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地球自轉》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58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地球自轉》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球自轉》說課稿範文

《地球自轉》說課稿1

【說教材分析】

本部分內容初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其中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及時差問題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高考試題中涉及此基礎知識的比例也很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這裏得到解決,所以教學時要特別注意直觀性,幫助學生徹底解決此基礎問題。

【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利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並從各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特點。

2、利用燈泡或手電當太陽,讓學生觀察並體會地球自轉時各地晝夜有什麼變化,從而理解各地時差,初步學會利用簡易工具換算時間。

【說課程標準要求】

1、用事實說明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說教學用具】

師:地球儀、三球儀、燈泡、簡單的課件,時區分佈表格(課前發給學生);生:彩色不乾膠條、手電

【說教學過程】

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

2、小時侯你認爲是天轉還是地轉?現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麼轉的嗎?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轉對地球人有何影響嗎?

這裏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回答問題,並引入兩個專題(怎麼轉和影響)的教學。

1、學生都能回答出來。

2、是天動還是地動,這還是個問題呢,可以激發學生講科學家哥白尼“地心說”的故事,鼓勵學生爲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麼,地球是怎麼轉的呢?

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運動

第一步:請3個學生到臺前來演示,大家評判誰演示的正確!(注意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具有代表性,觀察後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組內每個同學演示一遍,組員負責指正,要求人人會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儀上貼一彩色不乾膠條,從3個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極上空看,南極上空看,最後總結出結論。

總結:地球自轉方向:從赤道上空看,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

屏幕給出三幅地圖:a、面向赤道;b、面向北極;c、面向南極,要求學生標出地球自轉方向(化演示爲圖示,增強實戰能力)並告訴學生:記住極地地球自轉方向將是以後解決以極地爲中心的習題的關鍵!

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週期):一天,也是晝夜交替的週期。

活動二:利用手電或燈泡,觀察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轉,面向太陽和背向太陽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撥動地球儀,看某地隨着地球自轉晝夜是怎樣交替變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選擇幾個城市,分別貼上不同顏色不乾膠條:如北京、開羅、紐約等,看他們隨着地球自轉運動經歷晝夜的先後順序有什麼規律。

說明:這裏強調幾個時間點:日出(晨)、中午、黃昏、子夜。

學生總結:

1、由於地球是個不透明體,在太陽的照射下,面向太陽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晝;背向太陽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於地球不斷地自西向東轉動,地球上某地依次經歷了晨、午、昏、夜的晝夜交替現象。

3、不同的地點經歷的時間不同,同一時刻不同地點處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時間,東邊地點比西邊地點要先看到日出。

教師補充演示:利用書上問和圖進行解說。

練一練:給晝夜平面圖,讓學生判斷不同地點的時間,實現從立體地球儀向平面地圖轉化。

老師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晝夜交替(強調不是晝夜),各地時間存在差異。

(如果時間允許,可以補充下列內容)

小知識:古時人們判斷時間,是以太陽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時爲12點,各地太陽最高時刻不同,所以正午時間不同,所以各地時間就不同,存在時間的差異,人們爲了相互交流,人爲規定了24個時間,經度每15度爲一個時間,叫區時,使用這個時間的15經度範圍內的地方叫時區,繪製成地圖就叫時區表,要想知道某地現在是什麼時間,不需要記憶,只需要使用時區表,如圖就可以查出。(下圖置於大屏幕上,學生使用簡圖)

活動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簡易時區劃分圖判斷各地時間

工具:時區劃分圖(教師提供)

第一步:將該表格的時間部分和空間部分撕開(如上圖已撕開的時間表)並在時間表上把每個小時的時間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確已知時區和時間,求已知時區的未知時間。

將已知時間和該地所在時區(空間)重合在一起,所求時區的時間就能夠從“時間”圖上得出來。如圖:當北京時間爲18點時,紐約時間是當日5點,開羅時間是12點……利用時區與時間的有機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讀出圖上任意城市的區時(屏幕上老師用課件演示)。

第三步:學生練習,老師先隨便出題,給學生練習的機會;根據時事出題,比如德國世界盃比賽時間與北京時間的換算,xx北京奧運會與世界各地小朋友觀看時間的換算等等。

整節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什麼,最有收穫的是?(由學生來總結,往往比老師總結更有效)

課外作業佈置

手工製作作業:製作時區盤(給學生製作材料和製作方法)(選做)

1)材料:剪刀、彩筆、直尺、硬紙板兩張、膠水、子母扣、大頭針、鋼筆

2)步驟:

(一)將圖甲和圖乙貼在硬紙板上,用剪刀將圖甲按圖的範圍剪出圓盤(將時鐘剪去)。兩圖中心用大頭針穿孔,用子母扣別好,使圖甲可以自由轉動;

(二)給圖甲按陸地、海洋分別着色,將城市用紅筆使其突出顯示;

(三)在乙圖底板的垂直於12點處繪出平行太陽光線,並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四)在日界線處外接一小塊硬紙條,延長日界線,在日界線兩側標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樣。同樣,在底板的24點處延長界線,在兩側標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樣。

教學反思和後記】

本節課內容較多,難度也較大,試圖透過直觀地球儀演示觀察和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解決難點,設計思路新穎獨特,操作起來容易出現課堂混亂的問題及時間不夠的問題,需要提前考慮對策!

《地球自轉》說課稿2

說課標

課標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運動是必修1模組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着重要意義。本條“標準”要求學生從瞭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本節是主要學習地球自轉的特點,爲後面內容的學習做鋪墊,而本節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角速度和線速度。

說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第一課時,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是學生從地理事實上升到地理科學的一個平臺。本課的學習還爲後面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併爲接下來的地理天體計算等的學習做鋪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說學情分析

學生認知心理特徵

這部分內容針對的是高一學生,他們的年齡只有16、17歲,具有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天性。其認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維爲主逐漸轉入以抽象思維爲主的發展階段。因此,教學中應結合具體事例及直觀的表象資訊,來呈現學習的內容。

此年齡段學生還具有好奇心強、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等特點,因此,利用生動的語言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不時地改變學習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知識技能基礎

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日常能觀察和體驗的自然現象,並且也有小學初中學過的知識,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將這些零散的感性知識上升爲理性的知識、並透過藉助適當的輔助教學的過程,指導學生參與動手演示的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這對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非常有效。

根據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學生的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爲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說出地球自轉的定義

2、能夠判別地球自轉方向

3、能夠理解地球自轉的週期,區分恆星日與太陽日

4、能夠分析地球自轉的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計算方法和規律,並應用計算方法計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線速度。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根據學案閱讀教材、分析圖示,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體驗地理學習的思維過程。

2、透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知道地球自轉運動的概念、方向、週期。

3.透過觀察地球儀自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4、透過學習,學生能夠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鍊空間思維和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可以形成物質普遍聯繫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發展觀和聯繫觀;培養學生科學求實的態度;

學生可以樹立起關愛地球、瞭解地球、保護地球的信念;

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的息息相關。透過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透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爲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的自轉特徵,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線速度與角速度。

教學難點:自轉的週期:太陽日和恆星日的理解和區別。地球自轉線速度和角速度隨緯度的分佈規律。

爲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爲用一個課時去處理比較恰當。

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說教法及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多媒體演示法: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地球自轉運動。使用多媒體,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爲攻破難點打下基礎。教師利用多媒體作爲輔助工具,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以生動形象的形式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教具演示法:課前準備一個地球儀,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

參觀法:透過對示意圖的觀察,進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規律性。比如,地球自轉方向的標示等,培養學生地理繪圖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

啓發式談話法:根據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設疑啓發提問學生,並透過對話方式探討新知識,得出新結論,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演示法、模擬法、探究式教學法、觀察探索法、比較法、分析規納法和圖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說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爲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學生應重視圖文轉化,透過老師給同學們呈現的多媒體圖片及動畫,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及老師給出的動畫,將抽象、深奧的地球運動知識轉化爲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學生根據不同學習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首先透過匯入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透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理解週期的概念。透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瞭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利用教學演示、學生討論、動手操作及“問題解決式”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師生在愉快互動中共同探究知識。

總之,透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說教學過程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分爲:設問質疑,匯入新課——類比情景,剖析問題——創設情景,總結歸納三個環節,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環節:

設問質疑,匯入新課

在課堂上我會這樣問同學們: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體)爲什麼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該怎樣解釋?從而匯入新課。類比情景,剖析問題——對於第一部分,我將從方向、週期和速度三方面來講述地球自轉特點。透過讓學生撥動地球儀來得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然後我邊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邊提問:從北極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怎樣。這樣做能使學生全面認識地球自轉方向,爲能分析各種地球運轉示意圖打好基礎。

在講述自轉週期時,涉及到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差別,由於這個問題較抽象,所以我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說明。學生觀看完課間後我提出問題:假如今晚八時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顆恆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顆星,應在什麼時刻去看?以這樣一個貼近生活的問題檢測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多設計一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親合力的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講解地球自轉速度時,透過介紹自轉的概念,由學生自己計算得出角速度大小,這樣可加深理解。在介紹線速度概念後,顯示線速度示意圖,由學生得出線速度隨緯度變化的規律。此時可迴應匯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最後透過提問兩極角速度和線速度怎樣,加以鞏固。至此,可透過列表的方式,由學生自己歸納,從上述三方面來對地球自轉特點作一小結。

創設情境,總結歸納

我將創設情境進入新課第二部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透過情境一—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得出意義一: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透過情境二,炮彈偏離目標來說明第二大意義:水平運動物體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賓館裏的時鐘顯示不同時刻,得出第三個意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透過這三個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此時強烈的學習願望,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質。

爲了驗證自轉的存在,我會讓同學們自己動腦創建可以證明自轉存在的試驗,比如先用一隻臉盆裝滿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動的地方,待水靜止後,輕輕放下一根木質細牙籤,並在牙籤的一端做一個記號,記住牙籤的位置,過幾個小時後再去看時你就會發現,牙籤已經轉動了一定角度。

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時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爲完成上面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模組,從“是什麼”到“爲什麼”,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其與學生的求知慾望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學生的助學者,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完成任務的監督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夥伴”,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生啓發教師,最終實現教學相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