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

子曰:“君子不器。”

寫過一篇《君子不器》。現在仍是這個觀點,但有少許的改變,或者說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學習領域不能過於狹窄,不能是做什麼就學什麼,自己感興趣的,對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應該去學習。按照小時候學校裏的標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樣纔是好孩子。哈哈。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沒見動靜,以後誰還信你的?先做後說才能取信於人。“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發再大的誓願,也不如行動上的實施。說再多也不如做實事。老說要改要改,行爲上還是老樣子,嘴巴說破了又有什麼用?行動勝過萬語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與後面的“羣而不黨,黨而不羣”差不多。以前寫過一篇《羣黨之分》。勾結爲伍不是君子所爲,結黨營私肯定幹不了好事。要能夠做到與衆人都和睦相處,私底下沒有拉幫結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寬廣,能夠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機取巧。

讀書筆記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過去就是人不知而慍,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誤會。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君子的禮儀之道,更是內心充盈平和的外在體現。能夠做到別人不瞭解我、對我有所誤解,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一方面要從他人角度去考慮問題,學習換位思考,多體諒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纔會那麼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威信不是靠恐嚇、權勢樹立的,那樣樹立起來的威信沒有穩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險解除,支援者、仰慕者,紛紛如樹倒猢猻散,官場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樹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風輕浮的人是沒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須穩重、莊重,自尊、自愛,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學習,太重要了。我慶幸我現在還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我慶幸我可以不帶功利目的去學習。如果沒有這些閱讀的習慣,沒有學習的興趣,我不會從書本中使得自己開拓眼界、敞開心扉,我的思維觀念不轉變,抑鬱也難以康復;如果不是這些閱讀習慣,我不會看那麼多書,不會對文學產生興趣,我這個中專學歷的人也不會想到成爲作協會員得到認可、讓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學習的興趣,我這個電腦白癡不會想到去做個人網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現在竟然可以做網站編輯,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認可。沒有學歷有什麼關係?沒有文憑有什麼關係?我有一雙眼睛,我可以閱讀和學習,每每有了新的領悟,獲取了新的知識,豐富和充實了自己--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讓人感到滿足和驕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爲謀。什麼人都可以認識,但是做爲朋友就必須謹慎,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不說別的,進入作協以後,和大家交流過後,就感覺受益匪淺,那些寫作經驗和點評,沒有十幾、幾十年寫作經驗是體會不出來的。

有錯就改還是好同志。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敢於改正自己的錯誤。沒犯過錯的不是人,是神仙,錯了不怕,改正之後就是一條寶貴經驗。如果沒有經歷過自殺,我不會懂得生命是如此診貴;如果沒有經歷過抑鬱,恐怕我也還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之前寫過一篇《安貧樂道》,這也是我現在的一種追求吧。也曾經算是過過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質上的追求永遠無法讓人滿足,只會讓慾望更加無止境。

一直都敏於事,工作方面我從來都不擔心,任勞任怨。慎於言則是現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調,說話要低調”,我現在開始感受到這種方式的益處了。後面還有“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和這裏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說多做。

請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虛心接受意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什麼時候都能將心比心去體會,瞭解到言語、行爲背後的動機,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這麼說,要讓別人瞭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別人。溝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別人體諒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體諒理解別人。

讀書筆記三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這樣一本言行錄,篇幅也不大,不過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卻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細看各篇,學而篇第一隻要講“務農”的道理,遇到初學者入“道德之門”;爲政篇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泰伯篇第八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贊;子罕篇第九主要講孔子提倡禮制,鼓勵人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不肯說什麼,不肯做什麼;鄉黨篇第十主要講孔子平素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先進篇第十一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顏淵篇第十二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爲仁、爲政、處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人,怎樣爲政;憲問篇第十四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論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對歷史人物的評述;衛靈公篇第十五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所論的以德治國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記孔子論君子怎樣修身、如何以禮法治國;陽貨篇第十七主要記孔子教育弟子講究仁德,闡發以禮樂治國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記歷史上聖賢的事蹟,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時的行爲,以及世人對於處亂世的不同態度;子張篇第十九主要記孔子的弟子們探討求學求道的言論,以及對孔子的敬仰與讚頌;堯曰篇第二十主要記古代賢王堯、舜、禹、湯的言論以及孔子對爲政的論述。

縱觀全書,《論語》很全面的闡明瞭孔子的思想,不管是爲人還是處世,不管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張“節用而愛人”,反對苛政、苛捐雜稅,“苛政猛於虎也!”,也主張“克己復禮”;在自身修養上,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張“有教無類”,第一個在中國創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張“因材施教”、“言傳身教”,所以針對不同性格的兩個弟子的`同一個問題,他給出不同的建議,所以在周遊列國時,即使如何困窘,他爲弟子們始終樹立榜樣,並時刻不忘對他們的教誨。

而我覺得,《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也因而無比強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這說明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只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治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幸福快樂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與貧富無關。“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對禮的遵守,那麼,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內心的快樂。

而孔子在《論語》中反覆作爲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給人以最樸實的啓發的。從孔子對孝的闡釋--“無違”,“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爲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色難”中,我們受到的心靈震撼,是不會比其他孔子所教誨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細細讀了這些話,我們的心中,是會產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們會發現,我們做到的原來遠遠不夠。所以,從這一刻起,更加愛我們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諄諄教導爲心中的指標,時刻問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當然,孔子畢竟是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人了,那是一個尚未進入封建時代的奴隸社會,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侷限性。他的最終理想,是要恢復周禮,維護奴隸階級的統治的,無疑,甚至對於那個時代而言,他都不是一個進步者。雖然,封建統治者在孔子死後,突然將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獨尊地位,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但那時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個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後來又被朱熹越解釋越離譜。所以,在孔子自身那個時代,孔子的思想,其實並不是很進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確實不是完全能讓人認同的。比如他說如果父親坐了錯事甚至犯了罪,兒子不僅不應該揭發,而且還要幫助努力隱瞞。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謀、共犯了嗎?他還輕視婦女,說什麼“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把我們女子與小人相提並論,擺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輕視勞動和農事,樊遲問稼桑之事,就被他稱作是沒什麼大出息的人。

總之,《論語》中,有值得學習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進的,但它無疑是偉大而傑出的。一點小瑕疵掩蓋不了它強大的光芒。

一本《論語》,雖薄薄百頁,卻可以讀得很厚很厚。讀《論語》,我想,需要的正是這種將書由薄讀厚的智慧吧。本人資質有限,初讀《論語》,謹把自己一點小小的感悟寫在這裏。

標籤:論語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