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錦七篇

說課稿2.94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錦七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點:

天氣與氣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的內容,主要涉及到天氣和氣候定義、特點及區別、衛星雲圖、天氣符號和天氣預報、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及成因等要點。

加強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能力的培養,從天氣對人們生活活動的影響到判讀衛星雲圖,以及進行家鄉的天氣預報均反映了天氣情況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理念。

2、教學目標:

依據現有地理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要有利於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將教學的目標定爲:

(認識目標)瞭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看簡單的天氣圖,瞭解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佈。

(能力目標)透過天氣和氣候的比較,加強判斷、分析的能力。

透過衛星雲圖預測未來兩天的天氣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對祖國、家鄉天氣情況的查找和預報,加強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能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加強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從此學會關注環境、關注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3、教學重難點:重點爲讀懂衛星雲圖和識記天氣符號,氣溫和降水的分佈,世界氣候類型;難點是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影響氣候的因素。

二、說教法

爲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知識爲主線、育人爲主旨的教學原則,從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體的心理學角度的特點出發,本節我採用了電腦網絡互動教學法、探究、討論教學以及遊戲教學法。三種方法相輔相承,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在判讀衛星雲圖、識記天氣符號時我主要是透過過探究討論的方法極大的激活了學生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有利於創新意識的解放和提高。而且,透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討論研究,變個體學習爲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和辯解,使學生的智力相互激勵,產生智力的羣體效應,形成思維高潮。

在識記天氣符號時遊戲法的設制又考慮到了初一學生的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在遊戲中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於在課堂中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

當前初一學生的思維發展主要表現爲形象思維爲主體,並向理論思維轉換的過程。因此,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學生透過互動合作,積極動腦、解決問題,形成邏輯判斷和推力能力;在天氣預報的環節中加強口頭表達能力。總之,透過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發展的探究方法,並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整節課的內容分爲6個環節:課堂引入、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比較、識別天氣符號、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世界氣候類型分佈,以螺旋式上升達到複習目的。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能否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是順利進入課堂教學的關鍵,在這裏我運用了中國神舟五號的發射等錄像及對發射日期的疑問:當時神州5號飛船的發射並沒有決定僅僅設在10月15日發射,而是說在14至17日之間候機發射,爲什麼要進行候機發射呢?從這裏開始誘導學生關注天氣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學生一下進入到了興奮狀態,順利完成了課題的匯入。

2、天氣與氣候--辨一辨

在生活中運用這兩個術語纔是要學生達成的最終目標。於是,我出示了一組生活中常用到的語句,透過對詞語的選擇讓他們意識到了兩個概念的根本區別,並完成了兩者區別列表,最後讓學生對一系列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的天氣或氣候的屬性進行判斷,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天氣與氣候的區別的理解。

3、識別天氣符號--比一比

天氣符號的對比識別中,天氣符號較多且難記,爲了讓學生更快更好的記憶,我設計了以遊戲爲主的符號競賽,在歡快的環境中輕鬆的完成教學任務,在識記天氣符號時遊戲法的設制考慮到了初一學生的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在遊戲中掌握知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於在課堂中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與分佈--議一議

因爲是複習課,容量大,我設計表格讓學生自主看圖填注。列舉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及成因--遊一遊

設計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倡議學生關注天氣、關注氣候、關注空氣質量,進行家鄉生活區的廠礦企業進行調查:這些企業是否有排放廢氣超標的現象,如果有,這對周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並就這個問題在下一次課堂中進行一個口頭演講。進一步強化了人地協調發展的意識和觀念。

本課以素質教育爲目的,結合教材重難點,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實現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以及心靈世界的有機溝通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形成正確的人地觀,激發學生的愛國家、愛家鄉的情感。

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透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爲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並沒有着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於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於讀圖、蒐集歸納地理資訊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善於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爲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採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資訊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於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藉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範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藉助收集的資料,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爲熱點地區的原因,呼籲世界和平,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採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於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爲切入點透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並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透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於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爲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透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瞭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範圍及主要國家。最後,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透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彙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彙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採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並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於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後,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爲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鑑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爲主線,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後聯繫密切,可採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資訊進行整理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衆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高中地理輔導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繫實際,並逐漸將所學知識用於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透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並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繫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爲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製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豔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爲易,變抽象爲具體。透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於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繫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採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複習提問,匯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複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着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複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於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匯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定懸念,引入新客。便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這樣匯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爲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纔對學生自學情況的瞭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爲: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裏,採用啓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並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爲,在每節課的後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可以設定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餘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

四、鞏固複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後,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並讓學生品嚐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後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佈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於培養學生蒐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後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餘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主要採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採用啓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爲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高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於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於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瞭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並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繫、發展變化的。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爲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 多媒體演示法。由於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爲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透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透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透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透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透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匯入新課:問題匯入,透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麼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週的動畫,比較P點位於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透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透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後,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後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並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後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於學生自查和教師瞭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後佈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爲什麼?

(4)由於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爲便於學生課後複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1、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透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後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佈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後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後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於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爲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麼?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複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判斷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二、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三、四季、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2、五帶的劃分

地理說課稿 篇5

中學地理“說課”的內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遵循地理教學規律,以口述的方式闡述個人對一節課教學的總體構思;以及對大綱的把握,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設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爲例,簡單說明中學地理“說課”的幾大要素。

一、說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介紹歐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題“以製造業爲主的工業”,第三框題“傳統的畜牧業”,第四框題“繁榮的旅遊業”。第一課時介紹歐洲西部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和製造業爲主的工業。本區經濟發達來源於三大產業:工業、畜牧業、旅遊業。畜牧業一直是該地區重要產業,本課時重點介紹了其畜牧業。教材打破常規,採用倒敘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接着教材活動內容,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裏,如抽絲剝繭,簡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突出了以人地關係爲核心的教學思想。

二、說學情

1、透過初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初一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溫帶海洋特徵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地形特點、氣候特徵、傳統的畜牧業。

2、能力目標:《地理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地理課透過多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資訊,透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概念,進而理解基本規律。因此本節課能力目標主要表現在:

(1)培養學生讀圖收集資訊,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評價地理環境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地理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1)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我國西部牧區面積廣大,更有許多優良畜牧品種,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啓發學生借鑑西歐經驗,爲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獻計獻策。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描述溫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徵;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

教學難點:歐洲畜牧業成爲傳統產業的原因。

五、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六、說學法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資訊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資訊,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七、說教學構思

(一)匯入新課

[活動一]

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

[投影]“歐洲人的生活圖”。(定格在餐桌上)

教師在複習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以及該地區以製造業爲主的基礎上,透過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投影欣賞兩種活動,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畜牧業。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感悟生活,發現問題”。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論之一,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開探究過程

[活動二]

[投影]歐洲西部牧場圖。簡單介紹歐洲西部國家的畜牧業情況。

從匯入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但這只是直觀現象,還應從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鑑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此處適宜教師運用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目的在於讓學生感知牧場情況,進而進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佈廣泛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並引出活動三。

[活動三]

讓學生讀課本圖8.23“歐洲西部地形圖”大致瞭解該地區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學生歸納出:歐洲西部地區位於大西洋東岸,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勢低平,南北多山且多東西走向,中部平原廣大,這種以平原爲主的地形有利於牧場廣泛分佈,適宜發展畜牧業。教師適當進行點評。

[出示]歐洲西部地形輪廓板圖。讓學生上講臺,用磁性貼將“大不列顛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輪廓圖上。

教者明確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透過學生讀圖,使學生明確本地區地形特點;貼歐洲地形圖,讓學生上講臺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

幫助理解,記住主要的山脈、平原、島嶼名稱和位置及山脈的走向。現代教育堅持以人爲本,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這樣做的意圖在於“注重差異,培養能力”。

本區的畜牧業發展除與地形有關外,還與氣候有關,那麼,本區的氣候怎樣呢?

[活動四]

[投影]歐洲西部氣候圖

分組討論:1、該地區主要氣候特徵,引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概念。

2、這種氣候對畜牧業生產有何影響?

教者明確:1、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降水均勻。

2、這種冬暖夏涼降水較多的氣候適宜牧草生長。

分組討論,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發言,尖子生點評。使學生既瞭解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又知道這種氣候適宜於牧草生長。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活動五]

再讀課本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從圖中讓學生讀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本區爲什麼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分佈最爲廣泛?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教者提示:從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風帶等方面去分佈、歸納,最後點評。

(三)深入探究過程

1、透過學習,我們瞭解了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以及其對歐洲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但那一地區有沒有種植業?情況如何?

設計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比較,瞭解本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這並不意味着沒有種植業,只是種植業爲畜牧業服務。

2、學生閱讀課本p.62材料

明確:歐洲西部地區勞動力短缺,生產高度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以製造加工爲主的工業經過深加工後的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於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也是本區畜牧業一直髮達的又一原因。

設計目的在於說明畜牧業的發展除與自然條件有關外,社會經濟條件亦是影響因素。至此難點迎刃而解。

我國西部地區與歐洲西部的緯度相似,也以畜牧業爲主,有很多牧場,優良畜種。

[詩歌欣賞]《敕勒歌》

但本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粗放,發展潛力很大,如何借鑑西歐的經驗,結合西部開發,大力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爲祖國的發達、富強貢獻力量!是各位同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透過學生欣賞詩歌――敕勒歌,引出我國西部牧場,加強“學生滲透,激發熱情”。讓學生理解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和在處理人地關係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意識和地理價值觀,同時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四)拓展與練習

1、我國西部有哪些牧區?有什麼優良牲畜品種?

2、歐洲西部地區和我國西部牧區在地形、氣候等方面有何異同?

八、說板書設計

講完課後可以讓學生設計板書,或者教師自己設計如下:

九、說問題設計

教師可以依據“活動”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和活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

十、說教學手段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視頻資料及詩歌,並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

以上結合《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一課,簡單介紹了地理“說課”應該從哪些方面着手,應該說什麼。教師在說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說課”不是講課,應該“說”,絕對不能“念”(或“背”)講稿或教案;②應充分準備,面對的是評委或者老師,應該把自己準備的成果展示給評委或老師(如課件、板書設計、知識結構等);③普通話要標準,並注意語言簡潔、明確;④注意時間限制。

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舨)《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世界海陸分佈的特點;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聯繫緊密,脈絡清晰,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一定的彈性,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瞭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從讀圖的意義上,培養學生從圖中能直接讀取地理資訊,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這是本節重要的教學任務。這樣既鞏固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又對學生今後學習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教材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透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標: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到了解海陸的分佈,到探索和發現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區別,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過程。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資訊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透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透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透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3,重點和難點

重點:(1)認識海陸面積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佈及大洲輪廓——要求落實在地球儀和地圖上

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位置和關係。

二,說教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必須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我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利用多媒體電腦直觀演示法和氣氛高漲的知識競賽法,先學後教,啓發式教學(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等,讓他們透過閱讀材料,觀察圖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透過分析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在當今的新課程改革中,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本節課採用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爲主的學習方式。因此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樂於探究,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在帶着目標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過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引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本課教學過程設計了六個環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

(一)

創設情景

匯入本課

4分鐘

創設"地球還是水球"的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師: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錨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麼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認爲是地球還是水球

1,觀察地球儀和動畫演示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學生髮言交流不同的觀點

地球動畫和圖片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透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髮表見解,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二)

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

7分鐘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後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佈有沒有那麼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爲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佈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1,隨機地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

d,學生踊躍回答問題

1,展示著名探險家和他們爲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

2,世界海陸分佈圖

3,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4,水,陸半球圖

5,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海陸分佈圖

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抖,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資訊能力。讓學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

觀察思考

深入自學

5分鐘

1,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麪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2,師:看完海洋,找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

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並回答問題。

l,"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素描圖

2,世界地形圖

讓學生提取資訊,分析資料,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四)

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20分鐘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並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佈特徵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製各大洲的輪廓和四大洋相對位置(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1,大洲,大洋的分佈圖

2,各大洲大小比較示意圖

3,亞洲與歐洲,非洲分界圖

4,各大洋大小比較示意圖

5,"一筆畫世界"

組織學生深入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透過師生互動,創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一起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

(五)

競賽話動

鞏固練習

6分鐘

1,設定搶答題: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亞洲和歐洲的界線是什麼

(3)七大洲的輪廓大致有什麼特點

(4)赤道橫穿哪幾個洲

(5)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2,對各組的表現作點評

以小組爲單位參加競賽活動,以搶答形式爲主(各組每一成員都可搶答,答對的爲本組得分)。

1,所提的問題和答案

2,世界地形圖競賽版

中學生好勝心強,用競賽的方式,引發競爭意識,這樣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六)

小結本課

佈置作業

3分鐘

1,師:"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引導學生總結,並以板書形式將重,難點內容用彩筆表示出來,鞏固本節知識。

2,佈置作業:

地理填充圖冊p12—13

1,總結並記錄重點難點

2,記錄作業內容並做作業

板書和作業內容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透過書面作業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

五,評價分析:

本節課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爲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爲具體,並提出富有啓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透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

附板書設計:

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二,世界海陸分佈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l,四大洋

(1)洋,海和海峽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1)大陸,半島,島嶼

(2)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線:

①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

大高加索山(黑海)l和土耳其海峽

②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③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④亞,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地理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溫、降水統計圖說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

透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爲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爲教學重點亦爲教學難點,因爲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爲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透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透過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透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透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說說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爲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爲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爲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印度的農業

1.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人口衆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後,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麼大變化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後,我透過啓發式提問,安排瞭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說說它有什麼意義?它對我們的家鄉農業生產有什麼啓發?

2.透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佈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說說水稻和小麥分佈與地形、降水量有什麼關係?(透過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着透過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佈與地形、降水量的關係。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佈與地形、降水的關係。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透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爲什麼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麼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麪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爲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爲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爲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衆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後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