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論語3000字讀書筆記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3000字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3000字讀書筆記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②,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註釋】

①善道:正確的學說,引申爲真理。②見:同“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勤奮學習,堅持真理至死不渝。

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動亂的國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來實現抱負,天下政治黑暗就隱退。國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卻貧賤,這是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卻富貴,也是恥辱。”

——這幾行字,讀了很多遍。第一眼讀這字句,便不能忘記。過一段時間想起,閱,思,拂卷無言。

再過一段時間想起,再閱,再思,再拂卷無言。如此反覆。今又翻閱,感慨萬千,卻仍不能語盡。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可以理解爲莊重,也可以理解爲自重、自尊心、信心。

威就是有威儀,有威信,有威風。沒有自信就沒有威信,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看現在的“重”是不是還可以理解爲“份量”,引申爲“內涵”。也就是說,君子沒有份量,沒有內涵,沒有能力和水平,也就威不起來。這個時候,說明他的學問也就不穩固、不牢固。

忠信是多次涉及到的詞彙。

對上級、對人民態度忠心,言而有信。這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在孔子的思想中,“忠信”是根本,因爲失去“忠信”,仁愛之心亦不真實,“仁”就成爲一句空話,所以要“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有很多人理解爲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南先生的講解是: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爲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我是頗爲贊同的。以孔夫子的高貴人格,絕對不會如此勢利眼,只和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他的“有教無類”便證明了他的一貫立場。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爲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不要怕改過。

過是過失,“憚”就是“怕”。比如肆無忌憚(放肆而不忌諱和害怕)。

下面一節,又是曾子的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有兩種解釋。

查詢成語詞典: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只有這樣,民衆的道德品性就歸於仁厚,社會風氣也就厚道了。我們的潛意識中一直是這樣理解的。不過南懷謹先生有不同的解釋,他說:

“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

”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裏我們可以引用佛學裏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這種解釋主要是把“學而”全篇作爲一個整體文章來理解的,把每一個段落大意都和學問掛鉤,所以才這樣解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仍然覺得比較費勁,有些牽強。

——見仁見智吧。

反觀自己:

做人首先是要自信。如果沒有自信,凡是悲觀失望,對未來沒有信心,說話就必然底氣不足。哪裏還能談得上有威望和威信呢。要有自信,首先必須對掌控的事情充分了解其規律,做到成竹在胸。這個方面我很有感觸。由於現在從事教育技術工作,這個領域又是更新換代特別快的,稍稍不注意加強學習,就會落伍,就會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力不從心。

而個人的.力量又有限,所以要充分注意:發揮別人的作用,加強合作,用人所長。

在用人的時候,對待周圍的人,都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即使是自己不太同意他的某些做法,甚至在周圍的評價都不太好的人,我們也要善於發現他的閃光點,無友不如己者,他們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對他人的人格給予充分的尊重,對他們的優點要經常表揚和鼓勵(現在不是時興賞識教育麼)。

我有時候就有些不能容忍下屬不能做好我認爲應該幹好的事情。覺得我這個外行都能幹,你們是專業,爲什麼還幹不好?有時候在公開場合說話就太沖,輕易就得罪人,讓聽衆的心理受到打擊。

其實術業有專攻,我會的別人不一定要會,別人有很多會,甚至他們也認爲“是人就會”的我也往往不會。

人不是不能幹,而是沒有放對位置。每個人都有適合於他們的崗位,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記得禹明主任曾經告誡我們:深圳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即使是今天在深圳掃大街的清潔工,也不要輕視他們,說不定哪一天他就找到了適合的位置,甚至比你更成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一定是不會錯的。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意思是說:“讀書人如果有志於真理,卻又以吃粗糧穿破衣爲恥辱,便不值得同他議理了。”

每個人都有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力,如果一個人追求了一輩子的真理,最終卻搏了個惡衣惡食,由此可見此人並不足以爲謀真理之君子。

既然有志於道,必然爲推動社會的進步而苦苦探索,並最終將探索的真理奉獻於勞苦大衆,這樣的人能夠成就其偉業,最起馬也是豐衣足食。何以惡衣惡食呢?是謂志於真道者,必錦衣美食;修於僞道者,必將惡衣惡食也!

人間正道是滄桑,人在年輕的時候,由於自己能夠養活自己,有力氣,豐華正茂,所以在同齡中似乎沒有多大差別,可到了40歲上下,便會愈加感覺到志與道與反之者之間的差別。

早年風流酒色之人,到了人生的中後期又有幾個不是苟顏殘喘?因此,我們從生活中也不難悟出這個一個道理,即:四十歲以前有福不算福。這句話也能夠更好地給孔子之方言以延伸。志於道,也不僅僅是爲社會多做貢獻,從廣義的社會角度準確地講,無過即爲貢獻,且能豐衣足食,是謂謀求萬日幸福生活之本也!

上述是我對孔子這句的話的一部分理解,而另一部分也是這句話的後半部分,我對此有異議。

子曰:“志於道者,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的言行對中國人的影響幾千年,自古以來衆多讀書人都是按照孔子之言以行之,本人愚見:孔子應該負中國彼此看不起之部分責任。何以謂之?君子應有廣仁之心,四海播愛,一視同仁。即然人家有志於道,並修於道,最終落得惡衣惡食,其修於之道一定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恥惡衣惡食是人之常情,有誰不願意過上美好的生活呢?追求美好生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前提。作爲君子不爲其指明方向,而是未與議也,此舉何以論爲君子乎?由此可見,我們在學習孔子的學問時要注意勤與思考,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拿來主義的思想千萬要不得,否則,真道有可能會真得變作僞道。

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國學,關注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學習求祿位。孔子說:“多聽,保留疑問,慎重地談論其餘的,就會減少錯誤;多看,避開危險,慎重地實行其餘的,就會減少悔恨。

言語減少了錯誤,行爲減少了悔恨,俸祿就在其中了。”

這則論語適用於仕途,《朱子家訓》裏就曾說過“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一個人話多並不是好事情,很有可能,因爲一句不經意的話語,而惹來殺身之禍。做學問,有了問題能夠及時地提出來,這是很好的習慣,可是也並不表明這同樣適用於官場。

有了疑問,馬上提出來,只會讓你顯得很無知,讓別人以爲你好欺負。

在官場上,你需要一雙慧眼,來辨別誰奸誰忠,找好自己效勞的對象,學會察言觀色,同時也要量力而行,懂得“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的道理。

凡事當謹慎再三,力求做過的事都不會後悔。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幾點,那麼你就已經離踏上仕途不遠了

標籤:讀書筆記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