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論語讀書筆記8篇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下面給大家分享論語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8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場白。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且經常溫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很注重溫習,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鞏固起來。我在學習中,不應該學過就忘記了,也要向孔子學習,注重溫習,這樣知識才能鞏固起來。同學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不和同學爭吵,這樣我纔是一個受歡迎的好學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做事小心而誠實,對人要有愛心,親近有道德的人,做完這些後如果還有空閒,就用來學習吧。”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做任何事情要誠實守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還有空閒,不應該沉迷電腦遊戲,就用來看書學習。

《論語》不僅使我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學習,做人。《論語》這本書,爲我們開啟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的大門。

論語讀書筆記2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細看各篇,學而篇第一隻要講“務農”的道理,遇到初學者入“道德之門”;爲政篇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泰伯篇第八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贊;子罕篇第九主要講孔子提倡禮制,鼓勵人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不肯說什麼,不肯做什麼;鄉黨篇第十主要講孔子平素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先進篇第十一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爲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爲二十章,看似一個鬆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透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而我覺得,《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也因而無比強大。

論語讀書筆記3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意思就是孔子去了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那個兒子識禮?他到太廟什麼都問。”

孔子聽後,說:“這樣纔有禮貌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有一次上語文課,我實在是不懂一道題,可是我又怕問了有人會嘲笑我,說我連這個都不會!所以我就沒有問。後來一次語文考試,有道題就是我不懂的那道,所以沒寫。試卷發下來後,我只拿了92分。回家後,媽媽看了試卷,問了我那道題,我說:“我……我不懂!”“你不懂?”媽媽說,“不懂就要問啊!”“我沒敢問,怕同學笑我。”我回答。“這有什麼好笑的,人人都有不懂的時候,不懂就要問,老師遇到不懂的也要搞懂啊!”

有了媽媽的支援後,我去找了老師問問題。“哦,原來你不懂這道題啊!爲什麼不早問呢?這道題是這樣的……”老師講完後,我就懂了,

也從那時候我就開始學會問問題了。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就要問,不要不懂裝懂,要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論語讀書筆記4

《論語》是孔子說的名言大全,句句引人深思。比如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深入淺出,使我們不僅僅知道了句義,還明白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罔;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落入深淵。

記得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行過古詩誦讀比賽。那時,老師只讓我們背《論語》中的部分片段,沒要求查意思,我背的雖然流利,可要讓我解釋,我還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吧。

《論語》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句子,每句都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現在我讀《論語》,還有許多字不認識,比如說“軏”、“輗”等等。透過查字典,我不僅認識了這些生字,還明白了它的意思,真是一舉多得啊!

但有些句子,我還是不怎麼明白,它們都太深奧了。如果有時間,我一定好好查一查,直到弄懂爲止。

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謙虛的人、對學問一直追求的人。我覺得,他說的話,他做的事,一直圍繞着“學習”和“虛心”。他收了那麼多學生,卻還向老子求學,可見他真的是把學習當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了。正像他說的那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是我的榜樣!

《論語》,伴隨我成長!

論語讀書筆記5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爲: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因爲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論語讀書筆記6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爲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爲,就像《論語》裏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求學不僅是爲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爲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論語讀書筆記7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論語》中的名言,我們爲何不以它作爲我們的座右銘,時刻告誡自己應當謙虛,取他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纔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時要不斷溫習和自習,用這樣的姿態去感悟得到知識後的快感。遠道而來的朋友來和你一起分享知識的快樂,別人指責你,你卻不會  怨   憤,這  便   是   所   謂   的   君   子  。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纔是事實求是。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對於學習,要懷以你最純淨的心來思考問題,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這樣,你纔會學到你所要的知識,習慣於把自己矇在鼓裏,這樣的人不會有所成就。這便是對學習的態度。

論語讓我明白了怎樣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正,只要做好這一點,你一定會很受人歡迎,尊敬和愛戴。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則。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纔是喜愛知識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學問我們應當懷着以讀書、學習爲樂趣的心態來獲取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學什麼會什麼,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並且獲得成功。這便是學習的途徑。

孔子及其弟子編寫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每句話都有更深一層的哲理,都是一條啓迪。我們如果多讀、多品、多看就一定會成爲人上人。

讀罷《論語》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論語讀書筆記8

雖然《論語》在古今中外都一直流傳甚遠。但說來慚愧,由於自己是體育特長生的緣故,從小到大讀過的書少之又少。對我來說直到本學期纔算是對《論語》的第一次接觸。類似的古典文獻自己一直都是敬而遠之,總覺得自己看不懂,也沒什麼用。再加上本該讀初高中的時光,我都是在運動隊裏度過的,而自己從中學開始就沒有再進行文化學習,所以更不會去讀,也沒有信心去學習這些生澀難懂的經典。從這學期開始,先是專業課老師講了幾則論語,透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對論語產生了興趣。雖說論語的語言和文字對我來說解讀起來還是非常困難,但其中的道理和真諦卻沒有像文字那樣複雜難懂,這點讓我感觸深刻。所以我選擇了《論語》的智慧這門選修課,並透過選修課,讓我在不同的角度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

在爲政、爲人、爲學的三條主線中,老師講的爲人方面的內容是我感受最多的一個方面,尤其是在修身一節所講的理想人格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我修養,二是處理問題的方法論原則。“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泰而安”這種中庸人格的具體化,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種人格。同時也是我之前從事體育競技方面所一直缺少的一種品格,透過我自身的感受發現,其實在論語中很多的道理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以下我想以一名運動員的視角,去解析一下論語對體育競技的觸動和影響。

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苦難和遺憾,是《論語》的精華之一。在競爭殘酷的體育競技中,勝負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在雙方運動員技術水平旗鼓相當的關鍵場次,哪一方的意志更堅定,出手更果決,會直接左右比賽的走勢和結果。其實《論語》中有很多觀點可以運用到體育競技中。運動員面對勝負的態度,如何在比賽中卸下壓力。正確看待遺憾,如何正視接受遺憾。但這些思想上的“軟實力”往往是平時技術訓練中觸及不到的,而《論語》中看待勝負、直面遺憾的態度恰恰可以彌補一些運動員思想上的短板。

說到遺憾,我想每個人都會有。或許每個人遺憾的點和方式都各不相同,但當遺憾發生的時候,心中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對於運動員而言可以說每輸掉一場比賽都是一次遺憾,尤其在重要的大賽中失利,比賽中的細節會在腦海中不停地重複,一遍一遍的折磨着自己。有很多運動員在比賽中,很難正視勝負,太看重結果,導致很難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在失利後,就像進入了一個旋窩,在懊惱、憤怒、自我否定中不停地循環,導致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排泄,不能自拔。心態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運動成績。如果每次失利後都要經歷如此漫長並痛苦的調整才能重新振作起來,那麼失利對於運動員的打擊就不只是輸掉比賽那麼簡單了,甚至會改變運動員職業生涯的軌跡。如何正視勝負,面對失敗,一直是伴隨運動員一生的問題,在運動生涯中,每一次比賽,就可能面臨一次遺憾。而這些遺憾即使再優秀的運動員都是不能避免,從一個小白,一步步成長爲高手,其中的道路必然是艱難曲折的。

運動員在某些重要比賽中,身上揹負的壓力不僅僅是關乎於個人的成敗利益,不僅要面對團隊、領導下達任務造成的主觀壓力,同時還要承受觀衆、親友造成的間接壓力,所以太多的比賽不是用簡單的勝負就可以詮釋的。怎樣才能將這些外在的壓力轉變成動力,排除這些干擾呢?《論語》中有一個觀點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孔子日“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勇敢,來自心靈的勇敢。當有了一顆勇敢的心,自然就會從容、篤定的去面對勝負。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優秀運動員的共同特質都是擁有一顆“大心臟”。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總是靠着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氣一次次戰勝自己。所以,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定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看清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則名言中也有所啓示。在《論語》中,太看重得失利益的人,往往被稱之爲“鄙夫”。孔子認爲,鄙夫的意義近乎等同於小人,這些太過看重利益的人往往患得患失,他們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在得到後又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就會不擇手段的維護利益。沒有開闊的心胸、坦然的心境,當然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對於運動員來講,勝負就是他們全部的利益。那麼靠什麼放下輸贏,看輕利益呢?那就是孔夫子所講的勇氣,那是來自心底的勇氣。

但對於一名優秀運動員來說,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是完成了一半,就像手機一樣,強大的軟件系統如果沒有相匹配硬件去執行,這部手機還是無法執行。運動員的硬件就是紮實的技術功底,透過日復一日的練習、重複、實踐,精益求精的磨練自己的技藝,將這些早以掌握的技術重複機械化的加以錘鍊。看似枯燥的時間堆積其實磨練的並不光是技術,而是在關鍵比賽時,自己那份從容篤定的心態。紮實的基本功,會給運動員帶來無比堅定的信心。其實真正的高手,不是高在掌握了別人沒有掌握的高難度的技術,而是他會在別人不敢用某一項技術的時候從容不迫的用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而這種超乎常人的自信,恰恰就來自於他平日裏的積累。所以,精湛的技術,和一顆勇敢的心是相輔相成的,技術和心態,好比手機的軟件和硬件一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同面對勝負相比,對於運動員來說還有一種更難以面對的傷痛,那就是所有運動員的天敵——傷病。很多天賦異稟的運動員都是被傷病無情的剝奪了寶貴的青春,報怨和消極充斥着他們每天的生活,殘酷的傷病漸漸地磨掉了他們的銳氣與理想,他們變得怨天尤人,生命中的一切彷彿都失去了意義,對未來的一切充滿迷茫。那麼在《論語》中對待缺憾和不如意又有怎樣的見解呢?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學會接受,是論語給出的答案。如果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很大,那麼它很可能成爲一個人生命中的陰影,甚至影響到他的生命質量。長期困擾於人生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有所損害的。其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有他的意義,既然無法改變結果,那就去接受他,適應它,體會它。論語告訴我們學會接受遺憾、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看清生活中的得與失,保持心態,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在時代更迭的今天,2500多年前的《論語》依然可以震撼我們的內心、產生共鳴,爲我們徐徐道來他平實又溫暖的真理。《論語》中的道理不僅可以運用到體育競爭中,當古聖先賢的思想,真的在我們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我相信在不同的領域,我們都能得到共同的啓迪。

標籤:讀書筆記 論語