》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

詞與辭賦《歷代詩餘·詞話》引《續清言》語,稱楊萬里"不特詩有別才,即詞亦有奇致"。其詞作今存15首。其中如〔昭君怨〕《賦鬆上鷗》:"偶聽鬆梢撲鹿,知是沙鷗來宿。稚子莫喧譁,恐驚他!俄頃忽然飛去,飛去不知何處。'我已乞歸休',報沙鷗。"詞風活潑清新,饒有趣味,和他的詩風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