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山地的形成說課稿

說課稿2.17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山地的形成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山地的形成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的設計思路。山嶽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係,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後,本節將山嶽作爲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係,爲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嶽的形成之後,還以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爲案例,剖析了山嶽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嶽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佈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嶽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佈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嶽爲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爲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並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圖像,瞭解褶皺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

2、能在示意圖上識別和判斷背斜和向斜。

3、理解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並能夠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夠結合實例,理解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徵。

5、知道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外力因素。

2、透過案例,嘗試聯繫實際,培養動手演示、判讀圖像、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習地理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

理解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

教學難點:“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四、說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五、說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珠穆朗瑪峯、華山、富士山的圖片。

地球上雄偉高大的珠穆朗瑪峯,險要陡峻的華山,日本的象徵——富士山,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板書]:一、山嶽的形成——褶皺山、斷塊山、火山。

1、褶皺及褶皺山

[課件演示]:褶皺及褶皺山,讓學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脈——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以課本演示岩層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態(要求學生跟着來做)——背斜和向斜。

[課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

引導學生從地表形態和岩層新老關係兩方向比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層的新老關係是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繼續演示岩層的受力情況,說明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爲谷地,向斜的軸部因受力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課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過程。

[學生活動]:課本P80“活動”鞏固知識並聯系實際(如修隧道和地鐵)讓學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實際意義

[板書]:2、斷層和斷塊山

[課件演示]斷層和斷塊山的形成。

教師從巖體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態三方向講述斷層。

[投影]“華山、廬山、泰山”和“東非大裂谷”等景觀圖說明斷塊山的形態。

[板書]:3、火山

[課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讓學生感受火山噴發時的壯觀景象。

學生讀課文內容瞭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等。

[投影]富士山和長白山主峯圖片,加深學生對火山的認識。

[問題探究]:我們經常聽到有關火山噴發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故事和新聞,火山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標籤:說課稿 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