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語文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2.52W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語文說課稿合集9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說學法

“教是爲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後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匯入,鼓勵質疑

首先師生談話,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有關時間的詩詞、名言,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和篩選資訊的能力。然後教師自然匯入:“讓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時間的文章——著名現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書課題後鼓勵學生質疑:“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這些問題你想怎麼解決?”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文字自主閱讀狀態。

二、初讀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後在全班交流“透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

三、細讀探究,品味感悟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一環節我指導學生自主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1、默讀課文,找出課文裏具體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語句,讀一讀,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2、交流感受:你讀懂了什麼?從句中你體會到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3、師生品味重點句子“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於是,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掩着面嘆息……”

4、師生交流評價

在這裏我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的選擇教學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己朗讀喜歡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獨特體會,真正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而師生共同研讀討論重點句段,有利於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5、仿寫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樣過的,身邊的人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幾句話。

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在這裏我由讀引入寫,讓學生在讀懂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本段的寫法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透過仿寫,進一步體會時光的匆匆,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四、感情朗讀,深化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特別強調,把正確、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貫穿到各個學段。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特別是指導朗讀的層次性。一開始,教師範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再讓學生自主研讀,找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讓學生配樂讀。文章多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大量的疊詞,語言優美,讀起來輕巧、婉轉,在美妙、抒情的樂曲中朗讀,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了。學生在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薰陶。

五、課後延伸,拓展閱讀。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者回答了沒有?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麼?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開去,積極拓展他們的思維。並讓學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要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另外,爲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閱讀作業:

1、讀一讀《跟時間賽跑》和《長歌行》。

2、寫一句有關時間的句子做爲自己的座佑銘。

3、讀一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學習積累優美的語言。這樣讓學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

板書設計上,我力圖遵循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板書重點詞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積累優美的語句。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課文透過對登山路上,山嶺、大天池等處的雲霧的形態、顏色的描寫,讚美了廬山雲霧的美麗神奇,抒發了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縱觀全文的內容,可按"古人的讚美→特點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爲六大段。其中寫第二大段是重點,不僅佔的篇幅最多,而且寫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體現了本單元教材的教學重點:過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應當作爲本課文的教學重點。

仔細品讀全文,我們還能領會到課文具有以下的三個寫作特點:一、言簡意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議論的辦法,增強了讚美的感染力;二、段與段之間巧用過渡句,段意銜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氣呵成之感;三、語言形象、生動、有氣勢,採用比喻、對比、擬人等多種寫法寫出了廬山雲霧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極好的寫景範文,宜採用多種教學手段,透過對文章中語言文字的讀、思、議、品等,使學生領會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廬山雲霧的景色美,從而使他們的心中升騰起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二、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細讀課文第二大段,會背誦第4自然段,完成作業本的第3、4、5、6題。

三、本課時教學目標

1。瞭解廬山雲霧的特點,會背誦第4自然段。

2。理解詞語的意思,能用"剛剛……轉眼間……"、"時而……時而……"、"尤其"造句,能摘錄有分號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過渡句,並體會其作用。

4。感受廬山雲霧的美麗神奇,激發熱愛自然風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瞭解廬山雲霧的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五、教學難點

對廬山雲霧美麗神奇的感受。

六、教學思路設計淺析

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爲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爲此,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透過一系列教師精心設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體會並理解課文的內容。訓練的同時,注意情境教學的設計,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之中無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就體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情境的教學

情境教學法能牢牢把握和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展開和推進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教學收到最優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適宜於進行情境教學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透過情境教學,才能使廬山雲霧的美景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爲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情境教學的環節:

①以學生的說話訓練匯入課文,教師又施以啓發性的小結、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課文,想欣賞廬山雲霧的好奇心。

②教師的配樂表情朗讀,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入觀察廬山雲霧的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催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③投影片的及時展示。再現課文情境,變具體爲生動,變抽象爲直觀,讓學生感到自己彷彿置身於雲霧繚繞的廬山之中,對廬山雲霧的讚美之情得以進一步的昇華。

④以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盡情抒發對廬山雲霧的讚美之情。

⑤教師以充滿感情的課堂環節銜接語,激起學生心中感情的盪漾。

(二)注重學法的指導

成功的語文教學策略應該體現以學生爲主,以自學爲主,以訓練爲主,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宗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內容及其結構特點,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法指導訓練環節:

①採用指導讀第3小節——師生共讀第4小節——獨立自學第5小節的遷移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學習寫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體會;四朗讀"的閱讀方法。

②以讀範句→補充完整語句→獨立說句的層次訓練,培養學生的造句能力,使學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學會舉一反三。

③注意課堂上學法的及時梳理與小結,讓學生明確並掌握學法的步驟。

(三)注重讀寫結合

讀和寫是個互逆的過程。它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繫着。讀是理解的吸收,寫是理解的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在閱讀教學中,有目的地"見縫插針",在學生理解了課文表達方法之後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量的片斷練習,實現讀寫的遷移,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透過組織多種手段讓學生欣賞廬山雲霧,感受廬山雲霧的美之後,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極想淋漓盡致地抒發一番。此時,我便不失時機地推出《家鄉的晨霧》的寫作訓練,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世紀之聲,也已逐漸成爲廣大教師的共識。針對本課的特點,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圈、劃、刪、改、讀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言欣賞能力。

①用上"神祕、探求、令人心醉",說一句比較通順的話,進行說話及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

②按要求找、劃出描寫雲霧的詞句並進行賞析,是典型的語言文字訓練形式。

③模仿例句,發揮想象進行造句練習,加深學生對文中關聯詞的理解,並真正達到學以致用這一目的。

④"默讀→有感情地讀→表演讀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個人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的多種形式的替換變化,則能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效率,對課文語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初讀課文,學習第一段:

1。師出示詩句:"一起千百里,一蓋千百峯"問:這是古人用來描述什麼景物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廬山雲霧)

2。出示投影片:神祕、探求、令人心醉,請運用以上的詞語圍繞廬山雲霧,說一句比較通順的話。

3。師小結。

同學們,廬山雲霧是充滿神祕的,廬山雲霧是令人心醉的。現在,老師就帶大家去觀察這令人心醉的廬山雲霧好嗎?

(二)細讀課文,品味精美

1。師配樂表情朗讀課文第二大段,要求學生認真聽、潛心感受雲霧的美,邊欣賞,還要邊想想:我們分別在哪幾個地方觀賞雲霧?

2。議:剛纔,我們欣賞了廬山哪幾個地方的雲霧,請完成下列填空題。(回答)

我們觀賞了在()看到的濃霧,在()看到的霧氣和在()等處看到的雲海。(先在書上用"____"劃出,再回答。)

(引:這些地方的雲霧各有什麼特點?現在,我們再回過去細細地欣賞欣賞。)

3。默默地欣賞課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這個地方的雲霧有什麼特點?(用"____"在文中劃出一個能概括其特點的詞。)

4。理解"瞬息萬變",哪些詞與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學生圍繞"瞬息萬變"提問。

6。師小結學生的問題,要求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第三小節,思考:①哪些詞句體現了廬山雲霧的這一特點?(用"~~~~"在文中劃出有關的詞句)②你認爲哪些詞句用得好?爲什麼?

7。討論以上問題中的第1個問題。

8。討論第2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語句:

遊客乘車登山,剛剛在九江看到的山間雲轉眼間變成瀰漫窗外的濃霧。

9。有感情地齊讀這一句:體會"剛剛……轉眼間"在這句話中的作用。

10。用"剛剛……轉眼間"進行說話訓練。

A。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轉眼間就()。

B。火燒雲的變化真快,剛剛看上去(),轉眼間()。

C。自己說一句話,用上"剛剛……轉眼間"。

11。出示語句

霧來時,風起浪涌;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像輕紗給山川披上了一層飄逸的外衣。

議:將以上的話改成下列這一段話,好嗎?爲什麼?

霧來時,好壯觀;霧去時,好輕悠。霧濃時,遮住萬般秀色:霧稀時,給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導並練習有表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指名朗讀——指導——自由練讀——男女分角色讀。

13。師小結:"瞬息萬變"的濃霧真的是好美呀,讀了作者的解說,我們真的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剛纔我們經過了哪幾個步驟才領略到這一番美景的?

14。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學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雲霧特點的詞。

二劃:劃出能體現雲霧這一特點的詞句。

三品:品味用詞用句的準確、生動。

四讀:有感情地朗讀,表達自己的讚美之情。

15。生自學第4小節。

16。彙報交流。在生彙報的同時,適時地出示投影片,領會"時而……時而……"的用法。

①小貓釣魚真不專心,時而____,時而____。

②雨斷斷續續地下了兩天了,時而____,時而____,時而____,真令人擔心會不會發洪水。

17。指導背誦。

這段話共有____句話,第一句話先講廬山雲霧對山鎮牯嶺特別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與它____。第二句講廬山雲霧時而____,時而____。第三句講山鎮牯嶺一半____,一半____。

18。試背。

19。師小結:猶如仙境一般的山鎮牯嶺真令人流連忘返,但這不是最壯觀的。因爲最壯觀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雲海。(出示雲海的投影片)這就是雲海的兩幅照片,想去體會體會它的美嗎?

20。生按學習第3小節方法,自學第5小節。

21。集體交流彙報。出示檢測題:

A。雲海的特點是()。

B。作者生動地描述了()和()兩種情況下的雲海。

C。找出與以下結構相類似的詞:

波濤起伏()青峯秀嶺()

2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小節。

(三)總結全文,找出過渡

1。師根據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廬山雲霧是美的,但是作者的敘述更是天衣無縫,連貫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詞句連接起課文的內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第二大段。

3。師小結,並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家鄉的晨霧》。要求寫出晨霧的特點。

(四)作業。

1。片斷練習:《家鄉的晨霧》。

2。補做完作業本上的第3、4、5、6題。

附板書設計

廬山雲霧

登山路上濃霧瞬息萬變:剛剛……轉眼間……

霧來時……霧雲時……

霧濃時……霧稀時……

山鎮牯嶺霧氣朝夕相處,時而……時而……

一半……一半……

大天池等地雲海壯觀絢麗雲海茫茫,波濤起伏

雲絮翻飛,色彩斑斕

本課時採用這種對應式的板書:

一、便於體現出廬山雲霧的特點;

二、便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三、體現了文章的重點,使板書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岳陽樓記》。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 教材地位及作用

《岳陽樓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5單元學會讀書5中的第5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名篇。雖然冠名爲“記”,實際上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登臨遊記,而是借題發揮,表現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曠達的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表達了自屈原以來文人士大夫兼濟天下一脈相傳的報國情懷,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語言駢散結合,表達方式靈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語言美、思想美爲一體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們品味和探究的。

第二點、教學目標,重難點

依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能夠閱讀淺顯文言文,並能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及“透過誦讀,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我預設了兩個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並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②在領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

鑑於本課在初中階段的重要性及課下注釋全面的特點,我把教學的重點設爲:引導誦讀,理解文字。難點則預設爲: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抒寫複雜的情感。這是因爲學生受到年齡,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侷限理解起古代遷客騷人的感情會比較困難的緣故。

二、學情分析

我們面對的是初三學生,透過前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一定地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識積累。因此,可以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探究基本知識,將授課的側重點放在鑑賞閱讀上。

三、說教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重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①營造氛圍法:新課標強調課程資源的整合,實現教學最優化。而且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極富感染力,所以我藉助多媒體播放名家配樂朗誦,並以岳陽樓風景圖片爲背景,營造出詩意的學習氛圍。

②點撥法:利用本文的語言優勢,進行朗讀技法點撥,引導學生誦讀,提高其朗讀能力。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賞析本文的美。

四、說學法

①一字以蔽之——“讀”。〈〈岳陽樓記〉〉的語言極盡音韻節奏之美,不反覆吟誦則不能盡其興,因此,不同形式的誦讀將貫穿整個授課過程,以讀促學,以讀生情,以讀明理。

②在學習中要着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賞析環節充分利用勾畫和批註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感悟。

五、教學過程設計(第三課時)

(一)先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岳陽樓的文化資料(名聯和詩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本節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新課學習

1、齊讀課文,爲找尋本文美點做準備。

2、小組交流討論,可以從哪些角度來賞析本文。

文章句式美、景美、情美、表達美、修辭美、思想美……

3、以小組爲單位自選角度組內進行賞析交流,爲展示做準備。4、展示交流結果。

A、句式美

----本文駢散結合,文中描寫登上岳陽樓所見洞庭湖景色的幾段話,幾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韻字,既整齊又押韻,如同詩歌,琅琅上口,具有語言的音樂美。其他地方則長短句交錯運用,短到一個字,長到九個字,參差錯落,讀來抑揚頓挫。全篇亦駢亦散,獨具一格。

縱觀全文,四字駢句佔了文章的大半山河,盡鋪張之能事。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壁”等。作者把豐富的思想內含熔鑄到駢散結合的句式中,讓文字簡潔凝練、節奏鮮明、音調鏗鏘、意境優美、意趣無窮,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

B欣賞本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作者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這主要在於景物的選擇和氣勢的渲染。-----作者用白描手法,粗筆勾勒出登樓遠眺的洞庭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這幅圖景大氣磅礴,雄偉壯觀,放眼望去,只見洞庭湖水波瀾壯闊,無邊無際,連莽莽羣山,滾滾長江,也被洞庭所吞噬,那早晚的陰晴變化,更是神祕莫測:或是陽光燦爛,或是暮色蒼茫,或是暮靄朦朧,或是雲霞滿天。浩渺的水勢,萬千的氣象,這就是作者登樓所見的雄偉壯觀的景象美。

----作者用“若夫”開篇,工筆描繪,給我們展示了一幅色彩暗淡的圖景,天陰沉,浪渾黃,山模糊,路渺茫,大地晦瞑,星月無光,多麼暗淡,多麼淒涼!更有甚者,陰風怒號,密雨瀟瀟,濁浪似萬馬奔空,檣楫如朽木斷裂,傍晚時分,天色更加昏暗,老虎厲聲吼叫,猿猴尖聲哀鳴,這一切,又多麼恐怖,多麼陰森!真是:騷人遷客下瀟湘,霪雨連綿夜不光;濁浪排空風怒吼,猿聲淒厲斷人腸。

------同樣工筆描繪,

20xx/9/14 8:34:35給我們展示了一幅色彩明豔的圖景:碧空如洗,波平浪靜,天光水色,交相輝映;堪銷魂,天上鳥兒飛,水中魚兒遊,洲上草青青,恬適的景緻多麼靜穆,多麼宜人!夜幕降臨,長煙散盡,隨着夜色加深,天上一輪皓月,水裏一塊璧玉,人間天上相映成趣,最蕩目,湖水粼粼,波光流金,最馳懷,漁舟唱晚,歌聲流韻。這一切又多麼愜意,多麼怡神!真是:雲散霧消天放晴,沙鷗去後夜來臨;一輪玉鏡落湖海,上下天光一樣明。

C、修辭美

----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這句話,這組對句由上到下寫飛鳥游魚,用動感十足的畫面與上下文的靜態美景相映襯,富於趣味。“錦鱗”,指美麗的魚,是借代(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想見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

-----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這個句子。“陰”“怒”“濁”三字渲染了悲愴的哀景,極富感染力。“怒號”運用了擬人,似乎在爲遷客騷人的不幸境遇而吶喊。

----- “銜遠山,吞長江”這個句子。“銜”和“吞”二字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湖與山、湖與江的關係,更使靜景富於動態美。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浮光躍金”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着的碎金”,展現了景物的動態美。“靜影沉璧”寫的是景物的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兩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5、拓展

其實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己來寫天下,有一種超脫的濟世情懷。古往今來,在我們中國,像范仲淹這樣的人還有誰呢?

----大禹治水的時候,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心中爲百姓考慮。

學生1:屈原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學生2: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時候,幾十年仍手持漢朝旌節。

學生3:明朝顧炎武憂慮國事,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

學生4:孫中山爲了讓中華民族擺脫封建王朝,奔走呼號,嘔心瀝血,英年早逝。

(三)課堂小結: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爲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範老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繼承併發揚“天下爲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品格。

(四)佈置作業

請大家以“讀范仲淹名言有感”爲題,把范仲淹的這句名言帶給你的感受寫下來。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景美、情美、語言美、思想美

駢散結合、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先天下之憂而憂 (憂)(不以物喜 )

後天下之樂而樂 (樂)( 不以己悲)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語文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女媧補天》。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三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女媧爲了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冒着生命危險補天的故事。讚揚了女媧勇敢、善良的品質以及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的精神。

這是以“神話、傳說故事”爲主題的第八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個:一是瞭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爲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

可以說這一單元的內容突出了整合。在這一單元的導語中指明瞭學習的途徑。在第一篇課文後佈置了課外收集的任務。完成了這一任務,也爲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做好了準備。在第四篇課文學完後,要求學生寫感受。目的是繼續加深學生對專題內容的理解和感悟。這樣前面有佈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落實。單元內容成了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爲了突出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實際及年段學習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轟隆隆、塌下、露出、燃燒、熊熊大火、圍困、掙扎、熄滅、噴火、缺少、冶煉、液體、金光四射、雲霞”等詞語。

2、複述故事,積累優美生動的詞語。

3、體會、學習女媧爲了拯救人類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

4、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博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課文學習的重點是瞭解女媧爲拯救人類,怎樣冒着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把天補好的過程;在閱讀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是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採用了啓發、探究等教學方式。《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學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空間。一步步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與交流。用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學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不斷超越自我,不斷進步。

三、教學流程。

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科學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爲了學生有所收穫。我計劃兩課時授完本課。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結合實際,談話激趣。

我根據學生喜歡神話故事特點設計了這樣的談話匯入新課:同學們喜歡神話故事嗎?你聽過、看過、讀過哪些神話故事呢?說給大家聽聽。學生自由回答。從中體會神話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富有智慧,他們憑藉豐富、大膽的想像,創造出了許多瑰麗、多彩、優美的神話故事。在我們悠久燦爛的文化歷史長河中,神話故事是一朵美麗的浪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神話故事。

這樣的匯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也使學生初步感受、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由圖入手,揭題釋題。

接下來出示文中插圖,用美麗的圖畫再次吸引學生,並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與神祕色彩,由此引出課題的理解和課文的學習。

司機問學生:圖上是誰?她在幹什麼?

針對學生的回答趁機介紹女媧:傳說中的女媧長着蛇的身子,人的頭,她見大地上沒有人類,就用黃泥捏成了小人,創造了人類,她爲了人類的生存,不顧辛勞,不怕兇險,不停地工作,爲人類造福,創造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女媧補天》就是其中的一個。板書課題:女媧補天。

也把神話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的教育潤物與無聲的滲透其中。

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藉機梳理問題(1)女媧是誰呢?(2)女媧爲什麼要補天呢?(3)女媧怎麼補天呢?

以此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勇於質疑的學習習慣。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滲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寫字、讀文能力的培養。紮實的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爲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

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在自由讀文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新詞,及不理解的詞句等。

引導學生複習鞏固已學過的識寫字方法,自主獨立識寫生字。引導學生複習鞏固已學過的識字、寫字方法。如熟字帶生字、加減或替換偏旁、字形比較等。對於易寫錯的字放手學生自主發現。認真觀察,交流所得:請你當小老師,這些字你想提醒同學注意什麼?如,“隆”的右邊“生”上不要少寫“—”,“冶”不要寫成三點水,“煉”的右邊不要寫成“東”……對於不容易寫好的生字讓學生自主發現。要發現書寫規律,注意“燃、熄、煉”中“火”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這樣的學生自主發現並充當小老師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習的效果肯定要比教師的強加認記的效果會好很多。分頁標題#e#

爲了避免學生疲勞,我把13個要求會寫的生字分散安排到了兩節課。注意了寫字的質量和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

學生在初步識字讀文的基礎上。同桌互讀生字課文,互相檢查訂正。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如果對方有讀得不準確的地方,請你幫他指出來。

然後要求學生默讀:要求學生不指讀,不動脣,不出聲,養成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想一想,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四)用心品讀,細緻感悟。

邊讀書邊思考。找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就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探究的情況。

課文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女媧真了不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神奇。選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並說一說喜歡的原因。體會故事神奇的色彩。

抓住描寫女媧着急、難過心情的語句,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女媧的善良。

抓住女媧補天曆盡千難萬險的語句,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女媧冒着生命危險,拯救人類的偉大精神。教學時抓住第三、四自然段深入學習。可讓學生找出哪些詞句表現了女媧補天的艱難,教師可相機板書。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練讀、評讀、再讀,在讀中體會情感、積累語言。

本環節突出學生的自讀自悟。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想法。爲學生的思維開發創設空間,爲學生、語感以及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創造機會。

(五)互相合作,練習複述。

在這部分我設計了以下過程。

1、自主練習講故事。

2、小組合作講故事,可以獨立完整地講給同學聽;可以幾個人合作,各講某些情節,連成一個完整故事;也可以講自己最感興趣或最精彩的情節;還可以創造性地改編、續編故事。

3、自願講故事,可獨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4、組織評議。

評議要點:儀態是否端莊大方,故事情節是否完整生動,語言表達是否流暢、有感染力。

培養學生複述能力,注重情感態的培養。給學生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六)深入理解,體會神奇。

透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傳說故事的神奇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女媧爲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

學習了課文我們知道,這是我國古代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你有什麼深刻的感受?

突出以下重點小節:

1、“神話故事”不是生活中或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是人們想象出來的。

2、女媧是一個爲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英雄。分頁標題#e#

3、古人想象出女媧補天這樣的神話,說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戰勝自然災害的力量,還希望人們都能像女媧這樣心地善良,關心別人。

(七)課後拓展,積累鞏固。

積累優美詞句。

課外閱讀古代神話故事,開個故事會。

板書設計:

31、女媧補天(神話故事)

原因經過結果

天塌地裂求雨滅火人民又安居樂業

起火發洪水造船救人

煉石補天

愛心吃苦勇敢

語文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敘事性的記敘文,透過高爾基和他10歲的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作者圍繞一個“愛”字組織材料,用清新的文筆,表達深刻的主題。

課文透過對栽花賞花的描述,體現了父愛子、子愛父這種人間美好的親情,這種親情雖然是真情,卻也是人之常情;而透過寫信教子反映的卻是父對子的一種嚴愛,它是一種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愛,是一種高層次的愛。高爾基希望他的兒子明白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而不在於獲取,希望他的兒子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一個讓“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課文先寫了父子間的親情,接着由稱讚兒子留下的鮮花,生髮到教誨兒子要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最後揭示出:“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生活哲理。寫作由淺入深,寓理於事。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積累文中的優美語句,聯繫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

3、情感目標:透過誦讀領悟,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於付出的道理。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的重點,我把它落實在高爾基在院子中賞花和高爾基寫信教子兩個部分,體會父子間濃濃的親子之愛;難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高爾基信中的.話:“‘給’,永遠比‘拿’愉快……”。

說教學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於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說話能了,對文章的難點部分讓反覆朗讀,並聯系生活實際,突破對“給”,永遠的“拿”愉快的理解。

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

透過上堂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麼呢?

(大多數的同學都講到了高爾基很愛自己的兒子)

2、其實,高爾基的兒子也深深地愛着高爾基,就請你好好讀讀課文,看看文章的哪些內容讓你感受到了這份愛。(生自瀆課文)

二、教學“栽花賞花”

1、指名讀2、3小節,交流: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高爾基的兒子也深深地愛着高爾基。

重點抓住“顧不上”、“一直”等詞語重點體會高爾基兒子的懂事,相機引出填空:

兒子從蘇聯趕到,千山萬水隔不斷父子情深。瞧,他雖然只有,來到爸爸身邊後,他顧不上,一直忙着。然後自然而然地進行想象這該是一幅怎樣忙碌的勞動場面啊,逐一出示:他忙得,但他,因爲他心裏一直想着……

這樣的句式訓練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來體現“給”爲自己所帶來的快樂不亞於“拿”。

過渡:轉眼間,春天來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出示圖片)你們瞧,多美啊!你會

怎麼形容它呢?讓學生看着圖描述,相機引導,還彷彿聞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交流,師小結:這原本是一塊普普通通的地,一個普普通通的院子,現在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到處充溢着芳香,引來了蜜蜂和蝴蝶……想不想親自去看一看。(出示第四小節)指導朗讀。

3、(出示花朵的圖片)師:這些美麗的花兒在你的眼裏像什麼?引導學生說話,使這些美麗的花朵在學生們的心中紮下了根。繼而又提出:在高爾基的眼裏,這些花兒像什麼?這樣對比式的提問,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此時,高爾基的眼裏看到的不僅僅是花朵,而是兒子紅撲撲的臉龐,是兒子對自己深深的情,濃濃的愛。透過“傍晚,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裏,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心裏想到,因爲。”來幫助學生體會高爾基享受着兒子的愛,心裏充滿了感激和快樂,兒子在院子裏種下的不僅僅是鮮花,還有對爸爸濃濃的愛。

指導朗讀

三、教學“寫信教子”

自讀高爾基寫給兒子的信,理解“美好的東西”。

師:高爾基看到這些美麗的花除了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還有許多感想,於是他把這些感想寫在給遠方兒子的信裏,自己讀讀這封信。(生自讀信)

高爾基的信兒子能讀懂嗎?你們能讀懂嗎?真能讀懂嗎?(生再讀信,同桌討論)

生交流,重點體會兩個“美好的東西”(第一個指鮮花,第二個美好的東西不僅僅是像鮮花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一種情感:如對別人的一些關愛,付出等)

聯繫生活實際,理解“給”永遠比“拿”愉快。

生舉例交流自己的理解。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給學生以充分讀、思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給學生突破文章的難點找到了借力點,讓學生有感而發。

朗讀記憶。

師: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封信,把父親的諄諄教導印在自己的腦海裏。

四、拓展延伸

你們讀懂了高爾基的信,他的兒子也讀懂了父親寫給他的信,他有許多話想對父親說,他會說寫什麼呢?如果你是高爾基的兒子,你會說些什麼呢?

2、生交流,師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更爲廣闊些。

設計這個環節,爲完成練筆: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做了鋪墊。讓學生有話可說,知道寫些什麼?

五、總結

從高爾基和他兒子的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高爾基和他兒子間這份濃濃的父子親情,明白了“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個道理。(相機板書)

贈送名言,再次點出文章的中心

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不在於索取。

說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繼續完成練筆: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

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積累語言的基礎上學習、運用語言。圍繞課文設計延伸作業,不僅能昇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其語文能力。

說板書: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給”永遠比“拿”愉快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設計理念:

寫好人物是小學階段的寫作基本要求。《新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了與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教師要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結合本單元,本篇作文重點放在“挖掘夥伴個性特點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會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側面烘托、細節等方法來寫人。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訓練學生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學會寫作。

4、教學重、難點:

1、圍繞主題,選擇恰當的、真實的事例來突出人物特點。

2、能抓住人物的特徵並有序地描寫人物,採用適當的方法把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態描寫等寫“活”。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收穫,主要採用:1、案例分析法、學生討論法、教師點評法;2、出示課件,欣賞品味。

四、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具有一定寫作基礎,喜歡寫,但寫作中的難易把握不好,所以創設情境去體驗、感受,讓學生主動想說,到主動香榭,寫出自己的夥伴的個性。

五、教法介紹:

1、創設情境:

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這對培養學生自由作文興趣起着積極作用。

2、指導寫作技巧:

(1)指導觀察,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設計觀察記錄,佈置觀察。

(2)指導習作,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A、交流觀察記錄,篩選寫作材料;

B、再現情境,明確寫作內容(先讓學生體驗,看看人物的特徵是透過哪些描寫才能展現人物活力的;然後讓學生結合本單元的人物描寫,像過電影一樣確定自己的習作內容,接着學生練寫。)

C、借鑑學生範文,習得寫作方法(學生要學會聽情節,看看缺少什麼,再講例文及結構,學生就會寫了)。

(3)指導評改,解決“要寫好”的問題。

A、集體評改一篇帶有共性的問題文。B、個人修改。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荷葉圓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4課,是一篇新選入的散文詩。詩中描寫了圓圓的、綠綠的荷葉。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臺;是小魚兒的涼傘……課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於啓迪學生的智慧,激發想像;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讓他們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這是一篇從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入手的好課例。

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優美。課文的插圖形象地反映了課文內容。課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可以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詞語訓練。課後“我會認”中的12個生字是本課要求會認的生字。“我會寫”田字格中的6個範字是本課要求會寫的熟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練習的安排體現了對語言積累和感悟的重視。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的閱讀之後,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背誦全文。

2、語感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荷葉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帶來了歡樂,給小朋友也帶來了歡樂。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4、品德目標: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由於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根本不用老師去講解分析,因此這節課,我基本選用“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我以一個夥伴的身份給學生加油,並作適當的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說中訓練語言,創造一種形、色、聲有機結合的教學情境,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三、說學法

1、學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們的,歡樂是孩子們的,夢想是孩子們的。孩子們對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夏天是炎熱的,知了在樹上唱歌;荷花展開了笑臉;小夥伴們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許多客觀事物,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和一些現象,還能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那僅僅是一些零碎的,不規範的語言,爲了使他們正確理解運用語言,在課堂上必須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創設他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他們學習、積累、感悟語言。

我所執教的班級的學生喜歡閱讀,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學生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簡單的問題。部分學生有表達的自信心,能積極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稚嫩的見解。個別學生則缺乏自信,較爲膽怯,學習的主動意識不夠,對意願的表達較爲模糊。

2、定學法

根據我班學生情況,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識水平,因此確定運用“自主讀——合作讀——練習說”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不但能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他們熟讀能力、想像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取知識、培養創造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尊重學生的愛好,所以從看優美的畫面,聽老師激情導語的方式引入課,學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產生樂學的情緒。

先播放課件:配樂出現一池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曳的荷葉美景的動態畫面,讓學生欣賞,然後讓畫面定格在特寫的葉上,優美的音樂繼續,教師激情匯入新課;荷葉圓圓的,荷葉綠綠的,荷葉是夏天裏一首清涼的小詩,荷葉是陽光下跳動的綠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歡荷葉,小蜻蜓喜歡荷葉,小青蛙喜歡荷葉,小魚兒也喜歡荷葉,讓我們一起在這篇輕快活潑的散文詩裏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觸摸生機勃勃的荷葉,去體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們快樂的心情吧!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自主讀

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願望,整體感知的教學設計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所以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一遍課文,把生字連成詞,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再將課文完整自由地讀一遍,把較長的句子多讀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指派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並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將課文完整自由讀兩遍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一讀,注意把字音讀準,課文讀通順;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個別讀,讀後評價(對讀得好、有進步的同學提出表揚和鼓勵),最後讀給同桌或好朋友聽。

(三)積累語言理解內容——合作讀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式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這樣做就使得學生的認知不斷得到完善和昇華,最後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對課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積累語言,領悟情境,附之配樂朗讀,增強語感。這篇課文對話比較多,便於分角色朗讀。我給學生創造了一種競賽氛圍,看哪一組同學讀得好,配合得好,(小組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形式:齊讀;分角色讀;表演讀;一部分同學讀一部分同學表演等等)。小組間的比賽完以後進行評議,這樣的形式使學生朗讀水平不斷提高,並在熟讀的基礎上嘗試背誦。學生在多讀的訓練後,培養了語感,感悟到課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薰陶,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四)拓展課文培養想像——練習說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像力最佳時期,猶如農事的節氣,是不能錯過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藉助教學難點、重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時地給已經在閱讀課文中得到許多啓示的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引發學生想像:“荷葉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都帶來了快樂,荷葉也一定給小朋友帶來快樂。請小朋友用‘是’說句子,說說荷葉是小朋友的什麼?”或者“你們要對荷葉說些什麼呢?做些什麼?”這樣的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和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溝通了語文與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培養了他們綜合應用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理清重點

主要採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此板書圖文並茂,色彩鮮豔,內容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能引導、發散學生創造性思維,也爲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附板書:

14

荷葉圓圓

小水珠

搖藍

小蜻蜓

停機坪

小青蛙

歌臺

小魚兒

涼傘

荷葉

語文說課稿 篇8

《十五從軍徵》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徵65年後返回故里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教師可以加以點撥。由於學生學過的詩大多以寫景狀物爲題材,對反映古代戰爭的這兩首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在課下查找一些有關樂府詩、詩人王昌齡及“飛將軍”李廣的資料,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時代背景。 設計思路:

滲透學法以自讀爲主。在明瞭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

學生經過5年的語文學習,在課內外都曾接觸過有關戰爭的文章,同時,對詩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步驟,但是,也還存在理解詩歌不夠深入,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着力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及課文插圖,根據詩句想象畫面,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幫助學生建構詩歌中所傳遞的對戰爭的全面認識。

學生透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爲重要的是,透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是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而依託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瞭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本課主要實現的人文目標。二者以呈現人物情感變化線爲主線,以讀、議、悟文中的語言文字爲手段,互爲促進,實現本節課教學中的二性有機統一。

語文說課稿 篇9

【說教材】《在家裏》是人教版第一冊識字1第3課的內容。本課有一幅畫,一組有閉家庭陳設和用品的詞語和一篇課文。圖畫內容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讓爸爸媽媽吃水果,家庭充滿溫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字和寫字。

【教學目標】

本課目標:

1、認識14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筆畫“”和偏旁“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會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本節課的目標:

1、認識前面詞語中的8個生字,

2、會用“白白家裏有……有……還有……”來說話,

3、會寫一個生字“下”

【基本理念】

德邦有一位學者有這樣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的湯中,你在享用佳餚的同時早將15克全部吸收了。因此我想教育之境界,莫過於鹽入湯中。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被吸收;同樣知識也需要滲入到課堂的每個環節中。尤其在一年級的起始階段,認字更是一個重要內容,必須溶解在課堂中的每一步。

【說教學、學法】

1、願意表現自己是孩子們的天性,因此在一開始,我就設了一個簡單的謎語和一個難的謎語,簡單的謎語是爲了滿足孩子的表現欲,讓孩子覺得學習並不是那麼困難接着一個難的謎語讓孩子都猜不出來,然先我通知他們在本課的教學中有答案,這時孩子的獵奇心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2、培養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課中“白白的家裏有……有……還有……”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進程】

一、課始激情情始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交流的一種最直接的對話。而課始激情能否激發是一堂課成敗的閉鍵。一個開頭看似微不足道,可也要精心琢磨。每個學生的每一分鐘都需要“營養”,爲師的必須悉心“澆灌”。我在一開始安排了一個“趣味引入課題”這個環節中用了兩個謎語,先出“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烏葡萄”,讓學生都爲自己能猜出謎底而沾沾自喜時,再用 “老大天天演戲,老二每天作文,老三千里傳聲,老四送來黑暗。”這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卻包含了4個謎語。一年級的孩子本身就喜歡猜謎,而且這個謎語的形式對他們來說又很新奇,不象一般的四句話只猜一個謎底,同時這裏面也包含了“報、紙、燈、電、視”5個生字寶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堂,進入了學習的環境。接着是結開謎面初步識字。這是第一個環節的延續,利用第一步所營造的興奮狀態進入到對生字的學習,這應當說是對識字這碗湯的淺嘗。

二、課中創情境悟字形。

撥動課堂琴絃的往往是在課中,一堂課的精彩之處莫過於吹皺一池春水,使之流動起來,活潑起來。我們課堂的氣氛就如同這池春水,如何使之流動,使之活潑起來,爲師的不免要使出一些“伎倆”!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是創設了一個字物的搭配情境。先讓學生看圖來說說白白的家裏有哪些東西,說的時候還不能隨便說,必須用上句型:“白白的家裏有……有……還有……”在說的進程中肯定會提到“沙發”、報紙”、“檯燈”等物品,這時再引出三個重點要認識的偏旁“火”三點水和提手旁,同時說字形,記字形,如“火”字偏旁,我們可以說,他把腿一縮,多有禮貌!然先再將生字放到詞語裏再認,採用“小組讀”、“同桌讀”、“自由讀”、“一般讀”等形式加以正音,確保面向全體學生。最先將課件中的物品變成不帶拼音的生字再進行認讀,就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情境中,用一些習以爲常的事物來飽勵學生,催發課堂的生命。這個環節就是對認字這碗湯的享用。

三、課終遊戲記生字。

如果說,一節課是老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橋樑的話,那麼老師對學生課先和教學穩固就是這座橋樑的基石。抓住課終時機,滲透識字方法,培養他們主動識字的舉和願望。一節課40分鐘,一年級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沒那麼長時間,那麼是讓最先的幾分鐘就在嘈雜聲中結束嗎?回答當然是不!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向這最先的幾分鐘再要效率。這時遊戲是個好方法,如“搶氣球”。當屏幕上出現一個個往上飄的氣球時,學生會顯得特別興奮,這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也可以集體讀,一般讀,既鍛鍊了反應能力,又是對生字的穩固;也可以讓學生給生字再找朋友,這是新舊知識的結開運用。最先一個環節是生字的書寫。先學習筆畫點的書寫。起筆輕輕,落筆重。本課的生字比較簡單,“下”這個字寫的時候就要注意一下它的筆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這些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然先再寫,再評,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