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幼兒園教育隨筆案例

隨筆2.4W

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有關幼兒園教育隨筆案例,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幼兒園教育隨筆案例

幼兒園教育隨筆案例1

案例:與孩子的心靈對話今天早上我遇到了這樣的一件事,在來園時,洋洋跟在媽媽的身後,看上去表情似乎有些驚慌失措,我心裏嘀咕着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互相問候過後,我用關心的口吻地問洋洋:“洋洋你今天不舒服嗎?”洋洋一句話都沒說,只是一個勁地搖頭,我正想從他媽媽身上得到答案時,洋洋便着急地向媽媽叫嚷:“媽媽!媽媽!你快走呀!”

一邊大聲地喊,一邊把他的媽媽往門外推,好象有意不讓我與他的媽媽說話。這一舉動使我更加產生了懷疑:“洋洋你幫老師把積木放在桌子上,等一下其他小朋友要玩的。”他聽完我的話,卻表現得無動於衷。我又一次低下身體,摸着他的頭說:“洋洋,你的本領最大了,老師是想請你幫個忙呀,這你也不願意嗎?”在我再三地要求下,他很不情願地走進了教室。

終於,我藉故把洋洋支開了,懷着滿腦子的疑問他的媽媽:“洋洋媽媽,今天洋洋是怎麼回事?”洋洋的媽媽向我反映,前幾天,她給洋洋買了十幾條漂亮的金魚,他愛不釋手,天天要給它們餵食。就在星期天,洋洋乘我們不在家,把他養在魚缸裏的十幾條金魚都曬成了魚乾。然後,洋洋的媽媽很氣憤地說:“我這孩子怎麼了,一點沒人性,一點沒同情心。心態那麼不好,那麼殘忍。”聯想起平時,洋洋是個能主動樂意幫助別人,能對自然角進行特別呵護的孩子!真的會是這樣嗎?我對媽媽的話產生了更大的懷疑。

在自由活動時,我便把洋洋叫到了身邊。他有些慌張,我耐心地詢問洋洋:“洋洋,你星期天在家做些什麼?”洋洋似乎被我的問題觸到了痛楚。一邊搖頭一邊向後退了一步,嘴裏嘀咕着:“沒什麼!沒什麼!”考慮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我還是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想告訴老師所遇到的事情,可以大膽地說出來,我們是朋友,老師會幫你一起解決的!”這一整天洋洋好象故意逃避我的視線。但在離園時,出乎我的意料,洋洋主動走到我跟前悄悄地說:“老師,小魚和人不一樣,是嗎?”我有些不解地問:“是呀,你怎麼會想到這個問題的?”“人不曬太陽會缺鈣,老師是你告訴我的,那麼爲什麼小魚曬太陽它就會死呢?”說完,孩子難過地低下了頭。原來如此,謎底終於揭開了,孩子之所以把金魚放在太陽下曬,是因爲想讓金魚補充鈣質。

羅素說:教育在於才能的培養,而非壓抑本能。正是爲了瞭解,孩子纔有了這樣的行爲,但這至少讓洋洋瞭解了魚和人是不一樣的。知識的獲得離不開實踐,幼兒的主動實踐則更可貴,只是幼兒的實踐常常不爲成人所理解。其實,我們小時侯又何嘗沒有這樣的行爲,我們也曾讓小雞學游泳,讓小鴨學爬樹,愛迪生小時候不也曾孵過小雞嗎?善待孩子的每一次行爲,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夢想,尊重孩子獲得知識的手段,才能讓孩子主動發展,獲得經驗。或許真是這些幼稚的故事,才讓他們成爲科學家。

事情發生的當天晚上,我與洋洋的媽媽進行了電話聯繫。在電話中,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給她聽。我以鼓勵的口吻對他的媽媽說:“洋洋真棒!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之所以把魚都放在太陽下曬,是因爲想讓金魚補充鈣質。但是透過這次不經意的行爲,卻讓他明白了人與魚是不一樣的。”洋洋媽媽聽了我所說的,這才恍然大悟。是自己錯怪了孩子,要找一個機會好好地向洋洋賠禮道歉。

第二天,我在全班孩子的面前神祕地說:“我們班上有一位小小的科學家,他平時最愛動腦筋了,最近他發現了一個小祕密,他是誰呢?”孩子們和我帶着期待的眼光找到了洋洋。洋洋有些不好意思,一言不發。我摸着洋洋的頭,用親切的口語對他說:“洋洋,你愛動腦筋這非常好的。但是有時候,有些想法可以告訴老師、小朋友,或者爸爸媽媽,讓他們幫助你一起來完成。”洋洋的頭不停地點了點。最後,我讓洋洋把自己的發現去告訴小朋友們,孩子之間討論的氣氛相當踊躍。

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着孩子嗎?也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幼兒。曾有一位媽媽常帶孩子去逛商場,可孩子每次吵着要回家,媽媽有些不明白,這麼琳琅滿目的商品,孩子應該覺得好玩呀,可當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繫鞋帶時,她才豁然發現,當她以孩子一般的眼光看商場時,眼中看到的只是人來人往的大腿。蹲下身子,你纔會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纔會走進孩子的心靈,你纔會發現這裏是片多彩的世界,一片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孩子們正以自己的經驗去感受着這片藍天,這片土地。

21世紀的教育強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種人類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如果當時這位家長能耐心地與孩子對話,瞭解孩子的奇思異想,或許他就不會下這個結論。重視與孩子的對話,才能讓我們瞭解孩子。正是這樣一種對話精神才使教育真正成爲人對人的教育,使兒童變的容易理解。對話意味着教師要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心靈的對話,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同時也意味着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思想、觀點相互碰撞,相互激發,教師會從兒童那裏看到他們優於自己的奇思、怪想和創意;對話使教育變得精彩、有活力,成爲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相互敞亮,彼此接納,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過程;對話使我們重視兒童,使兒童成爲與教師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獨特精神世界的鮮活生命。

讓我們走近孩子,與孩子的心靈對話,去感悟那份童真,去領略那個世界!讓我們伴着兒童共同成長!

幼兒園教育隨筆案例2

許多家長認爲孩子太小,很多事情都要由家長代勞、包辦。但他們可能未曾想過孩子是否願意坐享其成。記得之前看過一本名爲《大衛,不可以》的繪本,其中大衛媽媽總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大衛,不可以!”。大衛的種種行爲都被看作是冒險的,被禁止的,比如:在游泳池裏玩玩具、披着牀單穿着媽媽的皮靴表演蜘蛛俠等。繪本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大衛乖,我愛你!”我想這其中反應了許多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將許多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只有聽從父母的孩子纔是乖孩子。

我和我小外甥女之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將小椅子拿到一個孩子面前,將其按坐在上面。出乎意料的是,她從椅子上下來,將椅子搬回原地,嘴裏一邊說着自己的名字,一邊搬着椅子,放到一個位置,然後吃力地做到椅子上。雖然有些費力,但是在她成功做到椅子上後,臉上露出了微笑。一開始我是驚奇,後來慢慢陷入了沉思。再後來我漸漸感到這是理所應當發生的事情。孩子心中就是有一股嘗試的慾望,他們的想法經常千奇百怪,富有想象力。而這種嘗試的慾望使他們成爲自己學習的主人。

那麼作爲教師,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面對幼兒嘗試的慾望。是壓制?還是鼓勵?這是矛盾的兩極。此處我不想先下結論,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教學片斷。我想從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

案例背景:在美術活動《甜甜的冰糖葫蘆》中,教師嘗試引導幼兒製作冰糖葫蘆。之前的預設是先用橡皮泥做成圓球,之後再用小棒將圓球串在一起。但是在活動中幼兒的大膽嘗試給予了我新的啓示。

案例片段:我引導幼兒運用團圓的技能將橡皮泥做成圓球。做完圓球的可以來找我拿一根小棒將圓球串起來。孩子們的興致都很高,我來回不斷地觀察着他們。只見嫺嫺做完圓球后並沒有向我要小棒,而是先將幾個圓球互相緊靠在一起,然後用手搓了一根細細的橡皮泥,然後將它粘到最後一個圓球的底部。

雖然只是很簡單的一個行動,卻深深地觸動了我。也隨之引發了我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想法有些單一,沒有給予孩子充分嘗試和探索的機會。思想上雖然沒有刻意地去限制孩子,但是實際上教師示範的製作冰糖葫蘆的方法已經給孩子了一個框。聽話的孩子可能就會按照老師的方法來做,如果沒有出現意外情況,教師可能就會認爲沒有問題。恰恰因爲一個孩子的異樣做法,引發了我教育行爲的改變,我轉而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嘗試做出不同花樣的冰糖葫蘆。結果是超乎我的預料之外的,孩子們做的冰糖葫蘆五花八門。

我想這一教學案例給予我們的啓示就是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尤其是對以下兩種類型的幼兒。一種是那些確實有能力去完成的,而缺乏必要的勇氣的幼兒,另外一種是那些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透過自己的嘗試,也能獲得成功的幼兒。可以說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真正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幼兒的大膽嘗試也能帶給教師新的啓示和感悟,進而生成有教育價值的內容。

“大衛不可以,大衛不可以…”,所有類似的話語都收起來吧!相反地,我們要說“孩子你能行,勇敢地嘗試吧!”

總之一句話,將幼兒的嘗試作爲推動教學的動力,促進教育的效益的最大化,即幼兒經驗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