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說課稿2篇

說課稿4.93K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說課稿2篇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於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內容有初中生物學作爲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繫,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爲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在教材中起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爲紐帶。

本節從開頭就創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於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後又透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於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着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爲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複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度;b、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後,教法選擇成爲極爲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啓發探究性原則爲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根據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透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透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課我採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爲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變爲活躍狀態,那麼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祕,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祕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透過本節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透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透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度。

(4)透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鑽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資訊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爲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以實驗設計爲載體、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認識酶,包括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酶的本質以及酶的3個特性。透過實驗探究,使學生建立酶的概念、知道酶的特徵,並能初步用酶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在探究中學習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體會設計對照實驗的原則,學習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本章的學習即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實驗設計原則”的思想,又爲後面學習新陳代謝打好基礎,尤其是〈第三節呼吸作用〉、〈第四節光合作用〉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說出酶的化學本質。

②說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原因。

③解釋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高效性對於生命活動的意義。

④設計“影響酶活性的條件”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撰寫實驗探究性活動的實驗報告,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

2)技能目標:學會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方案和別組同學的方案,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2)透過實驗探究酶的高效性

(3)酶的高效性

2)教學難點

(1)酶能夠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探究性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活動具有相當的難度,首先,需要學生自己決定和判斷的因素很多,如:設計探究的方向,設計實驗的步驟,選擇實驗的材料,如何控制變量,如何檢驗結果……等等,無疑,這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應該成爲本節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學習酶的特性,不能只侷限於瞭解的層次,應該透過分析和引導,將學生的知識上升到理解的層次,才能達到理解生命活動中物質的變化所伴隨着的能量轉換,領悟細胞的代謝活動是細胞進行其他生命活動的基礎的水準,達到課標的要求。這需要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這也是本節教材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二、說學生

本節授課對象爲高一的學生:

1)他們對細胞內的化學反應瞭解很少,但對無機化學反應卻接觸較多,對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瞭解。

2)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缺乏探究經驗,習慣演繹式教學模式。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啓發式教學法——以設問和疑問層層引導,激發學生動機,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從常識走向科學,將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實驗探究教學法——從反應物、反應條件、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現象記錄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實驗設計,進行實驗操作並嘗試改良實驗設計,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理論來深化科學探究思想,培養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3)直觀教學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敘述很抽象,雖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圖和圖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靜止的,很難實現知識遷移。而Flash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並且能夠展示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情況,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學習方法指導:

1)跟隨老師的問題,積極思考,將原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完成知識的遷移。

3)結合書本的文字敘述、圖片和老師展示的動畫,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酶在細胞中的作用和酶的本質

第二課時高中生物學實驗設計

第三課時酶的特性

設計理念

實驗是學習生物的手段和基礎,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的載體。新課程倡導: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不能在讓教學脫離學生的內心感受,必須讓學生追求過程的體驗。並且每年高考都有對生物學實驗的考查,而且比例越來越重,而學生的失分比例大,主要在於他們沒有完整的生物實驗設計模式,考慮問題欠缺,本節安排在第二課時完整講述高中生物學實驗設計,是以學生在第一課時和前面探究實驗接觸的前提下,完整體驗生物實驗設計模式,爲後面學習探究實驗打下基礎,也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一開始就打好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圖

第一課時

聯繫生活,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細胞代謝→問題探究,酶在代謝中的作用,掌握科學實驗方法→酶的本質,運用方法,自主歸納獲取新知→小結練習,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第二課時

情景匯入新課→實驗設計的類型→實驗方案的內容→實驗設計的一般程序→實驗設計應遵循的原則→設計實驗方案的一般思路→實驗設計的常用方法→練習鞏固。

第三課時

複習匯入→酶的高效性→酶的專一性→酶的作用條件溫和→練習鞏固

六、教學評價

實驗記錄和評價表、課堂小結和練習、課後實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