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林清玄

小學林清玄的文章

林清玄1.1W

導語:我,寧與微笑的自己做搭檔,也不與煩惱的自己同住。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林清玄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小學林清玄的文章(1)

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爲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地烤來聽... ...

這是個極度浪漫的傳說,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編出來的。

可是,我們假設說話結冰是真有其事,也是頗有困難,試想:回家烤雪煮雪的時候要用什麼火呢?因爲人的言談是有情緒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達說話的情緒。

如果我生在北極,可能要爲煮的問題煩惱半天,與性急的人交談,回家要用大火煮烤;與性溫的人交談,回家要用文火。倘若與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個烈火,才能聲聞當時嗶嗶剝剝的火暴聲。

遇到談情說愛的時候,回家就要仔細釀造當時的氣氛,先用情詩情詞裁冰,把它切成細細的碎片,加上一點酒來煮,那麼,煮出來的話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濃,則不可以用爐火,要用燭火再加一杯咖啡,纔不會醉得太厲害,還能維持一絲清醒。

遇到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話就好辦了,把結成的冰隨意棄置就可以了。愛聽的話則可以煮一半,留一半他日細細品味,住在北極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但是幸福也不長駐,有時天氣太冷,火生不起來,是讓人着急的,只好拿着冰雪用手慢慢讓它溶化,邊溶邊聽。遇到性急的人恐怕要用雪往牆上摔,摔得力小時聽不見,摔得用力則聲震物瓦,造成噪音。我向往北極說話的浪漫世界,那是個寧靜祥和又能自己製造生活的世界,在我們這個到處都是噪音的時代裏,有時我會希望大家說出來的話都結成冰雪,回家如何處理是自家的事,誰也管不着。尤其是人多要開些無聊的會議時,可以把那塊嘈雜的大雪球扔在自家前的陰溝裏,讓它永遠見不到天日。

斯時斯地,煮雪恐怕要變成一種學問,生命經驗豐富的人可以根據雪的大小、成色,專門幫人煮雪爲生;因爲要煮得恰倒好處和說話時恰如其分一樣,確實不易。年輕的戀人們則可以去借別人的“情雪”,借別人的'雪來澆自己心中的塊壘。

如果失戀,等不到冰雪盡溶的時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燒了,燒成另一個春天。

小學林清玄的文章(2)

我是在聽林清玄的一次廣播訪談後,才知道他的。那是從外地回來的路上,一邊開車一邊聽,聽他說他的個人經歷,他說一個人到30歲以後應該把全部的時間用來覺悟,如果沒有用來覺悟,那就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聽他說人生。他說:怎樣看世界跟你站的位置有關,通常我們年輕的時候是站在橋上,到三十歲就是站在樓上,到了四十歲就是站在山上,七八十歲可能就是雲上。聽他說愛情,他說: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常常會找那些外在漂亮的,到現在會找內在相遇的人。所以說18歲可以找,45歲也可以找,就是找到一個人,以後跟他一起成長,找到一條對的路,讓你們的愛更自由更飽滿。在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找到對象後都不能一起成長。當時感到他的談話自然,富有哲理。回到家,上網一看,知道自已這樣的孤陋寡聞,不知林清玄。看林清玄的作品,很多時候,就象是在山間、在林中、在水旁。他邊說邊走,邊說邊講,在不經意中把他的內心感覺,告訴了你。有時是一壺月光下的酒,一杯松子茶,娓娓中緩緩地滲透着濃烈和清香,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在其中。更多時,你還在那還沒回味過來,他已走遠,留下一個人在那慢慢的回味。

小故事裏有大智慧,林清玄的文中,透照這樣的道理,生活是要體味,更要去領悟。林清玄在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領悟到看似平常,而富有深刻的人生真諦。我們往往在他的文中找到這樣或那樣的熟悉的東西,可就是沒有他那麼深刻的體味,或者是漠視的。生活中的很多的感悟和領悟,我們更多的不是用心去感去悟,而是用經驗甚至用教訓去感去悟。就像在看到這次大地震的悲壯,我們體味到活着真好,當我們看到那傷殘人,深刻感到好好的活着真好,不經過這,我們不會或很難體味生命的意義。就拿交規上要求:開汽車時不能打電話看資訊,因爲那樣不安全,我就是無視那樣的規定,在看不到交警的時候,該打的打,該發的發。也有朋友提醒過那樣不安全,總是說沒事的。在去年我也是這樣,一邊看一邊打電話,在低頭擡頭的時刻,看到了前面的汽車停在眼前了,一輛二輛三輛四輛,一輛追一輛。我一下子追了四輛,看到滿地的狼藉,心中真是後悔,不打電話就好了。很多時明知不可爲而爲之,道理又不是不明白,所以往往有了深刻的教訓後,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所以林清玄的高明處,他能靜心去品,去悟而不像我非得依賴經驗,教訓去明白一件事。

林清玄的文,他對人生的看法和認知,其實也是智者見智。這也是藝術的空筐結構的問題。就像有位朋友說:"在你看到那二個小姑娘問你要錢買飯吃時,你給她們一點錢不就可以了嗎,而你講了一大堆的有關同情的話,就是沒給她們一分錢。”我後來想想,也是,給她們買飯的錢,也不是難事,可就是爲何不給。我反思了自已,只能說我評判和處理這事看法的不同,我個人認爲她們並不少買飯的錢,而是在利用人們的同情心,並把之作爲一種職業。。不真實和利用人的同情,是我的個人看法並使不肯幫助的原因,因爲這回助長了那種寄生的不勞而獲的生活的。

生活的這種領悟,在職場上,可以從誠信和個人的得失二個方面看,大家都知道,講誠信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可往往說起易,做到難。今年,我處理過這樣的事,由於項目的需要,和一位博士進行技術合作,從協議看,應該是個雙贏的。併爲此投了資金。可當項目完成要交接時,他提出要修改協議,不修改就不交接項目,雙方爲此發生的分歧,最終導致合作的不成功。爲此雙方都有不小的經濟損失。有時我反思這事,這樣堅持中止合作,明明會有經濟損失,爲何不退一步或而採取變通的辦法,而採用這樣的做法,告訴你不講信用,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意義嗎?可能我認爲誠信,比什麼都重要,講誠信或不講誠信,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是他是否知道,那就是看他的造化了。

鄭板橋說過“吃虧是福”,而在生活中往往有人計較個人得失,這樣的人在工作上,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過程中,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得失,在工作中往往比我是否比他人多幹少拿,最好是少幹多拿,他們往往忽視了多幹帶來除物質回報外,其它方面的回報,象經驗的結累,技能的提高等等,這在他今後的職業生涯的回報,將遠遠大於他的物質上獲得回報。也將是終生受益的,在人與人的合作過程中,過分的計較,將會失去合作的基礎,可能導致最後的合作失敗。我有個朋友,就是愛計較不吃虧的人,最終和合作夥伴分手。去年我曾介昭了一個投資項目給他,由於他的合作伙伴不願給他擔保,而最終放棄,從項目的營行情怳看,他的損失可以說是巨大的。他會自省還是埋怨,也要看他的造化了。

所謂的造化了,我想也可以理解爲悟性。

其實,我們很多時,往往爲一小事,一句話,所感動。就象我看到一個朋友,三番四復得去看望病中的孩子,給他鼓勵,爲她的那種精神所感動一樣。林清玄的文,要靜心去品,慢慢地悟。

林清玄一次在演講現場,端起茶杯說:“我教給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來喝的時候,先念一個句子: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爲這輩子不可能再喝到跟這杯一模一樣的茶了。端起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見愛人時的歡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離別愛人時的纏綿之心。那樣的生活就不會有壓力了。”人有是就象街上賣的那小老鼠,關在鐵籠裏,不斷地爬啊爬啊,就是爬不出那個鐵籠。林清玄或許在他的文章中:告訴能怎樣爬出這個鐵籠,過以種沒有壓力的生活。

沒有壓力的生活,真好。我是這樣認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