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58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說課稿範文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自轉及其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一框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我是這樣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地球自轉的週期、方向等知識看作學生已初步具備的知識,因爲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學生系統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要瞭解“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

2、編排意圖和前後聯繫

這節內容是繼第1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現在,對地球自轉進行學習,爲下一節學習地球公轉打下了基礎,也爲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

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爲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分別進述。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爲了教學上的方便。

本節內容較簡單,爲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閱讀材料“是地轉還是天轉?”引出了人類研究地球運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了一個簡單的現象是靠人類不斷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學生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重視性。

3、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

(2)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更替現象。

(3)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

過程與方法: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自然規律,對習以爲常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的過程。所以本節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限於初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對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較爲困難,所以把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作爲本節重點.採用播放地球自轉視頻的方法使學生直觀地觀察.

教學難點:

由晝夜更替而產生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這是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受活動範圍的限制,對不同地方時間差異較爲困難,爲解決這一問題,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於學生系統的理解.

二、說教法

1、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爲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網絡,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轉視頻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地球的運動》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晝夜交替、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五帶的劃分。本節課是該節內容的第一課時。這節內容是繼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之後編排的,此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並且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太陽高度”、“晝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識。現在,對地球運動進行學習,爲將來進一步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基礎。教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把課文分爲地球自轉和公轉,應該指出的是地球繞軸自轉和繞日公轉是不能分割的,分開來講是爲了教學上的方便。

二、說學情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週期是24小時;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3、初步學會用地球儀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交替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

2、透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複述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2、培養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地球自轉的方向和週期及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難點】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這節課採用演示觀察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說課稿3

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是XX,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地球的公轉及其意義。選自湘教班新課標必修一的第三節,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分爲4個課時,而我要講的是第三課時,主要內容爲:

1、地球公轉運動基本狀況,包括公轉的方向,週期,軌道,太陽所處的位置等。

2、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這節課,主要講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五帶的劃分。

這節課的內容在地球的自轉運動的地理意義之後,講述的是地球的另一種基本運動方式——公轉運動。而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方式,只有全面的掌握這兩種運動方式,才能全面,系統的讓學生了解地球的運動。同時,這節課學習的知識也是學生正確理解下一課時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的知識基礎。只有正確的理解黃赤交角的意義和太陽直射點移動等內容,學生才能夠理解各地的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以及四季更替等內容。可以說本節內容在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爲高中一年級學生,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學習了與這節課相關的基礎知識,如數學知識,曆法知識,和物理知識,這爲他們理解這節課的內容奠定的知識基礎。但他們還缺乏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且他們正處於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變時期,抽象思維還不十分成熟,這給我們這節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新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要求是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把目標做了如下安排:

1、學生能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週期、軌道以及黃赤交角的`大小。

2、透過觀察演示實驗,學生能分析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的關係,學會抽象思維。

3、學生能熟記地球五帶的劃分,並能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太陽直射點在移動與黃赤交角的內在聯繫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這對抽象思維尚不完善的高一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它也是解釋其他地球公轉產生現象的基礎,因此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有了目標就應該有相應的方法與之對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節課的知識體系,特別是如何將抽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由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既注意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又注意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的豐富理解知識,注意知識的實踐性。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演示法、繪圖法、知識遷移法、小組討論法。

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四個環節提出問題,匯入新課——展開內容,解答疑惑——模擬實驗,重難點突破——尋找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環節——提出問題,匯入新課:先給學生講一個案例,這種提問式的導課,可以使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激發他們的聽課的興趣,同時有利活躍的思維,形成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

第二個環節——展開內容,解答疑惑:在這一個環節,我播放地球公轉的動畫並引導學生總結地球公轉的基本情況,例如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形狀,太陽在軌道中所處的位置,近日點、遠日點等。

在講解近日點、遠日點時我再次設定懸念,“按照常識,地球距離太陽越近就越熱,爲什麼在近日點時,我們這裏是寒冷的冬季,而在遠日點時是這裏反而是炎熱的夏季”,使得學生繼續帶着問題學習。並由此進入下一環節。

第三個環節——模擬實驗,重難點突破:先用繪圖法講解黃赤交角的產生,再用手電和地球儀模擬地球公轉,使學生直觀的瞭解到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軌跡。然後畫出太陽直射點移動到赤道時,在太陽直射點移動到最北點時和移動到最南點時這三個最具有典型時刻的示意圖。並引導學生觀察示意圖,並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太陽直射點在那兩條緯線之間移動?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在哪條緯線上?過後它將向哪個方向移動?

3、當太陽光直射在最南最北點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有沒有無晝夜交替現象的地方?

隨後,就我們就可順勢引出五帶劃分的問題,並且提出,這五帶在接受太陽輻射能量大小方面是不同的。熱帶最多,寒帶最少。

然後,解答案例和上一環節提到的問題,這樣做可以使得這堂課前後呼應,使學生感受帶探索問題的樂趣。

最後我們進入總結結和鞏固的環節:透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堂課主要的知識點,並佈置一個課後研究性問題:在日曆上註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和時間爲什麼每年都不一樣呢?

新課程標準強調地理學習的過程應在嘗試解決問題中學習,即先發現有思考價值的探索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獲得新的資訊,豐富自己的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潛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

本節課爲完成上面的教學目標而設定了不同的教學模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扮演的是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夥伴,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啓發教師,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