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我長高了》教學反思參考

《我長高了》教學反思參考

《我長高了》教學反思參考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爲怎樣引出課題而大傷腦筋。後來,我決定帶所有的學生實際測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測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於前一節課,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釐米”我特意告訴每個孩子以“釐米”爲單位的測量結果。測量過的學生已經在衛生室的門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興奮地告訴大家“我又長高了!”

課上一開始,我問孩子們:“第一節課我們去測量了身高,同學們測量後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己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着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後,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釐米’爲單位,在2分鐘之內測量出教師有多高?”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測量起來。學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釐米”爲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彙報的結果是:有3組沒有測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測量得慢是因爲‘釐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如果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

上面的談話匯入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學生沉浸在自己長高的喜悅中,願意瞭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成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這樣的談話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整節課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透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反思這節課,我發現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如果能更細緻些,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認識了1米有多長後,學生對1米和1釐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確的區別,並能正確估計課桌的長度。在此之後,應指導學生用米尺去測量,並讓學生在小組內正確測量教師的身高。

2、在數學活動是應在注重活動形式注重全體參與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組織和活動的效果。如果活動這樣設計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學生分成兩組,以組作裁判,出示結果或判斷對錯,另一組參加活動;然後交換。題目也進行了調整,增加6—8題,活動的效率會有較大的提高。

3、在板書“米”後,一個學生大聲說:“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圖讓學生判斷單位時一個學生又說:“我家的房子上沒有煙囪。”這些充分表明:學生願意說,有強烈的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但他們不知如何交流。

繞一個主題或一個交流的中關鍵話題去發現問題,表達想法。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