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詩歌創作中的加減法評說

詩歌3.06W

詩歌創作中加減法,不是我們頭腦中數字概念的加與減,它們有着本質上的區別。數字概念中的加則是增,減則是少,而詩歌創作中加減法卻往往相反,加則少,減則增。這是爲什麼呢?前者只是始終表現爲數量的關係,而後者,則是量與質在詩歌創作中有一個奇妙的轉化,明明是刪除的東西卻多了,作品的典型意義反而擴大了,明明是“此時無聲”,卻“勝有聲”,這就是減則增的效果,也許這也是詩歌創作中的一種辯證法吧。

詩歌創作中的加減法評說

詩歌創作中的刪繁就精(精煉,不是簡陋)似乎是很多詩人或詩歌寫作者樂於遵循的一條規則,這也就是說,主要透過數量上的減來完成質量上的加。詩人或詩歌寫作者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確定了所要反映的對象,詩歌的藝術形象有了一個雛形之後,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做減法了,用詩歌藝術創作領域的行話來說,就是開始“煉”了,對字要“煉”,對詞要“煉”,對句“煉”,對篇也要“煉”。所謂“煉”,顧名思義,“煉”,就是提煉精華。先經過提煉,後取其精華。提煉什麼?提煉紛繁,提煉荒雜,提煉粗淺,提煉不必要的重複,提煉庸字,提煉閒言,提煉贅語。提煉就好比篩子篩穀子,把沙礫、塵土、草屑、糠殼、癟粒……等等過濾掉,剩下的,盡是金燦燦、沉甸甸的飽滿的顆粒。最後提煉的越煉月純淨,越煉越符合詩人或詩歌寫作者以及愛好詩歌的欣賞者的審美要求。

這樣,詩歌作品較之原型,從量上看,減了;但從質上看,其審美價值提高了。這方面,很多優秀的詩人或詩歌寫作者都有其經驗之談,如俄羅斯偉大的詩人涅克拉索夫說,寫詩,“要堅持這樣一條原則:叫詞句住得擠一些,思想纔會寬敞”。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再來看看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雕塑家,他把手中的一塊石頭、一塊木頭或一支象牙,不斷地劈削、打磨,不斷地擯棄,最後,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誕生了。這種擯棄得何等準確、恰倒好處啊!這就是創作中精湛的藝術功力的體現!詩歌創作也是一樣!那真是“豪華落盡見真淳”啊!

當然,在詩歌藝術創作中也不是絕對地只能減,而不能加,只是量的增加,一定要顧及並有助於質的增加。在詩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隨着詩人或詩歌寫作者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的不斷深入,在下筆之初沒有覺察到的好東西會不時涌現出來,此刻要怎麼樣對待這些不速之客,把它們“加”到正在完成的作品當中去呢?列夫托爾斯泰在一八五四年一月五日的日記中寫道:“想要在作品中加進一些好的或者表達得好的思想,常常不容易辦到,因此只要這種思想很難加進去,就把它記在筆記本上,不要老在想着該給它安排個什麼位置,思想是會給自己找到適當位置的。”這就是說,切忌附加,加進去的東西一定要與原來的融爲一體,加進去的東西有適當的位置,就相得益彰,使形象更加豐滿,思想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