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大班綜合活動教案

關於大班綜合活動教案

關於大班綜合活動教案

大班綜合活動教案:哈哈小人

活動目標

探究畫面中人物造型的變化與摺紙方法的關係,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動準備

1.長方形桌子4張,幼兒14名,小筐4個,小型吸鐵石若干,記號筆15支,黑板一塊。

2.兩種淺色的紙,其中摺好的長方形紙42張、沒折的紙(如A4紙的1/4大小)同幼兒人數。

活動過程

一、觀察理解,表現“頂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兒表述自己喜歡畫什麼。

孩子們,你喜歡畫畫嗎?你認爲自己最能畫什麼?

【此問題切中幼兒的已有經驗,能很快使活動進入正題。】

2.幼兒理解並繪畫“頂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師:今天,我們來畫一個“頂天立地的小人”。

(教師觀察幼兒是否理解“頂天立地”,一般情況幼兒都能理解與表述,教師亦可藉助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理解。)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小人”的造型。(如圖1)

(此時,教師可以留意每個孩子觀察的特點,請觀察完的幼兒舉手表示“觀察完畢”。)

1. 幼兒在畫紙上表現“頂天立地的小人”。

教師請幼兒找出小筐內的紙(沒有折過的),把觀察到的“小人”畫在這張紙上。

(教師邊交代邊取走圖片,觀察幼兒繪畫的過程和結果,留意幼兒觀察後所畫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兒畫好後,可以取出圖片讓幼兒對照。)

【設計意圖:1.此環節雖然讓幼兒繪畫的是簡單的單線小人,但挑戰的是大班幼兒的觀察習慣與觀察技能,認真觀察並善於傾聽的幼兒能準確表現自己看到的圖片。2.強調“頂天立地”是爲下一環節在摺紙上畫“小人”做準備,爲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筆,否則幼兒容易受摺紙的“地平線”因素影響,而讓趣味喪失。】

二、觀察討論,發現“小人”造型的變化與摺紙的關係

1.幼兒第二次在摺紙上表現“頂天立地的小人”。(如圖2)

(1)教師:請你取出另一種顏色的紙(摺好的紙),再次把觀察到的“小人”畫在這張紙上,而且要增加一個要求:不準開啟這張紙。

(教師觀察幼兒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請幼兒取出紙進行觀察,發現紙是折過的,繼而幫助幼兒理解這次是在折過的紙上畫畫。)

(2)幼兒在折過的紙上繪畫。

(教師觀察幼兒紙張擺放或選擇繪畫的位置,同時留意幼兒第二次繪畫表現的對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細,隨機表揚、提示。)

2.幼兒觀察開啟摺紙後“小人”的變化。

教師:你畫的“小人”怎麼了?他畫的“小人”爲何沒有斷開,你畫的“小人”爲何斷開了?想一想,斷開的地方爲何不一樣?他們斷開的地方都是畫在哪裏的?

(教師從幼兒作品中選出幾幅,在幼兒觀察比較後引發思考。嘗試尋找作品斷開的原因,進而觀察發現畫在折線上的部位會斷開。)

3.幼兒思考並嘗試連接斷開處的方法。

教師引導:有沒有辦法把斷開的地方連起來?請你用連線的方式把斷開的地方連起來。(當幼兒想出用線連接的時候,教師可以請幼兒上來示範,繼而請幼兒用連線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畫完。如圖3、圖4)

2. 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的作品,說說他們分別把“小人”的哪個部位變長了?

5.幼兒第三次在摺紙上繪畫。

(1)教師:如果再給你一次畫畫的機會,你想把“小人”的哪裏變長?

(教師根據幼兒的想法提示幼兒:如果要把某個部位變長,必須把它畫在什麼地方?幼兒會說折線上。)

(2)鼓勵幼兒再畫一次:比一比,這次誰畫的與衆不同,變化最有創意。

(教師觀察幼兒再次在摺紙上進行繪畫,看看誰的作品有創意:如臉部器官變形、頭髮變形、身體的幾個部位同時變形等。)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幼兒在觀察同伴作品的過程中自己發現“變”與“不變”的原因,發現“變”的不同,尋找變化的關鍵“祕密”。繼而透過第三次繪畫,讓幼兒體驗變化的樂趣,從無意繪畫轉向了有意想象與創造。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幼兒必須調整自己的繪畫方式或技巧,這對幼兒空間方位、創造表現又是新的挑戰。】

三、欣賞作品,激發進一步探究的願望

1.幼兒欣賞、比較同伴的作品,發現與衆不同之處。

(教師與幼兒再次欣賞、交流所畫的“小人”,將有創意的作品進行分類張貼,教師要尊重幼兒對同伴的評價,切忌以自己的評價標準左右幼兒。)

2.幼兒再次思考新的問題並延伸操作。

教師提示:如果把紙換個方向會怎麼樣?再折一下會有什麼變化?

如果嘗試畫別的東西,又會有什麼好玩的發現?

小筐裏最後一張紙是送給你們的,帶着這張紙回去試試吧。

【設計意圖:由於快樂始終伴隨着整個活動過程,活動結束時請幼兒取出小筐裏的最後一張紙帶回去,讓他們帶着新的問題、帶着探究的興趣繼續以後的活動。幼兒在逐漸瞭解了變化的“祕密”後,他們創造的天地就此被開啟,以後,他們可以改變對象,改變折法,改變紙的方向,由此會有更多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